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战争
17-19世纪俄国与土耳其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俄土战争(俄语:Русско-Турецкие Войны,土耳其语:Rus-Türk Savaşı),是指17至19世纪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与第12次俄土战争。
战争背景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衰落,为了挽救帝国,以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米德哈特帕夏为首的有识之士展开了一系列救亡运动,进行了民主改革,18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齐兹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为苏丹。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错乱的穆拉德为苏丹。成立了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立宪君主政体,但民族矛盾在民主的旗号下蔓延。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了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巴尔干西北部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面对这种局势,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了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它认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自己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了威信和影响,它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也遭土耳其的拒绝。
土耳其恃仗着英国在背后的支持,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和在1876年6月30日对土宣战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奥斯曼帝国政府时,俄罗斯就在1877年4月24日正式对土宣战。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都宣布加入俄方,共同对土耳其作战。
战争地点
多瑙河前线
宣战之后,俄多瑙河集团军各部队即开始向进攻出发地域——多瑙河运动。但由于铁路运输落后和河水泛滥,拖延了渡河时间,到6月22日,俄军多瑙河下游部队才在加拉茨和布赖洛夫强渡了多瑙河。6月27日至7月2日,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戈米罗夫将军指挥的步兵第14师以及跟随其后的集团军主力在吉姆尼察地区也相继渡过该河。多瑙河集团军从西斯托沃地区的登陆场兵分三路展开进攻:西路部队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纳;东路部队进攻鲁舒克;先头部队进攻巴尔干山口。约有7万人留在战场接近路作为预备队。
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将军的1.5万人的先头部队急速推进,在7月7日攻占保加利亚古都图尔诺沃城,并在7月14日越过巴尔干山脉迅速占领了希普卡山口,从而打开了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通道。由于俄军兵力配置不当和指挥失误,致使战期延迟。西路部队占领尼科波尔后,未能赶在由维丁出发的奥斯曼·努里帕夏的土军抵达之前占领普列夫纳,因此,俄多瑙河集团军的交通线受敌威胁。在军中的沙皇安全被提高的首要位置,由于不想重演色当悲剧,俄军大部被迫停顿下来围攻普列文要塞,俄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完全被打乱。
俄先头部队占领埃斯基~扎格拉城之后,遭到了从巴尔干半岛的门的内哥罗开来的苏里曼·帕夏指挥的土军的反击,于是撤向希普卡。不久,新组建的南路部队来到这里,该部约有1/3是保加利亚民团。
8月,土军新任司令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德国人)率部在巴尔干开始反击。苏里曼·帕夏的部队企图在8月间夺取普希卡山口,但由于普希卡俄军英勇防御而未能得逞。土军对俄东路部队发动的进攻也被击退。俄军对普列文进行了3次强攻,遭到惨重失败,光第二次失败就损失了1/4的士兵。米柳京承认,这样打下去,我们庞大的陆军会在极短的时间被打光。沙皇作战决心严重动摇,认为俄军陷入了极端不利,甚至危险的境地。多瑙河集团军总司令老尼古拉大公向罗马尼亚卡罗尔一世求援,4万罗军作为俄国的同盟军参战,随着俄罗斯10万援兵的开到,构筑了70公里堑壕,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包围战,只有当土军弹尽粮绝后,才迫使城里3万土耳其帝国的守军在1877年12月10日投降。
随着普列文的陷落,战争发生了转折。俄军在兵力兵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对土军2:1以上的优势。沙皇亲自决策,令俄军立即冒严寒向巴尔干山以南发起攻击。俄多瑙河集团军沿着150公里宽的正面多路突击,而土军因为兵力不足又不许撤退,遂被俄军进攻的狂潮吞没。塞尔维亚在1877年12月13日加入反土战争,并将军队调到尼什城。古尔科将军的西路部队由保加利亚居民和游击队员积极协助,在严冬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越过了巴尔干山脉,在索非亚方向击溃了土军4.2万人,并在1878年1月4日占领索非亚。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拉杰茨基将军指挥的俄中路部队在1878年1月8~9日在舍诺沃战役中,包围并俘虏了魏塞尔一帕夏军队3万人。多瑙河集团军向巴尔干山以南展开了进攻,1月15~17日在菲利波波利战役中击败苏里曼·帕夏的军队,1月20日夺取亚得利亚那堡,一个月以后又向君士坦丁堡推进。
高加索前线
高加索集团军原来预计当面敌军是自己的两倍,预计进行防守作战,后来发现土军比自己人还少,就发动了进攻作战,在4~5月间占领了巴亚济特和阿尔达罕两要塞,并封锁了卡尔斯。
但是,集团军遭到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军队有生力量的反击,三个进攻的支队被土军各个击破了两支,6月退至边境,转入防御。10月间,俄将米哈伊尔·塔里埃洛维奇·洛里斯·梅利科夫在高加索阿夫利亚尔-阿拉贾战役中击溃土军。11月17日夜,俄军强攻占领了卡尔斯要塞,并向埃尔祖鲁姆发起攻击。在高加索,精疲力竭的俄军封锁了埃尔祖鲁姆,并终于占领了巴统。
兵力对比
战争开始前夕,俄罗斯有48个步兵师共72万人3000门炮,组成16个军。根据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制定的作战计划,在前线展开9个军,其中2个军10万人组成高加索集团军,由皇弟米哈伊尔·尼古拉那维奇大公指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奥谢季亚等地的民团加入了高加索集团军,取守势。集中7个军30万人在多瑙河前线,俄罗斯将军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斯托列托夫指挥的保加利亚民团也加入了多瑙河集团军,预计当面土军因为分兵镇压保加利亚人,在战场上不能超过15万,俄军可以凭借2倍的数量优势快速突破巴尔干山脉,赶在西方反应之前攻破伊斯坦布尔,决定战局。多瑙河集团军的指挥官是皇弟老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但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整个宫廷和他在一起,实际上指挥作战的是参谋长米柳京。
奥斯曼帝国(1299~1922)经过军事改革后,全军40.6万人858门炮,其中28万集中在欧洲,阿卜杜勒·克里姆·纳迪尔帕夏指挥。12.6万在亚洲,由艾罕默德·穆赫塔尔·帕夏指挥。土耳其的黑海舰队有22艘装甲舰、82艘非装甲舰,763门舰炮,官兵1.5万人,质量上比新建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有优势,司令是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英国人霍巴特帕夏,奉命封锁黑海。考虑到陆军兵员不足以进攻,决心依托多瑙河四角地带和巴尔干山脉进行纵深防御,等待西方国家援助。俄军在军事组织、部队训练、指挥人员的素质以及部队士气诸方面均较土军占优势,但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却不如土军,因土军武器来自英德美三国。
战争经过
第一次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罗斯重新合并后,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土耳其恢复自己的统治。
为了制止这个事态,俄罗斯~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在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罗斯~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军、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
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罗斯—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罗斯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阻止土耳其军与鞑靼军进一步获胜的重要原因。
根据1667年1月俄罗斯、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罗斯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P.D.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奥斯曼帝国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没能完成计划。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二次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罗斯帝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是在俄罗斯加入反土“神圣同盟”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了对克里米亚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
1686年俄罗斯加入由奥地利、波兰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军在V.V.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米亚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了和约,俄罗斯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罗斯。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罗斯。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次
