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古镇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4A景区
光福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江苏历史文化名镇,距苏州城西25公里,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司徒庙圣恩寺石嵝庵香雪海等,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历史
光福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人文资源又十分丰富。光福山水如画,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间九真太守舍宅为寺,取其“光福”两字,故名。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为这里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而光福则在扑朔迷离之间愈加显得魅力无穷,令人神往不已,是中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热土。 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 ,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
光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考古学家在东太湖水域底部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稻谷、瓦片、绢片、丝绒、竹器、纺轮等遗物。光福镇相传为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景观
铜观音寺
铜观音寺,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作为高僧讲经授道之所,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保留的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它与寺前宋代的石桥,寺后山顶光福古塔,寺院内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珍贵文物瑰宝。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络绎不绝,人流如海,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
现光福铜观音寺及光福寺塔、香花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光福寺塔
光福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龟山。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会昌末年(846年)塔毁于火。咸通年间(860至874)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塔檐木早毁于清代嘉庆年间雷击大火。后又屡经毁修,久历沦桑,饱受风雨剥蚀,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苏州市政府投资修缮保护。塔矗立在寺后龟山之巅,塔为四面七级,高27.95米,平面呈正方形,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底层西北面设券门,二层以上四面置壶门,各层门内壁左右置佛龛,陈列佛像49尊。塔的顶部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层置腰檐平座,做法简洁朴素。塔底层设迥廊,各层均按有楼板,可拾级而上。该塔外观古朴。由于位置得当,加上周围景物衬托,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若登塔顶,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眺望,远山峰峦连绵,东西崦湖交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明代苏州文人、“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福寺塔,写了《登光福塔》一诗,生动地描述了登塔赏览风光:“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结尾又深表感慨:“三年潢潦(积水成涝)我无家,恨不携书亦居此”。
光福寺桥
光福寺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铜观音寺前,为梁式石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因与寺门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案,民间俗称“翻转桥”。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故称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云龙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桥的实例。
香雪海
香雪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邓尉山,为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香雪海因康熙三十五年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必到香雪海赏梅,现有乾隆诗碑一座。诗碑旁是著名的梅花亭,出自近代吴中工匠,香山帮传人姚承祖之手。半山腰有闻梅馆,游人在此可品茗赏梅,山顶新建观梅亭一座。另有“华光万顷”,“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琼枝疏影”,“幽姿冷妍”及宋荦诗等摩崖石刻和泉水“梅泉”。香雪海除了初春赏梅外,每年六月中旬,大片木荷开放。木荷被称为森林卫士,因其不燃烧,被世界各国用作防火林,又具有观赏价值。掩映在梅花丛中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人们沿着曲折幽深的花径前行,大有“入山无处不花株,远近高低路不知”之感。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
1986年香雪海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邓尉探梅
在光福“邓尉探梅”早已成为一种习俗。邓尉山植梅,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素有“邓尉梅花甲天下”的盛誉。梅花除观赏外,可入药,可食用,故当地人都以种植梅花为业。宋孝廉张诚《探梅》诗中有“望衡(横)千万家,种梅如种谷”之句,“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康熙南巡写下了“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之诗句。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赋诗《雨中元墓探梅》,“香雪海”遂名扬天下。乾隆帝曾6次到邓尉探梅,并6次赋诗,有御碑和石刻为证。
司徒庙
司徒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西的涧廊村东南,是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的祠庙。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庙始建年代历史未载,无以考证。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邓尉庙,庙里有四株古柏,树龄近二千年。司徒庙现存庙宇殿舍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前为墙门,门前分立石狮一对,进门沿主轴为山门、大殿。二者间由院落隔开,两侧有边厢,庙左附有院子,植有古柏名木,并置赏柏厅,厅后即为闻名于世的四株古柏园。
1986年司徒庙及古柏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奇古怪
清奇古怪为苏州光福司徒庙内的四株两千年古柏,相传为邓禹亲手所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四株古柏造型别致,姿态各异,虽经千年风霜雨雪,日曝雷击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犹如天然盆景,堪称天下奇绝。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来此,被这四株古柏大为吸引,叹为观止,分赐四柏为“清”、“奇”、“古”、“怪”。“清”者,主杆粗壮挺拔直耸云天,体态稳健,枝叶苍翠,英姿飒飒,给人挺俊、清朗,富有朝气的感觉。“奇”者,主干似腰被斩后断成两枝,一枝垂到在地面又郁郁葱葱;另一枝在离它几米远的地方钻进地里又重新伸出新枝,长成一棵新的古柏,真是新枝出于枯木,颇有枯木逢春之趣;
“古”者,少皮秃顶,古朴苍劲,姿态肃穆,纹理萦纡似百索绕躯盘旋而上,又如蛟龙盘绕在身。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
“怪”者,不知何年何月被雷劈成两爿,一爿远离母本落地生根,卧地三曲,形似笔架,又似走地蛟龙,另一爿却似悬空吊篮,就地卧到,似昂首蛟龙,欲腾空起飞之势,实谓怪者!
