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境内的山脉
冠豸山,又称莲峰山、东田石,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境内,地处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西南段,属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过渡地带,毗邻江西、广东两省。冠豸山东临永安市,西界长汀县,南靠龙岩市、上杭县,北倚清流县。主峰为五老峰,海拔为661米。
位置境域
冠豸山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地理位置处于福建省西南部,具体在武夷山脉的西南段,并处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交界区域。紧邻江西省和广东省,冠豸山的东部与永安市接壤,西部与长汀县相邻,南部靠近龙岩市和上杭县,北部则与清流县相依。冠豸山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6°45′19″至116°53′17″、北纬25°39′59″至25°46′11″之间。
地质地貌
地质
冠豸山区域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南边缘,具体归属于华南地层大区的东南地层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武夷地层分区。该区域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沉积地层,这些地层覆盖在华夏古陆之上,并经历了从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海相向陆相的转变。具体地层出露情况如下:
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浅海至次深海相碎屑岩(中浅变质岩)。
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陆相碎屑岩。
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陆相碎屑岩。
晚侏罗世至白垩纪:陆相火山岩。
晚白垩世:红色碎屑岩。
新近纪:玄武岩。
第四系:沉积物。
冠豸山地区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以及变质岩等。这些岩石类型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沉积和变质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岩石组合。
大地构造位置:冠豸山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西侧,华夏古陆永梅凹陷带的中段。
燕山中期构造活动:该时期是中国东南部板块碰撞活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地壳遭受强烈挤压,形成了前陆造山带,并伴随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侵入。
燕山晚期构造活动:随着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减弱,一系列大型裂陷带得以形成,这些裂陷带对白垩纪沉积—火山盆地的分布和形态产生了控制作用。
晚白垩世时期:受连城—上杭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的共同影响,连城地区的断陷盆地逐渐形成。
白垩纪末期:这些红层盆地被沉积物填充,形成了现代红层盆地的分布格局。
上新世:紫红色碎屑岩被抬升至侵蚀基准面之上,受到构造倾斜的影响,形成了向东倾斜的单斜岩层,并受到地表流水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开始了丹霞地貌的发展和演化。
目前,丹霞地貌已迁移至冠豸山、马头石山及其以东地区,形成了包括单斜堡峰、墙峰、柱峰等正地貌以及线谷、巷谷、峡谷等负地貌的紧密相间的峰丛—峡谷地貌组合,呈现出中年早期丹霞地貌的景观特征。
地貌
冠豸山位于闽西南地区,是一座以丹霞地貌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其主峰五老峰海拔高达661米,相对高度介于150至310米之间,整体地貌呈现向南东东方向的倾斜,倾斜角度约为15至28度。
丹霞地貌是冠豸山的主要地貌类型,具有密集的丹霞石墙、峡谷群、单面山峰丛以及崖壁竖向沟槽的高度发育等特点。盆地内部存在多组节理构造,这些构造相互交错,形成了高密度石墙群、单面山峰丛、丹崖赤壁以及狭窄的流水侵蚀峡谷,共同构成了冠豸山特有的紧闭型峰丛—峡谷地貌组合。
冠豸山的岩溶地貌主要集中在赖源地区。溶洞群以及山地、水体景观,部分区域形成了石笋、石幔、石柱等自然地质现象。
冠豸山的地质灾害遗迹主要表现为崩塌遗迹。崩塌的岩块形成了独特的洞穴景观,如虎崖、仙人谷、藏靴洞等。
地理环境
气候
冠豸山位于中亚热带区域,隶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为: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大。
