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3年,指的是天监二年,属于梁朝。
纪年
大事
(1)春,正月,乙卯,以尚书仆射
沈约为左仆射,吏部尚书
范云为右仆射,尚书令王亮为
左光禄大夫。丙辰,亮坐正旦诈疾不登殿,削爵,废为庶人。
(1)春季,正月,乙卯(初二),梁武帝任命尚书仆射
沈约为左仆射,吏部尚书
范云为右仆射,尚书令王亮为左光禄大夫。丙辰(初三),王亮因在正月初一假称有病不登殿朝贺而获罪,被削去爵位,黜为平民。
(2)乙亥,魏主耕籍田。
(2)乙亥(二十二日),北魏宣武帝到籍田举行亲耕仪式。
(3)北魏梁州氐人杨会反叛,行梁州事
杨椿等人讨伐他。
(4)成都城中食尽,升米三千,人相食。
刘季连食粥累月,计无所出。上遣崐主书赵景悦宣诏受季连降,季连肉袒请罪。
邓元起迁季连于城外,俄而造焉,待之以礼。季连谢曰:“早知如此,岂有前日之事!”琕城亦降。元起诛李奉伯等,送季连诣建康。初,元起在道,惧事不集,无以为赏,士之至者皆许以
辟命,于是受别驾、治中檄者将二千人。
(4)成都城中的粮食吃光了,一升米价格暴涨到三千钱,人们开始互相残食。刘季连连着几个月喝粥,没有一点办法。武帝派遣主书赵景悦宣谕诏令,可以接受
刘季连投降。
刘季连只好投降,他光着上身来请罪。
邓元起把
刘季连移到城外,很快又去看他,对他以礼相待。
刘季连对邓元起谢罪说:“早知道这样的话,岂有前头的事情呢?”琕城出投降了。
邓元起杀了李奉伯等人,送刘委连去建康。开初,
邓元起在途中,担心事情不能成功,没有什么可以奖赏,因此凡是来投附的士人都许诺成功之后给封官,于是接受被征召为别驾、治中的
简书的人将近有两千人。
季连至建康,入东掖门,数步一稽颡,以至上前。上笑曰:“卿欲慕刘备,而曾不及
公孙述,岂无卧龙之臣邪!”赦为庶人。
刘季连到了建康,进入东掖门,他每走几步就跪在地上磕头一次,一直到了武帝面前,梁武帝笑着对他说:“你想追慕刘备,但是连
公孙述都比不上,岂不是因为没有象
诸葛孔明这样的臣子吗?”刘季连被赦为平民。
(5)三月,己巳(十七日),北魏皇后在北郊举行养蚕仪式。
(6)庚辰,魏扬州刺史任城
王澄遣长风城主奇道显入寇,取阴山、白蒿二戍。
(6)庚辰(二十八日),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派遣长风城城主奇道显入侵梁朝,占取了阴山、白藁两个城堡。
(7)萧宝寅伏于魏阙之下,请兵伐梁,虽暴风大雨,终不暂移;会
陈伯之降魏,亦请兵自效。魏主乃引八坐、门下入定议。夏,四月,
癸未朔,以宝寅为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
杨公、齐王,礼赐甚厚,配兵一万,令屯东城;以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屯
阳石,俟秋冬大举。宝寅明当拜命,自夜恸哭至晨。
魏人又听宝寅募四方壮勇,得数千人,以颜文智、华文荣等六人皆为将军、军主。宝寅志性雅重,过期犹绝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未尝嬉笑。
(7)萧宝寅跪伏在北魏朝廷阙门之下,请求出兵讨伐梁朝,虽然来了暴风大雨,他也不暂时去
避躲一下。恰在这时,
陈伯之投降了北魏,也请兵伐梁,愿为北魏效力。于是,北魏宣武帝就召集令、仆和诸曹尚书等八坐,以及侍中、散骑常侍等门下等大臣们进去议定其事。
夏季,四月,
癸未朔(初一),北魏委任萧宝寅为都督
东扬州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
