侯安国(?-约1276),本籍福建
宁化。据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是宋代理学名家
侯仲良(字师圣)的八世孙。生卒年无考,南宋
进士。宋
宝佑元年(1253年)任
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见梅州风土人情淳朴厚实,遂定居于梅城之东
攀桂坊(今梅城下市)。其时,梅州地处岭南山区。经学未开,侯安国竭力倡办教育,开办讲学,以《春秋》大义教授门徒,并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励梅人读书。自此,梅州文风渐兴。其门徒蔡蒙吉,12岁应童子科,继而登进士,后为抗元英雄。因侯安国对发展梅州文化教育有贡献,受到人们的景仰。后人于1921年在梅江
湾下村开办小学1所,命名“安国小学”,作为纪念。
人物生平
侯安国(?-约1276),本籍福建宁化。据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是宋代理学名家
侯仲良(字师圣)的八世孙。侯安国秉承家学,习《春秋》,登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乡贡进士,旋即于宝祐(1253-1258)初任梅州
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他刚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献,得知梅州风俗醇美,“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为之惊喜。当了解前代名宦
刘安世(刘元城)于哲宗时谪居梅州,在城内创设书院,亲为讲学,梅州文教从此发轫,遂顿生敬意,择日从学宫的教授署,到相距仅半里的元城书院视察;然后往城区周边巡视,借此了解民情民风。他看到梅州“地僻人稀,风俗淳美”,大为歆慕,于是举家落籍梅州,定居于城东
攀桂坊。他担任梅州教授尽心尽责,开经讲学,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梅州子弟入学读书,使得原本“僻处岭南、经学草昧”的梅州“文风日盛”。他尤其注重以春秋大义教授生徒,培养出了南宋末年十二岁就考中进士的诗人、追随
文天祥抗元的英雄志士
蔡蒙吉。就在元兵南下,世事纷扰之时,侯安国辞世。
人物影响
侯安国对素有“文化之乡”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文化形成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是继南朝名贤
程旻、北宋名宦刘元城之后的又一位卓越乡贤。在他兴起文教之后,梅州(清代时设为
嘉应直隶州)人文蔚起,科甲取士的时代,梅州籍的士子的科考成绩雄贯岭南,尤其是清代乾嘉年间更创造了乡试“五科五解”的奇迹,即连续五科乡试全省第一名(解元)均为梅州士子,梅州也被称为“人文秀区”,被郭沫若赞誉“文物由来第一流”,这样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侯安国在梅州任教时的竭力奉献。他生活过的州城城东“
攀桂坊”,后世也人才辈出,一隅之地就产生过进士17名、举人92名,更涌现了晚清政治家、爱国诗人
黄遵宪、世界著名桥梁学家
李国豪、现代言情小说鼻祖
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等等著名人物。因为侯安国对梅州文化的贡献,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礼部奉旨崇祀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祭。他的事迹在清代《程乡县志》《嘉应州志》和《
广东通志》中都有专门立传记载。
轶事典故
兴起梅州文教之风
南宋末年,侯安国由福建宁化来梅州担任教授,当年他十分喜欢梅州的风土人情,便举家迁至梅州攀桂坊定居,在此开枝散叶。追根溯源,侯安国是梅州侯氏的开基始祖。
侯安国来梅州任职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侯安国到任后发现,梅州虽僻处岭南、经学草昧,但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他想到被苏东坡誉为“铁汉”的先贤刘元城,在贬谪梅州时仍谆谆劝学,在梅州创设书院,侯安国心生敬意,坚定了继前贤而开文运的理想。
侯安国到梅城周边巡视,见梅州风俗淳美,地僻人稀。当他来到被金山、东山拱抱,周溪、梅水萦绕的钟灵毓秀之处时,更是叹赏不已,了解到这个地方名叫“攀桂坊”,寓意是“蟾宫折桂”,就决定举家定居落籍于此,开始振兴梅州的文教事业。
