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蒲氏平话字(Hing-hua̍-Pó-sī-bán-uā-cī),又称兴化蒲氏罗马字,外文名称Hinghwa Brewster's Romanized,是蒲鲁士发明的一种用于书写莆仙语(兴化语)的罗马拼音系统之一,为
教会罗马字之一。
发展历程
兴化蒲氏平话字(Hing-hua̍-Pó-sī-bán-uā-cī;
英语:Hinghwa Brewster‘s ’Romanized / Hing-hua Dialect Brewster's Romanized)又称兴化蒲氏罗马字、兴化蒲鲁士罗马字(兴化教会罗马字),是传教士蒲鲁士发明一种用于书写
莆仙话(兴化语)的罗马拼音系统,为
教会罗马字之一。1890年由
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威廉·
蒲鲁士夫妇发明并推行。兴化蒲氏平话字是历史上第一套使用
拉丁字母表记莆仙话的文字系统,为基督教在
莆田传播发挥重要贡献。
兴化蒲氏平话字创造者
蒲鲁士全名为威廉·蒲鲁士(William Nesbitt Brewster)(1862.12.05-1916.11.22),后取汉文“叟堂”为号。1864 年蒲氏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拉克县(Clark County, Ohio),1888 年毕业于美国
波士顿大学,获
神学博士学位。1889年派赴
新加坡等地
布教。因水土不服,改调中国
福州教区。在福州,蒲鲁士与费舍尔小姐(Miss Elizabeth Fisher,1862 - 1955.03.17)结婚。婚后,夫妇调至兴化主持美以美教会,居莆田
城厢。在莆田,蒲鲁士夫人成了蒲氏的得力助手,后来一般都称她为蒲星氏。蒲鲁士和蒲星氏来莆田后,除了创办一些慈善事业外,就是致力于传教。他们经常下街道、奔农村,发展
教徒。可是让他们感到最为棘手的是语言难通,无法与教徒沟通,更难宣讲
基督的“
福音”。但令人敬佩的是,蒲氏夫妇通过用罗马字拼音标注的方法,辅以分析和刻苦记忆的功夫,他们竟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一口较为平顺流利的
莆仙话。
当时兴化教会的教徒,是以文盲家庭妇女为主的。利用
罗马字学会
莆仙话的蒲氏夫妇,于是有了进一步的设想。他们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文盲教徒,让他们也来学习兴化方言罗马字,既便于用罗马字向教徒们传送通知,也便于教徒们之间互递信息。
光绪十六年(1890),蒲氏夫妇开始在兴化推行参考中国南部其它方言罗马字创制的兴化罗马字。开始一段时间,推行工作并不顺利,但后来,通过教会中教徒的现身说法和不断的宣传,结果还是令蒲氏满意的。一些文盲妇女,通过学习拼音方法,三个月后,就能较顺畅地用罗马字拼写出兴化方言,并在教友之间,用罗马字书写信件,传达信息。蒲氏夫妇来莆时,兴化只有基督徒千人,到了1917年,教徒激增至30000 多人,这是与蒲氏推行
教会罗马字分不开的。
用兴化话罗马字翻译的《
新约全书》,是在1892 至1900年之间陆续完成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广泛推行兴化话罗马字的基础上,蒲氏向英国定制了一套罗文铅字,开办“美兴书局”,正式开始以兴化话罗马字印制《
圣经》,同时创办兴化地区第一份罗马字 8 开版刊物———《奋兴报》(又称《起信者》),初为月刊,后改为星期刊,蒲氏自任发行人,夫人蒲星氏任主编。这是当时兴化基督徒唯一的读物,也是莆仙地区唯一的一家刊物。
蒲氏卒于1916 年,他究竟用罗马字印制过多少《圣经》,尚未见统计资料。据1922 年《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899 年,中国各地罗马字圣经销量为2,2000部;1900年,1,6010 部,以后除1901年外,各年销量都在1,2000部以上。按信徒数量估计,兴化罗马字的圣经,总印数应在万部以上。
据介绍,清末民初用兴化蒲氏平话字(罗马字)出版的圣经及其单篇读物实不止一种,存世的兴化罗马字圣经读物主要有以下一些书目:
《
约翰福音》(兴化蒲氏罗马字),1892 年美国圣经会出版于福州,美国圣经会图书室藏本。
《
出埃及记》(兴化蒲氏罗马字),1896年美国圣经会出版于福州,美国圣经会图书室等藏本。
《
新约》(兴化蒲氏罗马字),1901年美国圣经会出版于兴化,美国圣经会图书室藏本。
《
以赛亚书、
耶利米、
以西结书》(兴化蒲氏罗马字),1903年美国圣经会出版于兴化,美国圣经会
图书室藏本。 《箴言、传道书、
雅歌》(兴化蒲氏罗马字),1904年美国圣经会出版,美国圣经会图书室等藏本。
《新约附诗篇》(兴化蒲氏罗马字),1912年兴化实业教会出版社出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图书馆等藏本。
《旧新约全书》(兴化蒲氏罗马字), 年美国圣经公会、兴化实业传教士出版社出版,上海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图书室藏本。
《新约全书附诗篇》(兴化罗马字),1934年美华圣经会出版于上海,译者为F.Stanley Carson、W.B. Cole。日本
天理大学图书馆、美国圣经会图书室等藏本。
