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
用在人体听觉器官内部的耳机
入耳式耳机,又名耳道式耳机、入耳式耳塞、或者入耳式监听器(即IEM的英文全称:In-Ear-Monitor),是一种用在人体听觉器官内部的耳机,根据其设计,会在使用时密封住使用者的耳道。
品牌种类
飞利浦(PHILIPS)、森海塞尔(Sennheiser)、拜硕(Dankeshuo)、AKG(爱科技)、拜亚动力(Beyerdynamic)、索尼(sony)、听得乐(TiinLab)、舒尔(Shure)等
功能
入耳式耳机在普通耳机的基础上,以胶质塞头插入耳道内,获得更好的密闭性。极大的增加了耳机的表现效果、这种密封性大体上提供了两种功能:
(1)降低外界噪音对音乐的干扰。
(2)提供的一个封闭的环境,大大减少了漏音。 从实用角度来说即--在嘈杂的环境下;可以用比较低的音量不受影响的欣赏音乐。
(2)a:加大低频的质感和量感;b:增加对音乐细节的表现这些耳机的导管将会与耳套相连插入耳道的前半区,从而创造一种密封的听力环境。而许多高档的入耳式耳机甚至会为顾客的耳朵定制模具,以提供最佳的舒适度和隔音效果。
历史文化
因为出色的携带性,高素质的声音表现与优秀的隔音效果,特殊定制的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通常是为顾客定制的耳膜)很早之前就与音乐家们和调音师们一起在舞台上出现了。这些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分无线和有线两种类型,都是入耳式监听系统(In-Ear-Monitor-System,IEMS)的一部分。为了命名的简便,在这个系统(In-Ear-Monitor-System,IEMS)中使用的入耳式耳机就被称作“入耳监听器”了。此后,随着入耳式耳机生产为普通消费者敞开大门(例如历代IPOD),“入耳式监听器(IEM)”这个词也流行起来了,并且取代了“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这个名字所指代的所有产品。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只有“入耳监听系统(IEMS)”里的“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才可以叫做“入耳式监听器(IEM)”。但是,既然没有人对“入耳式监听器(IEM)”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并且这项技术也是普通消费者可以轻易使用的,这种叫法也就被大家所认可了。有的时候“入耳式监听器(IEM)”也会用来专指那些高端的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在这个前提下,本文将称所有的“入耳式耳机(canalphone)”称为“入耳式监听器(IEM)”。
基本组成
入耳式耳机有些时候人们也泛称为耳塞。 它指代那些小的足以塞进耳朵里的耳机。耳机有两个主要类型:earbud(非入耳式) 和 canalphone(入耳式)。Earbuds 是戴在耳朵的开放处的,通常在耳道之外。 他们可以通“头箍”或者“耳挂”的形式来增加佩戴的舒适度,但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入耳道,所以自然的也不会形成那种密封的听力环境。
相对而言,canalphones /IEM 则部分的插入到耳道内,从而创造了密封的听力环境。之所以很多网站误会将 IEM 标为 earbud ,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层差异。
工作原理
和入耳式耳机相比,尽管主动降噪耳机在体积上更大,但还是没有提供更好的降噪效果。而且人们通常认为很多降噪耳机的声音素质顶多算二流(和你为之支付的价格相比)。 与之相对,入耳式耳机在体积更小的同时并不会牺牲音质。
发音单元
入耳式耳机主要有两种形式的发音单元:动圈式和动铁式。