杨公、齐王,对他的赏赐十分丰厚,并且配兵一万,令他驻守东城。又委任
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
江州刺史,令他驻守
阳石,等待到了秋冬时间就大举讨伐梁朝。萧宝寅在第二天早晨就要接受北魏的拜官封爵,从夜里一直恸哭到次日早晨。
北魏人又允许萧宝寅招募四方的
勇壮之士,得到数千人,颜文智和华文荣等六人都成了将军,军主。萧宝寅意志庄重性情文雅,虽然过了为东昏侯服丧一年的期限,但是犹拒食酒肉。他形容憔悴,饮食粗劣,身着粗布之衣,从来不嬉笑。
(8)癸卯,蔡法度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诏班行之。
(8)癸卯(二十一日),梁朝蔡法度向朝廷献上《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武帝诏令颁布实行。
云尽心事上,知无不为,临繁处剧,
精力过人。及卒,众谓沈约宜当
枢管,上以约轻易,不如尚书左丞徐勉,及以勉及右卫将军
周舍同参国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简过之,两人俱称贤相,常留省内,罕得
休下。勉或时还宅,群犬惊吠;每有表奏,辄焚其藁。舍豫机密二十余年,未尝离左右,国史、
诏诰、
仪体、法律、军旅谋谟皆掌之,与人言谑,终日不绝,而竟不漏泄机事,众尤服之。
范云全心全意地侍奉武帝,凡是所知道的事情没有不办理的,总处于繁忙而紧张之中,而
精力过人。
范云去世之后,众人认为应当由
沈约来掌管朝廷枢要,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沈约办事轻率而不慎重,不如尚书左丞
徐勉,于是就让崐徐勉和右卫将军
周舍一同参理国政。
周舍的气量比不上
徐勉,但是在清简方面却超过徐勉,两人都被称为是贤相,经常留在朝中理事,很少有下朝休息的时间。
徐勉有时回自已的宅第,院子中的狗见了他惊叫狂吠;每次起草上表奏启,抄毕后马上就把初稿烧掉。
周舍参与朝廷机密大事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离开武帝身边,凡国史、
诏诰、仪礼、法律、军旅筹谋策划等,他都亲自掌管,同别人言谈逗笑,终日不停,但是竟然不会泄露一点机密,众人尤其佩服他。
(10)壬申,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
许贡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
(10)壬申(二十一日),梁武帝敕令停止各郡县为上宫和东宫贡献物品,只准许各州以及会稽郡可以根据本土的具体情况制定贡奉物品种类,但是如果不是本地所产的,也不得上贡。
(11)甲戌,魏杨椿等大破叛氐,斩首数千级。
(11)甲戌(二十三日),北魏
杨椿等人大败叛乱的氐族部落,斩首数千人。
(12)六月,壬午朔,魏立皇弟悦为汝南王。
(12)六月,壬午朔(初一),北魏封立宣武帝的弟弟元悦为汝南王。
(13)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巢湖乏溢以灌淮南诸戍。吴、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将非国有。寿阳去江五百余里,众庶惶惶,并惧水害,脱乘民之愿,攻敌之虚,豫勒诸州,纂集士马,有秋大集,应机经略,虽混壹不能必果,江西自是无虞矣。”丙戌,魏发冀、定、瀛、相、并、济六州二万人,马一千五百匹,令仲秋之中毕会淮南,并寿阳先兵三万,委澄经略;萧宝寅、
