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行政村名称,位于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凉武帝”村名由来是取“武帝纳凉之地”也。并非我们熟知的“梁武帝”。
甘泉宫
在城前头村、凉武帝村、董家村附近,宫城城墙夯土残迹,历历在目,断续暴露在地面上,高1一5米不等。城前头村的有的居户就筑在南墙中。根据地面上暴露的城墙夯土残迹追踪,加之局部的钻探,大致已摸清宫城城墙的范围。虽有小部分埋于地下的城基未能完全摸清,并不妨碍对整个宫城城墙分布的认识。
淳化县凉武帝村正是秦直道的起始点。找秦直道,从县城一路北上,顺路标方向,可以到达甘泉宫遗址区。秦直道的起点正是甘泉宫的北门。
秦直道起点已看不出与周边有什么不同,倒是甘泉宫遗址在农田里显得很突出,有堆土高台,有石刻碑文。看甘泉宫碑,底黛字白,为近年新立。碑文说,子午岭南端,渭水之北原,山川接壤处,丽麓曰甘泉。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于秦“林光宫”基础之上,兴建甘泉宫,附属建筑有高光宫、长定宫、通天台、迎风馆、竹宫之等,是汉武帝避暑之行宫。甘泉宫因山而名,得象而筑,荟萃而就。形成的甘泉宫群亦名“甘泉上林苑”,其恢宏之象仅次于汉都长安。按2020年的行政区划,甘泉宫位于淳化县铁王镇凉武帝村南,距淳化县城有25公里之远。我不解为什么叫“凉武帝”村而非我们熟知的“梁武帝”,是取“武帝纳凉之地”也。
碑后农田里小麦苗单旗直立如松针,行直畦端,垄埂纵横。遗址区的制高点,就是甘泉宫里的通天台。“卒想吏,吏想官,官想做皇帝,皇帝想成仙”通天台就是汉武帝一心想成仙的指望。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起通天台以祭太一神,三百童女通天台上载歌载舞娱神乐人。汉武帝成仙未能,不过倒是留下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站在通天台上,放眼四周,你还别说,地势迤逦,草木气韵,皇家气脉依稀可见,秦汉帝国强大兴盛的气场仍有。《历代宅京记》有载:“至于甘泉宫,虽在长安东北三百里外,为夫方辈多云古帝王之常都,故武帝立朝邸其上,而藩侯、夷首有来朝者,亦皆受之于此。若其常制,则类以五月往,八月还,盖避暑耳。不仅如此,郡国上计在兹,朝诸侯王在兹,宴飨藩夷在兹,议理诸务在兹,募民徙居在兹,另如郊祀泰畤,每出则车马仪仗长数十里,甘泉宫实为长安之外另一陪都。”
汉甘泉宫遗迹示意图象砖,板瓦和筒瓦。瓦当分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两大类。文字瓦当有“长生未央”、“长毋相忘”、“卫”、“千秋万岁”、“甘林”等;图案瓦当以变化丰富的云纹为大宗,另有动物纹瓦当。还有圆形和五角形管道。生活用具有戳印,另有镞、弩机。铁器有锸、镢和夯头。雕刻有汉代石熊和宋代题记石鼓。甘泉宫遗址于1958年文物普查中始建档案。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世事沧桑,两千多年的光阴已将展现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一切物化东西都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进入史册的文字。就如眼下的甘泉宫,昔日的皇帝行宫,如今的农家小院,粮田耕地,皇宫里剩下的尽是绊脚的瓦砾。
有诗曰“蛊惑之乱,哀鸿满遍”。而巫蛊案的起根发苗就在甘泉宫。有史料记载,第一次让汉武帝信以为真的巫蛊案,说的就是丞相公孙贺在甘泉宫的路下埋木偶巫蛊皇上而遭灭门之灾。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一次杀了丞相全家,第二次则失去了太子刘据全家及其追随者,包括皇后卫子夫。前后两次牵连10万多人受惩处。好在没有了第三次,第四次,死了太子和皇后的汉武帝,在第二年就明白了原由,诛灭了始作俑者江充家族,并筑“思子台”、“归来望思台”,以弥补自己心中的愧疚。尽管有汉武帝的及时清醒和悔过,巫蛊案还是导致了汉帝国统治上层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酿成汉武帝后期政局之空前巨变。
扩疆土,武帝意气风发;振社稷,武帝雄才大略。“思子台”,武帝唯有老泪纵横。这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吗?我看不完全是。
甘泉宫,汉武帝的运筹之地,享乐之地,也是他的迷惘之地,伤心之地。
秦直道
关于秦直道的始筑时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六国年表》皆有明文记载,谓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时间方面史籍语焉不详。学界一般根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八月间
胡亥等人曾经由直道南返
咸阳事断定秦直道即竣工于公元前210年,也就是认为秦代修筑直道只用了两年半时间(
王开主编《陕西古代交通史》)。实则这样的结论并不合乎历史情况。《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
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司马迁既然明确说“道未就”,可见当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际,直道并没有竣工。这样的推论还可以找到其它的证据。据《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矫诏僭立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繇无已。”这说明发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实与
阿房宫工程一样,一直持续到二世时期。清人
顾炎武《日知录·史记注》条谓:“始皇崩于沙丘,乃又从
井陉抵九原,然后从直道以至咸阳,回绕三、四千里而归者,盖始皇先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若径归咸阳,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载辒辌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虽君父之尸臭腐车中而不顾,亦残忍无人心之极矣。”顾氏之语虽然尖刻,但却道出了当时的实情。
相关推断
看来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天下时,原本可能也有从新开辟的