动圈单元常常用于入门级的入耳式耳机,因为他们简单实用且价格较低(相对于动铁单元)。 单元直径一般为8mm-16mm 。众所周知,动圈式发音单元在发音过程中能带动较多空气振动,因此他们能发出更多的低频。更多的空气振动意味着更有力的低频,而我们实际“感觉”到而非听到的却往往是更多的“低档”的低频。动圈单元最大缺点在于体积过大。对于许多著名的耳机厂商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这个缺点,照样采用动圈式发音单元制作入耳式耳机,因此,如果音质是你的首选,还是尽量不要购买这些耳机(译者注:这篇文章完成于08年3月,当时IE8,EX700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为Head-Fi 里的一些老烧接受,作者这样的言论也是有原由的,不过还望大家批判性的对待)。 当然,也有一些入耳式耳机厂商专注于生产高档的动圈入耳式耳机。其中最耀眼的恐怕要数“Future Sonics ”了,这家公司也是最早的入耳式耳机生产商之一。
得益于动铁单元娇小的身材,你很容易发现很多入耳式耳机生产商会在每一边耳机里集成2到3个发音单元。 通过多集成至少一个低频发音单元,多单元的入耳式耳机往往会比单单元的入耳式耳机提供更好的低频(当然不是绝对的)。 在比动圈单元(通常是劣质的低频)发音带动的空气振动少的情况下,多动铁单元分频技术的使用部分解决了低音的问题。 而动铁单元的缺点就是其较高的价格。
还有一些“混血”入耳式耳机(比如 UE Super. fi 5EB ),为了同时拥有两者的优点,同时集成了动圈单元和动铁单元。然而,对这种入耳式耳机的评价通常是众口不一的。
选购方法
入耳式耳机通常可以见到三种耳套:软塑套(又可以叫做“帽子式”,“套头”式,常采用硅胶和聚氯乙烯制造),海绵套,和定制耳膜采用的硬丙烯酸(定制耳膜也有软塑和硬/软膜,但是不很常见)。其中软塑套又分两个版本:通用型和不同尺寸型。通用型的耳套,例如音特美的三节套及一些两节套,它们可以让用户自己选择插入耳道的深度,通常会插的较深以加强隔音效果(这种方式同时也被认为是“异物性”较强的佩戴方式)。 不同尺寸型的耳套,例如舒尔的软冒耳套就有三种大小:小号,中号和大号。用户则根据佩戴良好后自己偏好的舒适度来选择这些耳套。
除了定制耳膜外,海绵套通常被认为是最舒适并且隔音效果更好的耳套。与软塑套相比,海绵套紧贴耳道形成的这种密封环境,会给使用者带来一种更温暖,更饱满,有时甚至更加愉快的听感。海绵套也有两个版本:通用型(例如舒尔的黄海绵),不同尺寸型(舒尔的黑海绵)。 大多数海绵套是不可以洗涤的并且要求几周更换一次(参见:“清洁保养你的入耳式耳机和耳套”部分)。
Comply的海绵套通常被认为是最舒服的。Comply 公司同时也为不同的入耳式耳机生产不同类型的海绵套。与软塑套不同,海绵套通常导管直径是固定好了的,所以不能用在导管直径不同的的入耳式耳机上(除非是修改过的)。
舒尔的黑海绵是市场上最流行的海绵套,因为他们相当舒适并且采用了可清洁的设计(参见:“清洁保养你的入耳式耳机和耳套”)。 它们会在耳套的底部加上圆点作为标识 :1点=小号,2点=中号,3点=大号。具体尺寸,请参见舒尔提供的PDF说明书。
定制耳膜通常应用在高端的入耳式耳机上(或者是一些需要定制用途的入耳式耳机),它们的发音单元其实就是耳套的一部分。然而,普通的入耳式耳机也可以定制耳膜(指的是那些用软塑套和海绵套的入耳式耳机)。(译者注:其实就是改膜啦)。定制入耳式耳机在中端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如Livewire 和FREQ )。定制耳膜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佩戴,因为耳膜是针对用户定制的最佳的舒适度以及恰当的体积(这就是音乐家们喜欢定制耳膜的原因)。
为入耳式耳机选择正确尺寸的耳套能保证隔音效果,从而享受到非常好的音质。
使用了比实际更大尺寸的耳套常常会让我们的耳道感到灼痛,即使是使用很短的时间。
而使用了比实际更小的耳套又将带来隔音不良和漏音。如此一来,使用者会发现低频比正常的或者是耳机标称的要虚,并且耳套也很容易从耳道里滑出来。
在使用初期,即使是佩戴,往耳道里插入一个异物也是非常不舒服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耐心地去选择适当类型、合适尺寸的耳套常常是需要的。
影响因素
耳套
影响舒适度的因素
我们已经从耳机的基本设计和音质的角度上讨论过耳套密封的重要性,我们则要讨论其他的一些影响舒适度的因素,主要关注“多节套式耳套”(因为海绵套很软并且佩戴没有异物感,所以其总体上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大)。
佩戴
大多数单节套的入耳式耳机,如常见的 EP-630 和 CX300,可以被我们完全的浅入到耳道里(全入的话大约8-9mm)。浅入意味着较差的抗干扰能力和隔音效果,但是对用户来说却更舒适。而大多数“多节套”的入耳式耳机则需要我们深入到耳道里(全入后>9mm )。深入意味着更好的密封性和更加的隔音效果,当然舒适度也下降了。