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奥斯曼帝国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罗斯的失败告终。俄罗斯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四次
俄罗斯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在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战争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食物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
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在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米亚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土耳其连连胜利。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在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但自身也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罗斯。俄罗斯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罗斯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米亚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
第五次
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罗斯帝国和反对俄罗斯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罗斯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罗斯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罗斯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
1768年12月,克里米亚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在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了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在10月7日占领雅西;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
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里亚巴亚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了土耳其军(参见卡古尔河战役)。俄罗斯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切什梅海战(1770)中,俄罗斯分舰队击溃了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了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了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了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1771年,第1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在2月占领了久尔久(朱尔朱),3月封锁了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在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并占领了克里米亚。
奥军推进到俄罗斯边境以后,俄第一集团军(约4.5万人)转入积极防御。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战,从6月到10月多次击退土军优势兵力(12万人)对多瑙河左岸的进攻。俄罗斯舰队在地中海的胜利,促进了北非地区的埃及和中东地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尔其起义的爆发。俄罗斯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在1772年5月30日在久尔久同俄罗斯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罗斯又同克里米亚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规定克里米亚脱离土耳其,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1783年克里木汗国完全归属俄罗斯)。
1773年的战事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了锡利斯特拉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一支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搜索)了图尔图凯。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军攻打瓦尔纳和舒姆拉(舒门),都未获战果。
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苏沃洛夫一个军和卡缅斯基将军一个军,近2.5万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1万人)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鲁缅采夫所部封锁了舒姆拉、鲁什丘克(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诸要塞,先头部队越过了巴尔干。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在7月24日签订了小凯纳尔贾和约(1774)。和约确认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俄国自由进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强渡大的水障碍(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锡瓦什湖)、山地进攻、夺取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在此次战争中鲁缅采夫创建了利曼桨船区舰队(见多瑙河区舰队),用以配合陆军完成战斗任务。战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不是线式战斗队形,而是新的疏开式战斗队形——师、团方阵,以及与步兵(猎骑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军队的实战经验写入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所著教范和守则。
根据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俄罗斯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告“独立”,并在1783年并入俄罗斯版图。
第六次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罗斯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罗斯商船。俄罗斯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俄军统帅部展开了两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8.2万人,由波将金元帅指挥)和乌克兰集团军(3.7万人,由鲁缅采夫元帅指挥),以及克里木军和库班军,此外,还有黑海舰队(军舰24艘,由海军少将沃伊诺维奇指挥)。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罗斯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兵(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局初期,奥地利加入俄罗斯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率军2.6万人开赴摩尔达维亚作战。战局进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奥恰科夫要塞攻坚战中,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战局中,乌克兰集团军(后联合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等要塞展开了争夺战。1789年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帕夏的一个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的十万大军。但波将金却未乘胜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
在黑海和地中海,俄罗斯捕船队在土耳其舰队交通线上采取行动。1790年战局中,波将金又是集中主力围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帕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自1790年3月起)乌沙科夫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俄罗斯舰队再次获胜。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帕夏一个军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罗斯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俄罗斯仍向多瑙河发动了进攻。
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参见伊兹梅尔战役)。在1791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列普宁元帅指挥)在默钦战役(1791)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俄军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以及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1792)的签订。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协同作战的新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围攻要塞的战法得到了发展。对于俄军的先进经验,苏沃洛夫在《致胜的科学》这一军事著作中作了总结。
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罗斯作了充分准备,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