冠豸山的年平均气温范围在18.7℃至21℃之间。极端气温记录显示,最低气温为-5.6℃,最高气温达到37.9℃。
年降水量较为丰富,介于1031毫米至1369毫米之间。
全年霜期约为65天,无霜期相对较长。
全年累计日照时间介于1804小时至2060小时之间,确保了良好的光照条件。
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8米。
水文
冠豸山拥有丰富的水文景观,其中曲溪自三将军山顶分流,分别注入闽江、九龙江和汀江,因此有“水流三江顶”的自然现象,冠豸山上石刻“上游第一观”即源于此描述。此外,冠豸山内部还包含石门湖,该水域原为石门岩。
20世纪70年代通过筑坝拦溪形成了人工湖泊,湖泊容量达到327.2万立方米,其主要水源来自冠豸山区域内的雨水收集与泉水补给,水质上乘。另外,位于旗石寨后的鹫峰岩处有一石仓瀑布,历史上被称为“鹫峰瀑布”,曾是连城八景之一。
主要山峰
主峰
灵芝峰:相对高度为660.8米,是冠豸山的最高主峰。其形状酷似一朵千年灵芝,因此得名。灵芝峰不仅是冠豸山的标志性景点,也是游客们争相攀登的目标。
其他山峰
五老峰:位于灵芝峰的西南向,五老峰由五座山峰组成,峰峦叠嶂,景色壮观。登崎岖险道而上,峰顶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伫立峰顶,往西眺望,城郭隐约,村落点点,千顷平畴,绿浪起伏;往东放眼,层峦叠嶂,如海浪涌来。
资源状况
生物资源
冠豸山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涵盖了多种珍贵兽类和鸟类。据统计,该地区拥有超过100种珍贵兽类,包括华南虎、梅花鹿、石豹、黑熊、大小灵猫、猕猴、飞狸、山源、乌獐、山羊、水獭、穿山甲等多种珍稀物种。同时,冠豸山也是300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其中包括鹤鸪、斑鸠、虎皮鹦鹉、锦鸡、画眉、山鹰、啄木鸟、山雀、朱雀、柳莺、鸳鸯、翠鸟等。
在保护动物方面,冠豸山拥有多个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华南虎、梅花鹿、大小灵猫等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而黑熊、石豹、猕猴、啄木鸟、虎皮鹦鹉、锦鸡等动物则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冠豸山地区还有多种生物栖息地,包括雨蛙相亲区、蝙蝠观赏区、红鲤鱼观赏区、松鼠观赏区。
冠豸山森林主要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森林,属中国三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具有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冠豸山有8个植被型30个群系36个群丛,其中丹霞草本植物群落、丹霞刺柏针叶林、丹霞硬叶常绿阔叶林、沟谷常绿阔叶林层片为连城丹霞地貌上形成的特色,反映了丹霞地貌区域独特的植被分布格局。具体群落有卷柏群落、乌岗栎林、刺柏林、黄杨群落、大叶桂樱群落。冠豸山内已定名的维管束植物194科576属1101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70属127种,裸子植物8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52科496属9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杏与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金毛狗、伞花木等8种,列入IUCN红皮书的植物有银杏、银钟花、沉水樟等5种,列入CITES附录禁止国际贸易的植物有金毛狗、金线兰等19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有银杏、长苞铁杉等32种。由于冠豸山丹霞地貌最高海拔在1000m以下,虽然物种数偏少,但具有丹霞地貌地区所特有的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在悬崖峭壁上耐旱植物区系极为发育,包括苦苣苔类植物、耐旱型栎类、耐旱型兰科植物、卷柏、刺柏等,在沟谷中,耐水湿的植物区系发育良好,包括银叶柳、高毛鳞省藤等。其中位于赖源罗胜村的杉木王是国内单株材积最大,胸径排名第二的杉木王,胸径198厘米,树高36.8米,单株材积38.6立方米。据林业专家2009年测定,树龄达1003年。
1997年的观测调查,冠豸山及赖源景区内维管束植物有185科992种(包括栽培植物),包含蕨类植物31科103种,裸子植物7科16种,被子植物147科8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紫楠、半枫荷、花榈木等;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长苞铁杉等。
旅游资源
1994年,国务院公布冠豸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0年,冠豸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冠豸山被建设部批准为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同年,冠豸山地质公园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被龙岩市科技局列为科普教育基地。