为了倡兴文教,让更多的梅州子弟入学就读,侯安国减免学费,鼓励学子读书,使梅州子弟读书的志气更大,并以《春秋》授课。自此,梅州开始了“文风日盛”的发展历程。
侯安国还注重培养弟子的爱国情怀,其中最著名的是抗元英雄、诗人蔡蒙吉。据州志中蔡蒙吉的传记云:“(蒙吉)从进士侯安国学《春秋》,了其大义。”据此可知,侯安国的《春秋》大义,深深影响了蔡蒙吉。
蔡蒙吉12岁中进士,被誉为“神童进士”。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大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强敌,蔡蒙吉挺身而出,在梅州组织义军抗元,保家卫国。可惜兵败被俘,但他宁死不屈,精忠报国,年仅32岁。
侯安国对当地文教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奉旨崇祀为乡贤,奉入县学(今梅州学宫)乡贤祠春秋配祭。
梅州侯氏溯源诗
侯氏先辈有一首溯源诗,凡是侯姓人能背出这四句诗句,就被认为是同宗子侄。诗曰:安国迁居始粤东,德升遗下世华荣。居仁直学传惟吉,六世名珪万古隆。
据介绍,该诗嵌入梅州侯氏六代先祖的名字,即安国公传下的六代:儿子是德升公,德升公传下是世华公;居仁、直学公是第四世;惟吉公是第五世;六世名珪(号南波),也有诗句把名珪叫成南波,其实是指同一人,意即在几代祖先的功德庇佑下家族万古兴隆。
据侯氏族人口述,在广州花都等地有好几万人是安国公的后裔,以前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侯姓人到广州的侯屋,能背出这四句诗句,就会相认“自家人”而得到热情招待。
史料记载
梅州《侯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安国。先闽汀宁化人也。教授梅州,见风俗淳美,地僻人稀,遂隶籍于城东攀桂坊居焉。”
江西《侯氏族谱》也有此源流的记载:“一世安国公,系师圣公侯仲良的八世孙,先居福建汀州宁化,系以宋淳祐间乡贡进士,宝祐初授梅州教授。”
清朝
郝玉麟主修的雍正《广东通志》人物列传载云:“侯安国,本闽之宁化人。宋时由乡贡进士,教授梅州。乐其风土,因家焉。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安国倡导之,文风日盛。”
家族后裔
侯安国在梅州落籍开基,成为梅州侯姓的开基一世祖。他的后代也人才辈出,他的四个儿子就分别是山长、教谕、学谕和提调,后人秉承良好家风和客家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代人才辈出。在封建社会,耕读传家的梅州侯氏产生了众多
进士、
举人、
贡生等科举士人,产生了福建南安知县、乡贤
侯谨度,安徽太和知县
侯枢臣、直隶邯郸知府侯国钧等许多良吏名宦。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了太平天国水军统帅、森王
侯裕田,现代林业教育先驱、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侯过,国民党中将
侯志明、
侯梅、
侯志磬,少将
侯又生、
侯声,外事活动家
侯桐,原羽毛球国家队教练
侯加昌,原新加坡国防部长
侯永昌,原武汉大学校长
侯杰昌,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侯一钊,法国侨领
侯沐凯,泰国“柚木大王”
侯友芳,女企业家
侯薇等。
广东的侯姓分布较为广泛,梅州侯氏族群是其中人数众多、声望较高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梅江区和梅县区,其中以梅城南郊的湾下、三龙、梅塘三个村最为集中。明清时期,侯氏是城内影响较大的大族。梅州侯氏开基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传世已达32代,在梅州居住生活的侯姓近2万人,从梅州侯氏一世祖安国公分支的后代逾10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远赴海外谋生。
人物纪念
侯安国对当地文教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奉旨崇祀为乡贤,奉入县学(今
梅州学宫)乡贤祠春秋配祭。
为纪念侯安国,民国十年(1921),由梅州后裔侯子豪、侯崇轩、侯召轩、侯火生等先贤各出资1000多银元,在湾下黄竹塘西湖畔(今梅江区三角镇三龙村),创办了一所安国小学,以崇先祖,以励后人。
清乾隆年间,侯氏后裔在梅州城北洋门村祖地修造了侯安国的灵墓,以纪念他们的先祖。2014年,
侯安国墓被梅州市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