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
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定义的城市类型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
标准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世界卫生组织将1996年4月2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城市与健康”,并根据世界各国开展健康城市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公布了“健康城市10条标准”,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努力方向和衡量指标。
具体标准
(1) 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
(2)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
(3) 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4)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
(5) 能使其市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
(6)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7) 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
(9) 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生命健康服务。
(10)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影响
健康城市还包括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健康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健康,还有人们心理上的健康。
状况
截止2000年,全世界约有4000多个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全球健康城市网络。到2003年10月,全球共计3000多个城市、社区、乡镇、村庄、岛屿加入到健康城市项目。在欧洲区,截止到2009年6月,约有90个城市已通过或正在接受WHO欧洲区健康城市网络的认证;此外,欧洲成立了30个国家健康城市网络,涵盖了1400多个城市(城镇)。在西太区,约有170个城市正在开展健康城市活动(2000年数据);截止到2008年10月,加入健康城市联盟的城市和组织的数量达到了120个。
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健康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具体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要把依托科技、借助市场作为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操作原则,努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发展史
产生及发展
健康城市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新公共卫生运动”、《渥太华宪章》和“人人享有健康”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作为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为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 198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健康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1986年,WHO欧洲区域办公室决定启动城市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区域的“健康城市项目”(healthy cities project, HCP) 。加拿大多伦多市首先响应,通过制定健康城市规划、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法规、采取反污染措施、组织全体市民参与城市卫生建设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随后,活跃的健康城市运动便从加拿大传入美国、欧洲,而后在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掀起了热潮,逐渐形成全球各城市的国际性运动。
中国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
在中国,始于1989年的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建设健康城市所提出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也丰富和深化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
试点阶段
1993年以前,中国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主要是处于一种探索和试点阶段,包括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与WHO合作开展相关的培训等。
1994年初,WHO官员对中国进行了考察,认为中国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开展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于是,WHO与中国卫生部合作,从1994年8月开始,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嘉定区启动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到世界性的健康城市规划运动中。
全面发展阶段SARS以后,中国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中国卫生部的鼓励和倡导下,许多城市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纷纷自觉自愿地开展健康城市的创建。其中苏州市和上海市的工作颇具典型。
苏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积极引入健康城市的概念。2001年6月12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爱卫办)将苏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城市向WHO正式申报。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用5-10年时间把苏州建成健康城市的目标。2003年9月,苏州市召开“非典”防治工作暨建设健康城市动员大会,印发了健康城市的系列文件,包括健康城市建设的决定、行动计划和职责分工等,系统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上海市政府于2003年底下发了《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确定了8个项目(营造健康环境、提供健康食品、追求健康生活、倡导健康婚育、普及健康锻炼、建设健康校园、发展健康社区、创建精神文明),涵盖104项指标,并作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中期评估和终末评估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完成。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展建设健康城市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将为中国其他特大型、大型城市的项目开展提供经验和实践基础。
健康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的创建活动,在力争建成80%的国家卫生区和20%的国家卫生镇以及巩固灭鼠、灭蟑、灭蝇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设“健康城区”和“健康社区”,重点抓好以加强健康管理、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设施、发展健康服务、拥有健康人群、普及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社区”工作。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进一步改善城乡健康环境,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007年底,爱卫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活动,并确定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大连市、克拉玛依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十个市(区、镇)为全国第一批建设健康城市试点,拉开了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新篇章。
发展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项目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的项目。它追求的目标是把健康问题列入城市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促使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健康规划,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
每个健康城市都应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创建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需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4 20:06
目录
概述
标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