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diǎn jí):1.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
代表性典籍。2.泛指古代图书。
《
陆地仙经》为清人马齐所著,
成书于雍正年间,其内容是对“百字导引法”的注释。皆已对马氏原著作了删削。底本在《
陆地仙经》文下附有马齐生平100字,从笔体与内容判断,乃系后人补写,今一并收入(马齐,《
清史稿》有传)。陆地仙经共百字二十句五言。此书介绍方法具有强健肢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
正统道藏》所收经书,已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故有
数经(或 数篇、或数图)同卷者。每函各为若干卷;其中以十卷居多,亦有少至三四卷,多至 十五卷者,洪字号甚至多达十七卷。
按
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
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
洞玄部三百零三种;
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
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
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
正一部二百四十种。 《
正统道藏》收书的数量大,内容庞杂,遍涉道教的教义救理、戒律清规、
符箓章奏、斋醮科仪、修炼摄养、灵图象数、名山宫观、神仙谱籍、道士传记等方面。除道教经籍外,还收入一部分医书药方、诸子著作。包含不少中国
古代宗教及哲学、历史、 文学、艺术、
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重要史料。它与后来增补的《万历续 道藏》习惯上略称《道藏》,是现存研究道教不可或缺的资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
尚书》,意思是“
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
书经》。
它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
虞书》《夏书》《
商书》和《
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
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的《
尚书》包括《
今文尚书》和《
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
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
宋英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
显德六年(959)。取材除
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
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
胡三省的《
资治通鉴音注》。清初
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
宗教学、哲学、历史学、
民族学、天文学、
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 [7]
历代对《
山海经》的地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
王景,从治卞入手治河,临行,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
北魏郦道元作《
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以后《
隋书·经籍志》、《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及
王尧臣《
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
史部地理
类书。明清时代是《山海经》地学价值被贬时期,被说成“多杂以神怪”、“道里山川难考据”。至近代,
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的
科学价值。其后,
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
黄河故道。此文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山海经》尤其是《
五藏山经》在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4200字。《
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5300字。 《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五藏山经》,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代《
禹贡》丰富,其记载山岳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长,相当《禹贡》导山部分的14倍。《禹贡》所记山岳仅4列,而《山经》则发展成26列。 《山经》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
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
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
郦道元所著,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全面系统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
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
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
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