耳套的材料
塑型耳套作为最常用的耳套,可以由硅胶或者聚氯乙烯来制造,并且可以生产不同的厚度。总而言之,硅胶套跟软也比聚氯乙烯套更舒服。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硅胶套都是一样的软硬的。
耳套的厚度
原则上,越薄的耳套越舒服。不过薄的耳套隔音会差一些。
耳机外壳设计
耳机壳扮演了安置发音单元的角色。基本上,外壳越小越瘦舒适度就越好。这里就是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舒适度的例子:
例1:UE系列-- 单节套-浅入,硬/软都有,厚,外壳大 = 不太舒服,隔音尚可。
例2:CX300--单节套-浅入,软,瘦,外壳小 = 舒适,隔音不好。
例3:ER-6i--三节套-深入,软,厚,外壳小 = 不太舒服,隔音很好。
例4:SA6--两节套-深入,软,中等厚度,外壳小 = 很舒服,隔音好。
例5:RE1 大双节 – 深入, 软/硬都有, 厚/薄都有,外壳小 = 很舒服,隔音好。
实际使用耳套要花一段时间来适应的,因此不要轻易的下任何结论。个人偏好会在舒适度的判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过这些感受也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我的建议是:在给你的入耳式耳机判死刑之前,请多给你自己和你的耳机一些时间,你甚至可能从此爱上这款你从前认为不舒服的耳机。(译者的话:小四党都深有体会吧,三节套会随着时间的变软,佩戴也更加舒适的)
使用方法
为了最好的效果,插入之前湿润下第三节套子 。
用右手抓住耳机的适当部位 。
用左手拉起相应的耳廓,让耳道变直 。小心的插入适当的耳机,在保证舒适度的情况下深入一点 。
重复以上动作插入另一支耳机 慢慢地旋转着卸下耳机,缓缓的打开这个密封环境。
海绵套
插入的时候,请确保海绵套有光泽的一面对着鼓膜
插入前用一只手指搓/捏一下使海绵压缩。
用另一只手,向后上方拉动耳廓,直到耳道变直为止。
小心的往耳道里插入海绵套,插入后继续用手捏住耳机直到海绵充分膨胀开,封闭住耳道为止。
正确习惯
将音源的音量设置为最小。
将入耳式耳机的3.5mm 插头插入耳机插孔里。
音量调节到一个听起来舒适的位置。驾驶摩托车,自行车,操作机器以及慢跑过程中不推荐使用入耳式耳机,因为这样你可能会影响你对潜在的危险的判断。
不要将音量开的过大(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参见:入耳式耳机和健康 部分)
不要通过拽线材将耳机从插孔或者耳朵里拔出。(译者注:从正面说就是拔耳机插头时应该捏住插头的后端的硬塑包裹部分轻轻拽出,而不是直接通过线材拉出来)
避免长时间的过分的弯曲线材。
清洁和保养
保持耳套的洁净让你的耳机密封性更好。而最关键的,没有比定期清洁耳朵更能保持耳套洁净的方法!
通用的入耳式耳机:一旦耳套的导管和耳机的导管松弛,就丢掉耳套吧,然后清洁一下导管换上一个新的耳套。如果耳机的一侧或者双侧都不出声或者音量变小,就应该及时更换滤网(见注释 1)或者是用指定的工具清洁导管。定制的入耳式耳机:用面巾纸清洁一下丙烯酸的塑料壳,然后确保每次使用后,导管里没有被耳垢阻塞。
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清洁耳套和线材(至少一月一次)。如果你经常使用入耳式耳机,则需要更频繁地清洁线材和耳套,特别是会和你皮肤接触的那部分线材。这样一来减少皮脂对线材的影响,也因此保证了线材的使用寿命。
请勿使用酒精类清洁剂或者是含有漂白成份的产品。一块尼龙布、一块肥皂就足够了。
清洁耳套时,先将它从入耳式耳机上取下来。你可以这样来下耳套: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套,轻轻旋转把耳套从导管上取下。不要硬拉、拽耳套,这样有可能会撕破它。
请记住,入耳式耳机的线材,就像所有的线材一样,最终都会发硬、开裂。当然,你对它的关心越多,其寿命自然也会越长。不过,不同的厂商使用的线材质量也不相同——有些看起来柔弱实际却很结实,而有些看起来结实却很容易开裂。长远考虑,“可更换”的线材要比“不可更换”的线材更好,而且有时候更换线材可以改变音质表现。
清洁入耳式耳机的外壳和导管表面的油垢时要仔细小心,切勿让任何水分进入导管内。如果水分真的进去了,这可能会影响耳机正常工作。如果水分确实导致一侧或双侧耳机音量下降,请将入耳式耳机从平时置放他们的容器里取出来,放到干燥、通风的地方,24-48小时之内,湿气就自然挥发掉了。