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一世的支持下发动的。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罗斯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罗斯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公国大公。对此,俄罗斯政府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了俄罗斯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了俄罗斯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罗斯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1807年8月俄罗斯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相继夺取了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洛维奇。
1811年初,由于俄罗斯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了这场战争。接着,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签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罗斯。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了土耳其这一盟友。
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经验,丰富了俄罗斯的军事学术。俄罗斯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罗斯攫取了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
第八次
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政治危机由于希腊独立运动(1821~1829)而进一步加深。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获悉神圣同盟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了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在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1828年4月26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俄罗斯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帕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厂迎战5万土耳其军。
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在1827年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占领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了多瑙河。1827年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以后,在1827年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1827年7~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在1829年战局中,双方战斗激烈,力争主动。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军,并在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军在1827年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在9月2(14)日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工作,对于陆海协同动作的组织都发生了影响,同时,积累了夺取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战役的诸要素得到了发展。
经过多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保住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俄罗斯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罗斯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罗斯。土耳其更加看清了自身所暴露的严重问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第九次
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详见该词条)。1853年俄罗斯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起初俄罗斯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土耳其,但随后英法两国参战迅速改变战争格局,最终土耳其联合英法两国共同击败俄罗斯。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罗斯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
第十次
第十次俄土战争指1877-1878年俄土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1877年4月24日,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宣战。俄军占领希普卡山口并攻克普列文。接着,双方展开拉锯战。11月,俄军在高加索攻占卡尔斯要塞,并包围埃尔祖鲁姆。
1878年1月30日,俄军在斯科别列夫统率下,兵临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3月3日.双方在圣斯特凡诺正式签订条约,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独立,保加利亚成为俄罗斯管辖下的自治国家。
第十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传统上被认为是第11次俄土战争,俄罗斯和英、法结盟,谋取君士坦丁堡,但先是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惨败,损失50万,1917年俄罗斯又因为战争而崩溃,所辖的属地仅剩在亚洲西部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趁机打下整个高加索,甚至进军南俄草原。这次算奥斯曼帝国获胜,但距离自身离灭亡也没有多少日子了。
第十二次
由于“十月革命”,俄罗斯帝国境内成立了苏维埃政权,随即爆发了红军与白军的内战。英、法、美等国派军队干涉,帮助白军,土耳其也加入了干涉国团队。但那时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身难保,基本上沦为协约国的殖民地,帝国只能用自己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大咽喉为干涉军提供后勤服务。1920年,凯末尔领导的军队击败了就要瓜分土耳其残存领土的协约国军队,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1921年苏联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政府签署《苏土友好条约》。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的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离开土耳其。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战争结果
俄罗斯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
历史影响
俄军的惨胜引起了英国和处在中欧地区的资本主义强国——奥匈帝国(1867~1918)的恐慌,尽管俄罗斯已经付出了高达10多万的伤亡,军用物资也已经出现严重缺口。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政府向马尔马拉海派出了一支英国皇家海军分舰队,摆出一副不惜决裂的态势,这迫使俄罗斯放弃了向君士坦丁堡进军的计划。1878年1月31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1878年3月3日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
该条约是由俄罗斯外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该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图内;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许俄罗斯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罗斯,将卡尔斯、巴统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罗斯版图;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允许俄罗斯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
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了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站出来进行调解,声称要做个诚实中间人,由于力量对比对俄罗斯的极端不利,俄罗斯被迫与其他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
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海军力量的企图再次落空。它只是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割让出去的领土。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东南部的属地,但却远没有解决许多极其重要的巴尔干半岛的冲突问题。正是它所做的许多决定,以后成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各种冲突的起点。
特点
俄土战争中,出现了大兵团,部队装备了有膛线的枪炮,并利用了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因此,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了,其特点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次战争的有100余万人。两个战区的战斗行动都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联系着,其特点是紧张激烈,持续时间长。19世纪初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部队指挥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
战术方面,俄土战争显示了枪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次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战区的特点促使产生了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9 17:17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