清、奇、古、怪尽管遭受千百年的磨劫,疮疤累累,却依然郁郁苍苍,四季常青,显示出一副百折不挠的气概。那种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性格,给人以充满希望和奋发抗争的感受。
经文石刻
司徒庙赏柏厅侧碑廊内,置有两部佛经。一部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一部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
《楞严经》由吴门章懋德镌刻,字迹匀称,刀法有力,至今仍十分清晰。该石刻本当送藏涿州房山,因清兵入关,兼之河竭道阏,不得已才藏光福下绞村狮林寺内, 1976年因狮林寺年久失修塌毁,由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移置司徒庙碑廊中。《楞严经》是一部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明代石刻经卷。
1957年8月30日《楞严经》石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圣恩寺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东南,柴庄岭下,面太湖。唐天宝年间创圣恩寺“天寿寺”。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元天顺元年(1328)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至正初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幸存。为佛教南宗发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驻足于此。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千岩元长禅师之高足万峰时蔚禅师从杭州入吴,卓息玄墓山。由于万峰的到来,信徒渐多。明洪武九年(1376)辟地建观音阁及诸殿室,圣恩寺初显规模。
大雄宝殿前有巨柏三棵,树龄一千八百余年,最粗一棵腰围5.2米,挺拔劲秀 活化石。康熙帝所题《松风水月》碑,乾隆赋并书写的一块诗碑《再邓尉香雪海歌旧韵》
正月初九为帝释天(玉皇)诞辰,俗称“天生日”。苏城有“斋天”之习俗。圣恩寺“斋天法会”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诏建“万寿道场”始,由来已久,是日“酬愿者骈集,观者如堵”。每年到圣恩寺参加“斋天”法会的人数达3—5万人。经常车堵于光福镇中,人拥在圣恩寺外。自正月初八到初十,历时三天,热闹非凡。每到这个日子,来自各方的善男信女、游客、商贩都会云集于此。其为佛教圣地,是日宣扬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活动。
1986年圣恩寺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嵝庵
石嵝庵,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潭山,又称石嵝精舍。庵始建年代无考,清初无声禅师居之。石嵝庵现有民国年间建筑数十楹,原供有缅甸信徒所赠玉佛。院中数株芭蕉,一架紫藤,象是一户书香人家,大殿亦不高大,如民居一般,门上方悬挂的“放大光明”四字一匾。两侧偏殿现为游人休憩之所。殿后山崖旁,有泉,清冽甘芳,岁旱不竭,脱尘禅师命之“余留泉”,是有余和留“我”在此的意思。庵左有万峰台,有明赵宦光题刻“万峰台”三字,相传为元代万峰祖师修炼之所。
台上现有清代至民国年间摩崖石刻多处。站在万峰台上,可见诸山蜿蜒相向,太湖云帆上下,七十二峰离立波际,抱揽光福地区青山绿水之美,旧时为邓尉探梅必到之处。
石嵝庵于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行政区划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文化
光福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初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同样用桃核雕刻了《东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当时称为“鬼工”。 核雕是苏州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
2006年光福核雕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下来的核雕技艺,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榄”品种,质地硬而细腻。有了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工艺品。苏州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四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发展
2012年起,光福镇投入约4亿元巨资,按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要求,在景区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八个方面改造提升,景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品质明显提高。
2013年10月中旬,接受了国家4A级景区创建检查考评,获得了考评组的充分肯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09:5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