一线天位于冠豸山顶,是冠豸山主峰灵芝峰与五老峰之间的天然裂隙。一线天口有方井“金字泉”,是山间饮用主要水源,矿物质含量丰富,口味清甜。巷道中部筑有石砌堑门,名“天堑”。上磋道左岩缝处有一口长年承接滴水不干涸的方池,名为“玉女池”,池侧岩上有石刻“仙露洙香”,传说南海观音菩萨身边侍奉的玉女曾到此池沐浴,留下永不飘散的香气,因而有文人留下古诗:“取将瀣露沁心凉,晞发岩阿对月妆。绾就云鬟跨凤去,空留玉乳至今香。”
五老峰位于冠豸山的中心位置,在一线天磴道终点,有一块摩刻全国政协副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词“造化钟神秀”的岩石。其右侧有一被当地称为“锅头唇”的险径,可通往五老峰顶。五老峰山顶平坦开阔,可容数百人,游客可在山顶看到九曲文川、层峦叠嶂。
灵芝峰位于五老峰、一线天北面,相对高度为660.8米,是冠豸山最高主峰,因其形似一朵干年灵芝,故得此名。灵芝峰崖壁险处镌有“白云深处”“天光咫尺”“灵芝山”等摩崖石刻。灵芝峰砥道陡峭奇险,几乎是垂直而上,在其顶峰可俯瞰到全城景观。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冠豸山在宋代被称为“东田石”,元代时因其山形宛如绽放的荷花而被命名为“莲峰山”。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代县尹马周卿率队千人上山,开发并命名了苍玉峡、云栈、丹梯等十三处景点,以篆文、隶书刻石留念,其中一处名为“冠豸”。此后,“冠豸”之名逐渐取代了“莲峰”。
明清时期,冠豸山地区理学文化繁盛,文人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准则。獬豸作为一种象征刚正不阿、明辨是非的神兽,其形象和精神受到推崇。因此,与獬豸相关的“冠豸”山名得到了文人的认可。同时,“豸冠”的寓意也符合连城人民对公正无私、廉洁明政治理的期盼。
神话传说
冠豸山属丹霞地貌,景点众多。其中,“竹安寨”石峰之巅有一天然水池,名天池,清澈透明,四季不干。天池周边景点紧密相连,如西面天墙、北面寿星岩、东面马头山,皆自然形成,蔚为壮观。
相传,王母娘娘最小的女儿紫霜随赶山神至冠豸山,见此地山清水秀却缺石峰点缀,便请赶山神施法。赶山神挥鞭造石,冠豸山顿时石峰林立。紫霜又请赶山神造天池以便洗漱,赶山神应允并造天墙遮挡。然赶山神无造水之力,遂求助于东海龙王。龙王因与赶山神有隙,初拒之,后经紫霜劝说,勉强同意。但龙王心怀不满,造水时故意暴雨成洪,幸得赶山神及时鞭出九曲河引流,未伤百姓。
紫霜怒斥龙王,并骑天马、执赶山鞭将其抽伤。龙王告状至王母娘娘处,紫霜、天马、赶山神皆愿担责。王母娘娘最终罚赶山神与天马化为石峰与石山,禁闭千年(天马因孙悟空求情减为五百年)。龙王虽胜诉,却对处罚心存愧疚,因此对天池呵护备至,使其水位常年恒定,不枯不溢。
冠豸山下的人们发现一夜之间多了诸多奇景,知有神仙光临,遂烧香摆烛放鞭炮求愿。此习俗至今在连城地区流传,成为奇闻。
特色文化
福建连城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和发源地之一,冠豸山坐落于连城,该区域分布着众多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景观。连城世代传承着深厚的客家文化,以及诸如游大龙、走古事、游大粽等源自中原的独特且壮观的古老习俗。客家文化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闽西地区的客家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戏剧以闽西汉剧和提线木偶为代表。客家民俗舞蹈涵盖龙灯舞、船灯舞、弄狮舞等;音乐则包括竹板歌、山歌、十班等;民间工艺则涉及陶瓷制作、绘画、雕塑、油漆彩绘、剪纸、刺绣、手工艺品扎制、竹编、藤椅及革编等技艺。这些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对闽西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连城的客家民俗活动,如罗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龙、芷溪花灯、新泉烧炮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连城客家元宵节庆活动”的一部分。
冠豸山在宋太宗淳化年间(990至994年)迎来了理学的兴起,由文亨罗氏太郎在灵芝峰西侧建造了一座三层八角亭式的书院,名为仰止亭。至南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年)二月,文亨罗姓儒士邀请了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的罗从彦(其他三位为杨时、李侗、朱熹)至仰止亭讲学四年,由此理学在连城得以传播。元末时期,童克铭和林懋游隐居,并在明代继续隐居生活,以著书明道为乐,其中林懋被称为慎斋先生,但其著作已散佚。到了明代,冠豸山又修建了“樵唱山房”、“修竹书院”和“东山草堂”三处书院,多由精通理学的儒士倡导建立,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文化。理学成为当时文人推崇的哲学思想,并催生了多部理学著作,如沈德卫的《东崖樵唱集》、童昱的《东皋集》、罗师皋的《五经训解》等。