陈伯之皆受澄节度。
(13)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上表讲道:“
萧衍频频地阻断东关,想使巢湖泛滥,以便淹灌淮河南边的各个城堡。吴、楚之地有水域之便,他们可以一边淹灌,一边掠夺,所以淮河南边的地盘将非我国所有了。
寿阳离长江五百多里,民众
惶惶不安,都害怕水害到来,如果乘民众担心梁朝水淹其地的机会,攻打敌人于不备,预先勒令各州,准备兵士和战马,到秋天汇齐集中,根据情况部署决定行动方案,这样虽然统一天下不一定必能成功,但是长江之西却从此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丙戌(初五),北魏调发冀、定、瀛、相、并、济六个州的两万人,一千五百匹马,令于仲秋之中期全部在淮南会合,加上寿阳原有的三万兵力,一并委于
元澄指挥调遣,萧宝寅和
陈伯之也受元澄指挥。
(14)
谢朏轻舟出诣阙,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角巾自舆诣云龙门谢。诏见于
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朏宅,宴语尽欢。朏固陈本志,不许;因请自
还东迎母,许之。临发,上复临幸,赋诗饯别;
王人送迎,相望于道。及还,诏起府于旧宅,礼遇优异。朏素惮烦,不省职事,众颇失望。
(14)
谢朏乘坐轻舟出门来到建康,梁武帝诏令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
谢朏推辞说有脚疾,不堪于拜谒之事,头戴方巾,自己驾车,来到云龙门
谢恩。武帝在华林园召见
谢朏,他乘着小车去赴席。次日早晨,武帝临幸
谢朏在
建康的宅第,两人边饮边谈,非常欢快。
谢朏再三陈述自己的心愿,不想出仕,但武帝不答应,谢朏无奈,只好请求自己回东面去迎接母亲前来,然后再就任,武帝同意了。谢朏临出发之前,武帝再次临幸,为他赋诗饯别。
谢朏离京东还时,送行和迎接的使者络绎不绝,后
一拨可以看到前一拨。
谢朏回到建康之后,武帝诏令在他的旧宅起造新府,对他的各种礼遇就更优异于他人了。
谢朏向来害怕麻烦,不过问职务内之事,因此众人对他颇为失望。
(15)甲午(十三日),任命中书监
王莹为尚书右仆射。
(16)秋,七月,乙卯,魏平阳平公丕卒。
(16)秋季,七月,乙卯(初五),北魏平阳公元丕去世。
(17)魏既罢盐池之禁,而其利皆为富强所专。庚午,复收盐池利入公。
(17)北魏撤销了关于
盐池的禁令之后,盐池的利益都被富豪们所夺去。庚午(二十日),北魏重新宣布收盐池之利入公。
(18)辛未,魏以
彭城王勰为太师,勰固辞。魏主赐诏敦谕,又为家人书,祈请恳至;勰不得已,受命。
(18)辛未(二十一日),北魏任命彭城王
元勰为太师,元勰坚决推辞而不崐接受。北魏宣武帝赐给
元勰诏书,谆谆劝谕,以小辈身分给他写了家信,一再祈请,恳切至备,元勰不得已,只好受命。
(19)八月,庚子,魏以镇南将军
元英都督征义阳诸军事。司州刺史蔡道恭闻魏军将至,遣骁骑将军杨由帅城外居民三千余家保
贤首山,为三栅。冬,十月,
元英勒诸军围贤首栅,栅民任马驹斩由降魏。
(19)八月庚子(二十日),北魏委任镇南将军
元英都督征义阳诸军事。梁朝司州刺史
蔡道恭闻知北魏军队将要到了,派遣骁骑将军杨由率领城外的居民三千多家去保卫
贤首山,杨由建立了三重栅垒以作防守。冬季,十月,
元英统率各部兵众围住了贤首栅,栅内的民众任马驹斩了杨由,投降北魏。