当软塑套变油变脏的时候,就应该用温水、肥皂清洗了。至于不可洗涤的海绵套,当他们变脏,变硬,或者缩胀不再充分,弹性变差(见注释1)的时候,就该丢弃他们了。舒尔的黑海绵(在烧友里被认为是舒尔的标志,是舒尔在2007年春天引进的) 是可以用热毛巾轻轻地去拭去耳套表面的秽物的。
无论何时,当在给耳机上耳套之前,请保证它的绝对干燥。耳套安装时,请一直装到导管的根部(如果有卡扣的话就装到卡扣处)。
注释 1:有耳烧试验过,将海绵套轻轻的倾斜着在药用的过氧化(氢)溶液里(也就是滴耳液,我们通常用来融化耵聍,清洁耳道)放置一段时间(大约15分钟),可以一定程度上清洁海绵并延长使用寿命。同样的道理,也可来清洁凝固在耳机滤网(可拆卸式的滤网)及导管开口附近的耳垢。
静电放电
佩戴入耳式耳机时,您可能会感觉到静电。静电是可以威胁到入耳式耳机的。在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里,人身体上很容易带上静电。 在入耳式耳机插头到耳机之间传递声音信号线材,其内部是金属的,并且也是静电导出的地线。 尽管人耳朵接触的是入耳式耳机的塑料部分,但是内部还是有金属部分的。静电的电压常常会比较高,足以进入到入耳式耳机的内部金属部分,然后由线材进入产生音频信号的播放设备,例如 CD机和MP3播放器。 尽管由这种静电自释放的电压并不是有害的,但还是会把人吓上一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静电必须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并不说明你的入耳式耳机有设计缺陷。静电也不会对你的耳机造成伤害。
注意问题
入耳式耳机有必要“煲”吗?
一般来讲,动铁耳机“煲”了之后提升不大。一些动圈耳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煲机会在音质表现上有所提高,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在百度里搜索。一些建议:如果你实在想煲你的入耳式耳机,两天(约50小时)用正常音量播放音乐对于大多数入耳式耳机就足够了——这是作者对于多款入耳式耳机的个人经验。
入耳式耳机需要耳放吗?
有些入耳式耳机确实需要一个耳放才能发挥出亮点,一些灵敏度低的入耳式耳机,比如音特美的ER4S ,通常需要一个耳放来发挥其全部实力。然而,市面上大多数的入耳式耳机是不需要任何耳放就能发挥其全部潜能的,即使有的时候耳放会让他们的音质有一点轻微的改善。
了解一款入耳式耳机是否需要耳放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说明书。通常的原则是,阻抗50欧以下且灵敏度高于98分贝的入耳式耳机绝对不需要耳放。
听诊器效应和骨传导
对于入耳式耳机的新用户来说,两个问题是他们最为诟病的:“听诊器效应”(亦称“线材噪音”)和“骨传导现象”。 听诊器效应指的是入耳式耳机用户可以听到那些由线材传导进耳机的噪音(由线材摩擦衣物或者其他东西引起的)。” “骨传导现象”指声音经由由用户身体内部传入用户耳道从而使用户听到噪音(由吃饭、走路等运动行为引起)。这两种现象都是耳道封闭后带来的副作用,这种密闭安静的听力环境更是加强了这种噪音。
“听诊器效应” 可以通过绕耳式佩戴或者使用衣夹来避免。有一些公司也特供了更好的减低“听诊器效应”的线材。“骨传导现象”可以通过听音乐时不吃东西,轻轻的走路(换软底鞋)来限制其影响。最后,大多数用户都会适应这两种问题,并且最终忘记它们。
有的时候入耳式耳机用户会在音量很低时听见背景噪声。 大多数的入耳式耳机是很灵敏的,因此他们很容易监听到背景噪声,而头戴式的大耳机则会忽视这些细节。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很少,有时候加一根阻线似乎会起一些作用(会增加耳机阻抗并且降低灵敏度)。 同时,某些设备(例如IPOD 采用的一种微硬盘)通常被认为会产生更多的底噪。
有时候入耳式耳机会抬升 1KHz ~10KHz 频段,这也被称为“冰凉”。问题是,这种入耳式耳机会产生很冰冷的高音,久听一般很不舒服,特别是在女声的表现上。由于每一个人可以听到的频率都是有差异的,所以这些冰凉的高频对有些人来说很合适(译者注:这就又要涉及到4B 和 4S 的讨论了,译者自己是听不贯4B的,所谓的很冰凉,很空灵,在我听来实在是很冰冷,毫无热情。同时,我对特意提升高频的耳放太有爱)。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没有办法真正解决,调节EQ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要不就是改耳机了(主要是导管和滤网)。