清代时,冠豸山已有七座书院,隐居于此的林赤章、李森、童日鼎、董若水四人,被称为“四愚”,他们在却尘岩、修竹书院、芳兰谷等地建立居所,研讨理学。这一时期,连城人撰写了大量关于理学的书籍,包括李炯的《中庸正义》、《史论》,赖启英的《经史疑论》,李梦箕的《四书训蒙》,谢善祥的《周易撕觉前后集》、《春秋易简》、《素园偶镇》,以及沈大纶的《尚书要解》、《春秋辑要》等。清代学者众多,理论探讨广泛,著述风气盛行,但不少著作因战乱而遗失。
冠豸山,其“豸”字在当地一直读作“zhài”,此字代表古代传说中一种笃忠执著、公正诚信、明辨是非的神兽。然而,在2011年第11版前的大陆出版物中,“豸”字多被注音为“zhì”,并被解释为“没有脚的虫子”,这导致了游客和一些部门人员的误读,甚至在广播电视系统的播音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同时,由于电脑输入法中难以打出“廌”字,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
随着连城县旅游业的发展,冠豸山山名的读音问题逐渐成为对外交往的一大障碍。为此,连城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6月向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报送了关于请求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读音(zhài)的请示。随后,福建省民政厅、教育厅和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联合向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报送了请示,请求对“冠”和“豸”予以定音。
2004年7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前往连城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相关文献史料,并召开了座谈会征求意见。经过考证和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将冠豸山“豸”字的读音定为“zhài”。
2006年1月,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批复福建省民政厅、教育厅和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将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读音定为“Guànzhài Shān”。这一决定在2011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1版新华字典中得到了正式收录,该字典第630页首次正式标注了冠豸山的正式读音,并注明其为福建省连城的山名,成为该读音语词的唯一注释。
当地特产
连城兰花自宋始,以朋口镇桂花村最为有名,百余户人家几乎家家种兰,有100余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末朋口农民联合成立了兰花开发公司,在镇所在地建起了近万平方米的兰花辅。1994年第四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朋口农民栽培的建兰新品种“三友梅蝶”“南斗素”“阳生素”,分获银奖和2项铜奖。全县现有养兰户2000余户,栽培以素心建兰为主的130多个品种,并曾出口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
连城根雕,就是树根造型艺术。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态的树根为基本素村,经过人为的筛选、观察、艺术构思、加工制作而成为艺术品的一种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连城根雕始于宋末元初,历史悠久,艺人辈出。前人的作品大都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动物。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连城的根艺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作品种类不仅有人物、花卉、动物,还有花插、几、案等。涌现了一批技术精湛、造诣深厚的根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有的以古朴浑厚见长,有的师从造化形神兼备,有的构思精妙匠心独运。
连城宣纸具有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等优点,所以是精装印刷、复制描绘、书画装裱的好材料。连城在姑田镇建立了皮宣纸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到日本和东南亚