任城王澄命统军党法宗、
傅竖眼、太原
王神念等分兵寇东关、大岘、淮陵、九山,高祖珍将三千骑为
游军,澄以大军继其后。竖眼,
灵越之子也。
魏人拨关要、
颍川、大岘三城,白塔、牵城、清溪皆溃。徐州刺史司马明素将兵三千救九山,徐州长史潘伯邻救淮陵,宁朔将军王燮保焦城。党法宗等进拨焦城,破淮陵,十一月,壬午,擒明素,斩伯邻。
任城王
元澄命令统军党法宗、
傅竖眼、太原人
王神念等人分别率领兵众去入侵东关、大岘、淮陵、九山,高祖珍率领三千骑兵为游动兵力,元澄统领大军继后而进。傅竖眼是傅灵越的儿子。北魏军队攻破了关要、
颍川、大岘三城,而白塔、牵城、清溪也都溃败了。梁朝徐州刺史司马明素率兵三千去援救九山,徐州长史潘伯邻去援救淮陵,宁朔将军王燮去保焦城。党法宗等人去进攻并打下焦城,攻破淮陵。十一月壬午(
疑误),北魏军队擒获了司马明素,斩了潘伯邻。
先是,南梁太守
冯道根戍阜陵,初到,修城隍,远斥候,如敌将至,众颇笑之。道根曰:“
怯防勇战,此之谓也。”城未毕,党法宗等众二万奄至城下,众皆失色。道根命大开门,
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兵战,破之。
魏人见其意思闲暇,战又不利,遂引去。道根将百骑击高诅珍,破之。魏诸军粮运绝,引退。以
道根为豫州刺史。
早先之时,梁朝南梁太守
冯道根戍守阜陵,刚到之时,他就修筑城壕,派人四出侦察放哨,就好象敌人将要到了一样,众人多讥笑他。
冯道根却说道:“防御若怯,临战则勇,说的正是这个呀。”城防还没有修筑完毕,党法宗等人就率兵两万突然来到城下,众人全都大惊失色。
冯道根命令大开城门,穿着宽绰的便服登上城门,并挑选二百名精锐兵士出城与北魏兵交战,打败了敌手。北魏人见
冯道根神态悠闲,初次交锋又不顺利,于是就撤走了。
冯道根率领百名骑兵去袭击高祖珍,破敌获胜。北魏的各路军队粮食运送阻断,只好撤军而退。梁武帝任命
冯道根为豫州刺史。
(20)武兴安王杨集始卒。己未,魏立其世子绍先为
武兴王;绍先幼,国事决于叔父集起、集义。
(20)北魏武兴安王杨集始去世。己未(十一日),北魏封立
杨集始的长子
杨绍先为
武兴王。
杨绍先年龄幼小,所以封国中的事情都决定于他的两个叔父杨集起、杨集义。
(21)乙亥,尚书左仆射沈约以母忧去职。
(21)乙亥(二十七日),梁朝尚书左仆射沈约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22)魏既迁洛阳,北边荒远,因以饥馑,百姓困弊。魏主加尚书左仆射
源怀侍中、行台,使持节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赈给贫乏,考论殿最,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怀通济有无,饥民赖之。沃野镇将于祚,皇后之世父,与怀通婚。时于劲方用事,势倾朝野,祚
颇有受纳。怀将入镇,祚郊迎道左,怀不与语,即劾奏免官。
怀朔镇将元尼须与怀旧交,贪秽狼籍,置酒请怀,谓怀曰:“命之长短,系卿之口,岂可不相宽贷!”怀曰:“今日
源怀与故人饮酒之坐,非鞫狱之所也。明日,公庭始为使者检镇将罪状之处耳。”尼须挥泪无以对,竟按劾抵罪。怀又奏:“边镇事少而置官猥多,活野一镇自将以下八百余人,请一切五分损二。”魏主从之。
(22)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北边逐渐荒废,因此而出现饥荒,老百姓生活困顿破败。北魏宣武帝加任尚书左仆射
源怀侍中、行台,让他持符节巡视北方六镇以及恒、燕、朔三个州,救济贫困之民,考核官吏,事情之得失都由他先做处理,然后再上报。