入耳与健康
人们常常会误认为入耳式耳机会造成听力衰退、传染耳朵疾病。然而事实是,只要使用恰当,入耳式耳机是很安全的。
第一点: 你需要知道,不论你使用的是哪一种耳机(或者音箱),过长时间、高音量的听音乐都会损害你的听力。而使用入耳式耳机的优点是,你可以将音量开的很低,因为你不需要提高音量来抵消背景噪声。这种更小的音量意味着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入耳式耳机将会比使用耳机,非入耳式耳塞更安全。而不要认为入耳式耳机靠近耳膜就容易伤害听力。 既然入耳式耳机的使用音量较低,那么它在同样音量的情况至少和一般耳机一样安全。(科学依据:1,2)
第二点: 当有异物插入耳道时,你的耳朵会产生更多的耳垢。这是人的身体在耳道湿润、封闭的情况下保护自我,对抗外界物体,防止细菌增生的方法。 因此,在使用入耳式耳机时,最好不时的取下耳机使空气流通令耳道放松(也可以让你的中部/深层耳道能在声音的持续轰炸下有一个短暂的休息)。 定期的清洁耳垢也是推荐的。不过,在自己动手之前,请咨询医生如何安全的清洁耳垢。 耳垢不小心进入内耳道以后,会造成阻塞甚至传染(如果耳垢凝结伤害到耳膜的话)。一但发现耳朵感染了,请立即停止使用任何耳机,并立即就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人类自身并不能适应长时间的噪声环境,即使是较低的声压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较低的噪声并不会造成听力下降,但仍然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 长时间出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容易患严重疾病。尽管我没有经过努力的研究,我的建议是,在你准备长时间听音乐之前,仍然要谨慎考虑,即使是开较低的音量。诚然我们都爱音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听它。
简而言之,请在较小的音量下,在需要的时候再去聆听,并保持耳道和入耳式耳机的清洁,切忌持续听太长时间。 记住:听力损失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听力一旦受损就难以恢复),因此请应用这些常识照顾好你自己。
频响范围
很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告诉你--入耳式耳机表现好,而同时即使是最好的入耳式耳机频响也没有超过16kHz么? 理由是:尽管人类的听觉频响为:20Hz 到 20000Hz ,但是大多数人不可能(或者很难)听到超过16kHz 的声音,特别是20岁以后。 不要担心自己丢失了对16kHz 以上高频的“细节”,因为人们认为高音是处于2kHz 到16kHz 频段的,而多数细节都在更低的频段中。
一个一般的耳机可以产生超过16kHz ,20kHz 甚至30kHz 的高频,但如果你听不到,再高都没用。除非你计划给你的狗狗分享耳机。 那么为什么耳机生厂商愿意强调这些频响,尽管他们知道消费者是听不到这么高的。 因为普通的消费者并不知道真相,他们只相信指标越高越好,却浑然不知这只是一种市场策略
也许你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从别处了解到,人类虽然不能听到超过20KHz 的声音,但是仍然是可以感觉到超声的,并且这部分高频确实对音质有一些正面的影响,这也是肯定的(参见注释2)。 然而,对于所有的CD,有损或者是无损音乐,记录/编码的上限都只到20KHz。以上的部分只有在16 bits 的DAC 上才能用到,并且还不能保证其有效还原。因此我们有把握得出结论,对于我们听的大多数音乐而言,一般耳机或者是入耳式耳机发出20khz 以上的高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想要听到20KHz 以上的高频,你就得回到模拟音频(LP)时代,或者是购买台SACDDVD-A ,不过我要提醒你,你还需要其他的设备来把这些高频展现出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06
目录
概述
品牌种类
功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