慈菇,又称剪刀草、燕尾草、蔬卵、思卵,属泽泻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连城已有百余年种植史,县志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带苦和慈菇,俗称蔬卵的记载。慈菇是连城的主要特产之一,其主产区分布在莲峰镇的李彭、城西、赤岭和松洋等村,亩产可达千斤左右,高的可达1500斤,每年都有几十万斤上市。慈菇果实为黄白色或青白色球茎,外形呈长圆形,上有肥大的顶芽,表皮有环状节,类似闽南水仙花种。慈菇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种营养成份。慈菇与猪肉(或猪大肠)、大蒜、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红烧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酥香美味佳肴,是宴席上的连城名菜之一。此外,还可制成慈菇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慈菇不仅可作蔬菜,而且还有药用功能,鲜慈菇切碎,加上适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临睡前服用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将慈菇捣烂与生姜汁调匀,涂敷于皮肤肿痛处,有消炎、退肿、止痛之效。
连城地瓜干是的“闽西八大干”之首,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清朝时,作为贡品进贡皇宫,是宫廷宴席上的珍贵小点,美名“金薯片”,连城也成为中外闻名的“红心地瓜干之乡”。连城乡村土质松软,酸碱适中,气候适宜,很适合这种红心地瓜生长。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维生素A、B含量。制作方法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料、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为憨厚大个的体态,老一辈还称其为懵番薯,伴随动漫文化的热潮和卖萌搞怪元素的流行,大都改称萌番薯。番薯高产,红军当年打游击时物资匮乏,饥一顿饱一顿。后来从山区农民那得知种番薯可有效应对饥饿,便和山区农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后种些番薯,军民们还有口号“土藏萌番薯,吃饱不辛苦”。
连城白鸭,又名白鹜鸭、乌嘴鸭。是中国优良的地方鸭种,据《连城县志》记载,在连城已繁衍栖息百年以上,具有独特的“白羽、乌嘴、黑脚”的外貌特征,因为黑色的脚丫和头部,当地又称“黑丫头”。生产性能,遗传性能稳定,是中国稀有的种质资源。清朝道光年间即为贡品,唯一药用鸭。1999年连城白骛鸭被国家级禽业专家誉为“优秀稀有的地方种质资源,鸭类中的国粹”,2000年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称号“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连城白骛鸭被省消费者委员会评为“绿色消费推荐产品”。2013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城白鸭和红心地瓜干并属连城县两大特产,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头”的美誉。
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业非常繁荣。由于油炸煎炒过的食物易火气上身,而日夜劳作的印刷工人讲究清心润胃,滋阴养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它以境内独有的(五月黄)豆为主原料,用熟石膏煮豆浆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选新鲜猪瘦肉和无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许红菇、香菇、葱白等剁烂成鲜肉酱为馅。取团状肉馅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块块方寸大的鲜豆腐块中。锅中猪油煎热后将肉馅朝上的豆腐轻放入锅,添入新鲜鸡汤、撒少许乌豆鼓,以文火微焖至熟时揭开锅盖,只见锅内豆腐微黄见白,文火中似摇似动。此时撒少许胡椒粉、小葱花,待汤水全被豆腐汲收时起锅,(赶滚)(即趁热)品尝。那白中淡黄,似摇似动的盘中豆腐谓之为(漾豆腐)。
涮九品俗称“涮九门头”,是连城一道药膳兼济的佳肴,已列入全国名菜谱。涮九品,系选用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即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刀功,辅以佐料、米酒和数味中草药烹制,鲜嫩脆爽,汤味馨香,有健胃补肾、祛寒去湿之攻效。因食用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几乎囊括牛身主要精华,故又有“一餐吃了一头牛”之说。
获得荣誉
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示,拟确定福建省龙岩市冠豸山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位置境域.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21:48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地质地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