源怀到达之后,普济民众,饥民们对他非常感激信赖。沃野镇的守将于祚是皇后的伯父,与
源怀是亲家。当时于劲刚当权不久,势倾朝崐野,而于祚
颇有受贿行为。
源怀快到活野镇时,于祚特意到郊外道左去迎接,但是源怀不与于祚搭话,当即就检举弹劾了他的罪状,免去了他的官职。
怀朔镇的守将元尼须与
源怀有旧交,他十分贪秽,声名狼藉,置办了酒席宴请源怀,对源怀说:“我命的长短,完全取决于您的一句话,既为旧交,岂能不加以宽容呢?”源怀回答:“今天是源怀与过去的老相识坐在一起饮酒,这里也不是审讯犯人的地方。明天,公庭才是我检举揭发你的罪状的地方呢。”元尼须听
源怀这么说,挥泪不已,无言以对。最后,
源怀查证了所揭发的罪行,处理了元尼须。
源怀又上奏朝廷:“边镇事情不多而设置的官职过多,比如沃野一镇从镇将以下就有八百多人,请减去五分之二。”宣武帝听从了这一建议。
(23)乙酉,将军吴子阳与魏元英战于白沙,子阳败绩。
(23)乙酉(
疑误),梁朝将军吴子阳与北魏
元英交战于白沙,吴子阳败北。
(24)魏东荆州蛮
樊素安作乱,乙酉,以左卫将军
李崇为镇南将军、都督征蛮诸军事,将步骑讨之。
(24)北魏东荆州蛮人
樊素安作乱,乙酉(
疑误),北魏委任左卫将军
李崇为镇南将军、都督征蛮诸军事,率领步、骑兵去讨伐樊素安。
(25)冯翊
吉翂父为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迁尉,罪当死。翂年十五,登闻鼓,乞代父命。上以其幼,疑人教之,使廷尉卿蔡法度严加诱胁,取其款实。法度盛陈拷讯之具,诘翂曰:“尔求代父,敕已相许,审能死不?且尔童呆,若为人所教,亦听悔异。”翂曰:“囚虽愚幼,岂不知死之可惮!顾不忍见父极刑,故求代之。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乃更
和颜诱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得释,观君足为佳童,今若
转辞,幸可父子同济。”翂曰:“父挂深劾,必正刑书;囚瞑目引领,唯听大戮,无言复对。”时翂备加扭械,法度愍之,命更著小者,翂不听,曰:“死罪之囚,唯宜益械,岂可减乎!”竟不脱。法度具以闻,上乃宥其父罪。
(25)梁朝冯翊人
吉翂的父亲为
原乡县县令,被奸吏所诬陷,逮捕押送到廷尉,罪当处死。
吉翂时年十五岁,他击响了悬挂在朝堂外的登闻鼓,乞求代父亲一死。
武帝见他所龄幼小,怀疑是别人教他这么干的,就让廷尉卿蔡法度对他严加诱胁,让他说出实情来。蔡法度把各种拷讯刑具都摆出来,诘问
吉翂:“你乞求为父抵命,圣旨已经准许了,现在就是看你是否真的愿意去死?况且你只不过是一个儿童,如果是别人教你这样做的,那么你要反悔也可以。”
吉翂回答:“囚犯我虽然愚鲁年幼,但是岂能不知道死之可怕呢?完全是出于不忍心看父亲遭受极刑,所以乞求代他一死。这不是小事,怎么是受他人的教唆呢!圣旨准许我代父而死,真是不异于
登仙,岂有反悔之说呢?”蔡法度于是更加
和颜悦色地诱导吉翂说:“皇上知道
令尊没有罪,很快就会释放,看你实在是一个好孩子,现在你如果能改变一下所说的话,你们父子就可以一同活命。”
吉翂又回答:“父亲的案子非常严重,必定以法论处。囚犯我唯有闭目伸头,听任一斩,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了。”当时,
吉翂被加上了手铐脚镣,蔡法度怜悯他,命令给他另换成轻一些的刑具,但是吉翂却不让换,说:“我是死罪犯人,只应该加重刑具,岂可以减轻呢?”竞然不肯脱去手铐与脚镣。蔡法度把这一切情况上奏武帝,于是武帝就宽恕了
