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节钺”代表
皇帝的
出行,凡
持节的
使臣,就代表着皇帝
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
权力。武将“假节钺(或
假黄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
将士。
譬如汉军队设置“假司马”就是代理
司马,
刘邦封
韩信为“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以有别于正牌的“司马”及“齐王”。
钺为
斧钺,一种刑具,专属于君王。《孔丛子·问军礼》:“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钺,大将受,天子乃东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
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
汉朝使节没有区分层级,到了晋朝,
使节开始区分层级。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举凡如持节
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连诸侯在叛变时,除了私刻
玺印,也不忘伪造
节杖,江都易王建在叛乱时,就因此制造「二十根」使节,以供使用。
在
苏武持节不降、还有
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各臣所持有的这根节扙,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
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极盛装饰之能事,不全为竹。
另外假节之「假」为短期代理,非为真假之意,像
假司马就是代理司马,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以有别于正牌司马及真齐王,当初韩信就是想当假王,结果刘邦封真王给韩信,此为真假之别。
汉朝使节没有区分层级,不管是“假节”、“持节”还是“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例如曹真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奏上尊号时列名「使持节」,连出土的
曹真碑也是「使持节」;又如
魏延在本传为「假节」,但在弹劾
李严联名上表时却为「使持节」。倒不是说虚名较高而实权较低,而是代表皇帝不分大小,所以
孙虑「假节」开府,长期驻军镇守、统治一方,却没有短期代理之意。相反的,
汲黯私自「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本应为「假节」,即临时借用节杖而事后归还,但是此行却视为「持节」。而
前四史也没有记载节将的分工,甚至于
汉武帝在发兵收捕太子时,为示区别(因为太子亦拥有节),特意将节杖改色,这也佐证节杖原来无高低之分,否则汉武帝直接明示「使持节」不就高于太子的「持节」或「假节」,何必担心皇令与太子令相混淆。
晋朝节将的开始时间可追溯曹魏时期,至于吴、则不一定照办,因为魏晋管辖跨州越郡,所以有假节刺史或持节都督出现,而吴所统寡州少郡,没有分区统治的需要,悉数皆为中央直辖。魏五子良将中于禁为假节钺,其余四子为假节;蜀将
廖化、
吴壹、
张翼等人虽持节,但是真正军事用兵却得凭视
大将军姜维所举止,但比较特别的是关羽却是假节钺,应有区别;吴将长江各督镇守各地,也非人人持节──因此吴蜀节将的权力,不如魏晋节将来得大。吴蜀之节将,与其代表中央,更像差遣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