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各地的方言罗马字开始衰微消沉,受全国风气的影响,兴化罗马字读物也开始出现消沉,在这种情势下,蒲氏于1908年5月又创办了中文版的《奋兴报》,该报一直出版至1950 年。而罗文版的《奋兴报》虽然继续出版,但已是强弩之末,1939 至1948 年,则干脆一度停刊,复办不几期,终于也在1950 年底寿终正寝了。
拼音方案
兴化蒲氏平话字拼音系统共有
声母14个(不包括零声母),
韵母53个,
声调8个(实为7个)。
兴化蒲氏平话字反映的是清末时期的莆仙方言语音,其语音系统与今天的莆仙话语音系统比较起来,有的已产生了一些变化。
兴化语蒲氏平话字总共有23个字母:a a̤ b c ch d e e̤ g h i k l m n ng o o̤ p s t u ṳ
下列表格中的括号内为今莆田城里口音的对应的
国际音标(IPA)。
声母
和今天的莆田城里腔相比,声母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虽然罗马字有s符号,但显然不能认为今天莆仙话的[ɬ]母当时念[s],而应该只是拼音方案的一种符号的替代。
韵母
在莆田腔蒲氏罗马字中,凡
阳韵白读字,罗马字均在韵母右上角标有一个小n 符号,这与
闽南白话字的标法一样,表示的是鼻化韵母。这说明百年以前,莆田话的阳韵白读字也保留有较明显的鼻化读法,才会有此标法。但是,今天,只有
仙游话以及与仙游邻近的一些
莆田话,仍保留着较明显的鼻化韵母,而莆田
城关及大片的莆田话已经完全没有鼻化韵了。凡仙游之鼻化韵母,在莆田一律变成了口元音韵母(部分韵母有高低位之分,比如闲的仙游话是ĩ,莆田话罗马字应是ẽ,今发口元音是e)。这是韵母方面的一大变化。
声调
注:声调符号一般都标在
韵腹上,如:哑â,油iú,水cûi,盐iéng,活ua̍h,看kua̍n,厝cho̍,饿geō(e可视为为
介音);ng则标在n上,如:黄ńg,钢gn̍g。
从蒲氏罗马字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年前的莆田话,阳入字白读声调是完全独立的一个调类,如:“麦、着、落、篾、药”等等,而现在的莆仙人已经只剩下很少一部分老年人能区分了,年轻一代基本上不能区分出阳入白读字的调类。
其它拼写
1、罗马字分大写、小写两种符号,大小写基本字母与
英语大小写字母相同。
大写字母主要用于句首第一个字母以及一些特别的
专有名词。如 A̤-So Gi-Doh (耶稣基督)。显然它参照的是
英文的书写规则。
2、短横连接号“-”,主要用于不可分开的二字以上的白话词语拼写。如 tian-mói (
听闻)。
3、因为兴化蒲氏罗马字经书里看不到今天莆仙已经习以为常的类化词语,但这并不是说明百年前的莆仙话还未出现类化。只是蒲氏的方案使将类化的词语还原成原来的声母,还有一种可能是经书采用的比较文雅是读法,这时候出现类化的情况就少之又少。不过由于几个词语已经固化定型,使得人们已经很难发现其原有的声母,所以经书中出现了几个“漏网之鱼”,这样正说明百年前莆仙话是存在类化方式,而且存在有一定的时间了。
范例
Tai̍-che̤ ū Dō̤, Dō̤ gah Siō̤ng-Da̤̍ dó̤ng-cāi, Dō̤ cuh sī Siō̤ng-Da̤̍. Ca̤̍ Dō̤ ta̍i-che̤ gah Sio̤ng-Da̤̍ dó̤ng-cāi. Māng-beo̍h sī ciā da̤u̍h I cho̤̍ ē; hang pī cho̤̍, beo̍ seo̍h-ā̤un ng-sī ciā da̤u̍h I cho̤̍ ē.
太初有道,道佮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佮上帝同在。万物是借着伊造兮,含被造兮,无一样毋是借着伊造兮。
现状
兴化语蒲鲁士罗马字拼音现在莆仙各个教堂应该已经很难寻迹,本地保留的关于罗马字的资料也少之又少,连全本的兴化语蒲氏罗马字的耶稣经至今都未发现,反倒是其他地区跟国家的图书馆保留有本地话经书。以前有网友反应他去的教堂里还有人会使用罗马字,也有网友反应他们村里也出现过传教士用本地话罗马字传教,只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上传教士老人早已经去世,暂时无法获取相关资料。
随着文盲的逐步减少,对于信众来说再学习和使用这套拼音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对非信众就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教育不普及,加之信教群众多为妇女跟未上过学堂人,所以信教群众急需一种可以快速学习认字的方法,这时候罗马字体现了其实用性,学习容易上手快,在信众群体受到欢迎。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大大普及教育,即时是年纪的信众群体也已经可以认字识字写字了,这时候已经不太需要通过罗马字这个媒介来阅读使用耶稣经。所以罗马字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现在发现兴化语蒲氏罗马字对于研究方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一些学者会根据这些已存的资料对百年前的本地话研究。同时,为了输入方言正字的方便,也有网友将蒲鲁士拼音程序化,方便了方言正字输入,可以直接利用本地话发音输入本地话。我们相信,兴化语蒲鲁士罗马字会在他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