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象”为唐人
殷璠所提出,强调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
托物言志和喻情的作用,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从形象生成的角度看,兴象指的主要是形象蕴涵的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是形象能够引发的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十分重视形象的这一特点,并把之作为衡量形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
特征
唐人
司空图所提出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实际上谈的就是形象的这一特征。前人之所以对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的诗歌倍加赞赏,其原因就在于
陶诗的形象具有这种兴象的突出特征。清人
沈德潜曾说:“过江之后,渊明诗胸次浩然,天真绝俗,当于语言意象
外求之。”(《唐诗别裁集·凡例》)这是
说到点子上了。
盛行
用语
以“兴象”为主语的风格用语有如下三类。
(1)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
(兴象风神)超迈: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
自尔超迈。
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
故法所当先,而悟不容强也。
(兴象)
超诣:宜元、白于盛唐
诸家兴象超诣之妙,全未梦见。
(兴象)高远:盛唐诸大家富于兴象,(中唐以下)其声调
格律易于同似,其得兴象高远者亦寡矣。
(2)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
(兴象)玲珑: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
(兴象)
婉然:唐初五言律,惟
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
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
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3)用“
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 (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
(兴象)浑沦:东、西京兴象浑沦,本无佳句可摘,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搜其绝到,亦略可陈。如:“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之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皆言在带衽之间,奇出尘劫之表,用意
警绝,谈理玄微,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从以上的例子看,我们可以知道“气象”和“兴象”虽然由于才气之雄纤或者刚柔来分歧,不过“气象”是由于阳气不问社会指向的志向(情,情致或者情意),或者自然指向的志向(“神”),与两者结合而形成的美感;兴象是由阴气和自然指向的志向(“神”)结合而形成的美感。
简析
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唐人诗作中的“兴象”浅析
摘要:唐诗的特质,包括其风骨、
兴寄、
声律、辞章、兴象、情韵等等。一般而言,凡具有
唐诗特质的诗,皆可称为“唐诗”,唐诗的
艺术品格,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兴象是唐诗,尤其是
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唐诗 作品 风格 兴象
唐诗的定义,一般而言,凡具有唐诗特质的诗,皆可称为“唐诗”,既把唐代诗人写的诗称作唐诗,同时也把唐代以后的人所写的具有唐诗特质的诗歌也称为唐诗。唐诗的特质,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
兴寄,注重
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
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兴象的“兴”是从
比兴中的“兴”发展衍化而来的,但又与“比兴”的“兴”不同,它具有另外层含意,指的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诗歌风味。“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南宋
钟嵘《诗品序》)。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那堪玄
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首二句以蝉声引出客思。三、四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
物我联系在一起;五六句纯用比体,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七、八句仍用比体,写蝉的心志
高洁,实则比喻自己的志洁行廉。全诗由物到人,由人及物,构成物我一体的境界。
“兴象”的象指的是
物象,包括景物、事物的形象或人生图画,总的说就是指诗歌中描绘出的形象。“象“是诗歌作品的外在形象,“兴”是形象所蕴含的深一层的意思和情感,二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唐代诗人的“兴象”观,成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兴象说”的提出,表明了唐人对艺术形象的把握已经由注重
外形的感知深入到对内心精神的探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借“绝”、“灭”、“孤”、“独”、“寒”等象,写出了自己清高孤傲,廉洁如雪的个性品格。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寒江雪景图,勾画了在风雪中独自垂钓的
渔翁形象,更深一层地表达诗人在谪居永州时,遭到打击后傲岸而孤寂的情绪,“渔翁”这一形象是诗人
思想感情的寄托和个性、品格的写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
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前两句描绘
柳树嫩叶翠绝的色泽和柳条轻柔阿娜的风姿,后两句由春风杨柳展开联想,通过新颖工巧的比喻,既渲染了春风化雨育万物,裁剪春色的作用,也暗示了嫩柳细叶的精妙绝伦,通过咏柳歌咏春风,赞美春天,宣扬生活,歌颂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前三句是“象”,末句用的则是“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形象地描绘出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田家生活,纯真的主客情谊,以及诗人陶醉田园的恬然自适之情。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全诗的“象”不是鲜明,但其追求的象外之意却给人一种美感。其间的暗喻唐王朝就如“夕阳”,逐步衰落,表现出诗人对唐王朝行将没落的婉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成为流传至今的描述伤感情愫的名句。
譬如
高适的边塞诗表现了征人思乡、居妇念远之情, “雪净
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
婵娟守
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塞下曲》)、“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燕歌行》)。
高适的诗描绘了边塞的民俗风情,兴象之势尤为明显。如《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
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周戈蒙豹尾,
红旆插狼头。”表现了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强悍勇武的精神。其平实
沉著,为典型的现实笔墨;
高适总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像平面镜一样去观照,而不像三梭镜那样去折射。如
思乡之作,高适则“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左云霖在《试论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文中说:“高适的诗歌,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观高适的诗作,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高适总是按客观事物固有的风貌、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反映它。简括地说,就是:实写,写实,兴象笔触盛。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战擒单于”。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 ,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
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
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瞧阳酬别畅大判官》)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他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主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 枪,旋惊陷蜂 (《
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
自蓟北归》);他指责边将隐其败状,妄奏军功而受勋封赏:“归旌告东捷,
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赠别五十七管记》)他忧虑边将偷惰欺蔽而
边守废驰,胡虏凶顽:“边城何萧条,白日
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蓟中作》)他颂扬武功,但也反对滥杀:“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庆贺胜利的同时,他又注视着新患,他怒斥奸邪弄权,
策勋不公:“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禀,使者亦辛酸。”(《东平留曾狄司马》)这才是
高适边塞诗审美情趣的主要方面,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
一些写景佳句,如“湍上急流声如箭,城头残月势如弓”等等,他的边塞诗中竟没有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其中所涉景物,也不过是作为情理的点染罢了。他的审美情趣、创作指向在于社会美,在于政治、军事、民情等事关大局的一面。《
旧唐书》本传胃高适“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
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喜言”
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
高适”也自谓“明时好
画策,动欲于
王公”(《
东平路作三首》其二),“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故形诸歌咏,自然就国魂军心,
处士横议了。
这首诗描写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钱锺书《
管锥编》)写出了空旷、宁静、清幽的境界。“响”古代指回声,作者借此“象”表达了对“佛家境界”空寂、空灵的切身体验,同时也表达他对高洁人格的孜孜追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诗“象”很明显,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场景;后两句写友人间临别劝酒,依依惜别的深情,前路 重的祝愿,尽在其中,但其中的“象”也很特别,不是写
黯然销魂,愁畅满怀的离别,从“青青”、“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轻快而充满希望的情调,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当然,唐诗的“兴象”特质经过后来的不断发展,逐步分流,一种发展成为“意境说”,一种成为“韵味说”。形成了唐诗独特的艺术特质和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