吉翂父亲的罪过。
丹杨尹王志求其在廷尉事,并问乡里,欲于岁首举充纯孝。翂曰:“异哉
王尹,何量翂之薄乎!父辱子死,道固当然;若翂当此举乃是因父取名,何辱如之!”固拒而止。
丹杨尹王志了解了
吉翂在廷尉审问中的事情经过,并且询问他的乡里,准备在下年初举荐吉翂为纯孝之士。吉翂对王志说:“奇怪呀,
王尹!为什么要把我吉翂看得如此之薄呢?父亲受辱,儿子代死,理当如此。如果我
吉翂接受这一举荐,就是凭借自己的父亲而博取名声,还有什么耻辱可以比得上这一耻辱呢?”因此,坚决加以拒绝,王志只好作罢。
(27)魏散骑常侍赵脩,寒贱暴贵,恃宠骄恣,陵轹王公,为众所疾。魏主为脩治第舍,拟于诸王,邻居献地者或
超补大郡。脩请告归葬其父,凡财役所须,并从
官给。脩在道淫纵,左右乘其出外,颇发其罪恶;及还,旧宠小衰。崐高肇密构成其罪,侍中、领御史中尉
甄琛、黄门郎李凭、廷尉卿阳平
王显,素皆谄附于脩,至是惧相连及,争助肇攻之。帝命尚书
元绍检讯,下诏暴其奸恶,免死,鞭一百,徙敦煌为兵。而脩愚疏,初不之知,方在领军于劲第樗蒲,羽林数人称诏呼之,送诣领军府。
甄琛、
王显监罚,先具问事有力者五人,迭鞭之,欲令必死。脩素肥壮,
堪忍楚毒,密加鞭至三百不死。即召
驿马,促之上道,出城不自胜,举缚置鞍中,急驱之,行八十里,乃死。帝闻之,责元绍不重闻,绍曰:“脩之佞幸,为国深蠹,臣不因衅除之,恐陛下受万世之谤。”帝以其言正,不罪也。绍出,广平
王怀拜之曰:“翁之直过于
汲黯。”绍曰:“但恨戮之稍晚,以为愧耳。”绍,素之孙也。明日,
甄琛、李凭以脩党皆坐免官,左右与脩连坐死黜者二十余人。散骑常侍
高聪与脩素亲狎,而又以宗人谄事
高肇,故独得免。
(27)北魏散骑常侍赵脩,出身微贱而突然显贵,恃宠骄恣,欺压王公,被众人所忌恨。宣武帝为赵脩建造宅第,规模与诸王的一样。邻居们向赵脩献出土地,有的竟然被破格而补到大郡去做郡守。赵脩请假回去埋葬父亲,凡是所用财物劳役,全部由官家提供。赵脩曾在路上纵淫,身边的人乘他外出,向朝廷告发了他的罪恶,因此到他回京城之后,在皇帝那里得到的宠幸就比过去有所减少。
高肇秘密地收集、上告了赵脩的罪状,侍中、领御史中尉甄深、黄门郎李凭、廷尉卿阳平人
王显等人,平时都巴结投靠赵脩,到这时则特别害怕把自己牵连进去了,因此争着帮助高肇攻击赵脩。宣武帝命令尚书
元绍核查审讯了案情,下诏公布了赵脩的奸恶行径,免去他死罪,鞭挞一百,贬谪到敦煌充军。但是,赵脩这个人十分愚蠢粗心,开初还一点也不知情,正在领军于劲的宅第中赌博,来了几个羽林奉圣旨叫他,送他到了领军府。
甄琛和
王显监督刑罚,两人事先准备了五个力气大的打手,让他们轮流鞭打赵脩,一定要让他死。赵脩向来身体肥胖强壮,能忍受得住痛打,所以暗中增加鞭挞到三百下,他仍不死。于是,甄琛等立即叫来
驿马,催促赵脩即刻上路充军。出城之后,赵脩在马上坚持不住了,就用绳子把他捆绑在
马鞍之上,驱马急行,走了八十里路,赵脩就死了。宣武帝知道了情况,责备元绍为什么不再次奉请就把赵脩弄死了,元绍回答说:“赵脩以谄媚而得宠幸,对国家的危害实在太大了,我如果不乘机除掉了他,恐怕陛下要因他而遭受万世之指责。”宣武帝觉得
元绍的话正直不阿,就没有加罪于他。
元绍从殿中出来后,广平王元怀向他施礼,并且说道:“您老人家的刚直超过了
汲黯。”
元绍回答:“我只恨杀他稍微晚了一些,为此而感到惭愧。”元绍是元素的孙子。次日,
甄琛和李凭因系赵脩的同党,受牵连而被免去官职,左右因受赵脩牵连而被
诛死或贬黜的有二十多人。散骑常侍
高聪与赵脩向来关系亲密,但是他以同族人之身份讨好巴结
高肇,所以独得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