河南地南返咸阳并检察直道工程进展情况的打算,但东游途中暴崩沙丘则为其始料未及。二世为避天下疑揣,选择尚未竣工的直道南归,确为当时具体情势所迫。大约是亲历直道后,颇受其中颠簸之苦,秦二世日后才有了续修直道的举措。
结合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直道已经可以粗通车马的情况来看,秦直道工程乃肇于始皇而成于二世,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历时约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多为第一期工程,虽粗可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后二年多则为第二期工程,修缮之后,直道才完全竣工。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
文献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竭尽全国人力、物力,从事两项规模巨大的国防工程建设,一为修筑长城,一为“治直(道)、驰道”。驰道的多数路段,是利用战国时各国原有的道路,加以沟通、连接或进一步拓展而成。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防道路。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千八百里”。路线大体南北相直,因称“直道”或“秦直道”。
史志文献对“秦直道”有多处记载,但都十分笼统。西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曾走过了“直道”全程,但他在《史记·蒙恬列传》中仅写出“直道”的南北起讫点,未具体列出途中经地。《元和郡县志》《鄜州志》《括地志》等一些全国范围或州县范围的志书,也只点出大概方位,没有详确记载。因此,秦直道的具体走向,仅靠古文献所记难以判定。
《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
史记》:“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资治通鉴·秦纪二》记:“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郡),抵云阳(县),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
唐《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宁州·襄乐县》记:“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二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此乃黄陵县艾蒿店至五里墩一段直道。
清康熙《郝州志》记:“圣人条:州西子午岭,详记事。又保安(今志丹县)有圣马道,在县东七里(应为七十里)。云赫连勃勃起自夏台(夏州),人长安,芟平山谷,开此道。”此指今富县西境子午岭上一段直道,遗迹保存较完整。
《鄜州志》又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帝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按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宽阔可并行车二三辆,蜿蜒转折,南通嵯峨,西达庆阳,疑即(蒙)恬所开者。”即圣人条与秦直道为一途。
《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记:“胜州连谷县,本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五原。秦之林光宫,即汉之甘泉宫在焉。”又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应为东)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唐之庆州华池县在今甘肃省华池县东南30余公里处的葫芦河西岸,位于子午岭西侧。所记“秦故道”,即位于子午岭上的直道
路线图
司马迁虽然明确地记载了秦直道的起讫地点和里程,但遍检《史记》全书,却无法发现
云阳与九原之间任何其它的具体经由地点,这为后人留下了一桩千古遗案。所幸后来的地理志还保留了一些相关记载。据唐代初年成书的《括地志》记载,庆州
华池县(今甘肃省华池县东华池镇)西45里子午山上有秦时的故道。唐中后期的
李吉甫所撰的《
元和郡县图志》中也说:“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引者按:当作三十五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1980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百万分之一0·N·C(Operational Navigation Chart)片上,显示出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山脊上确有古道路存在,这应是《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秦故道”,亦即秦直道。经过近20多年来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调查,秦直道的具体走向和经由路线已基本清楚。但在细节上仍存在争议.
路线图一
秦直道由云阳
林光宫首途,就进入甘泉山。甘泉山为
子午岭南端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直道离开林光宫后就进到子午岭中,循岭北行。经今陕西省
旬邑县东的石门关,北行至凤子梁,再经今甘肃省
正宁县刘家庙子林场、黑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陕西省旬邑县雕岭关。从雕岭关开始,直道循子午岭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向,过陕西省
黄陵县艾蒿店、甘肃省
宁县湘乐五里墩,到达
兴隆关,再经甘肃省
合水县的黄草崾岘到
青龙山,沿合水、华池两县分水岭向西北沿伸,到
华池县的麻芝崾岘。然后纵穿华池县境,经大红庄、墩梁、老爷岭、新庄畔、羊沟畔、
黄蒿池畔、深崾岘、高崾岘、墩儿山,过打扮梁的雷崾岘、五里湾、
张新庄、田掌,进入陕甘两省交界的丁崾岘、墩梁,直达营崾岘。营崾岘是秦直道与
明长城的重合之处,也是一处交叉的十字路口。直道沿明长城内侧向西北延伸,经营盘梁、
南湾、箱子湾到白出长城,入陕西省
定边县的马崾岘,重合之处长达20公里。从定边县南境起,直道折向东北,经今内蒙古自治区
乌审旗、红庆河,再转向北行,过
东胜市西的二顷半、
海子湾、城梁,直抵黄河南岸的
昭君坟,在此渡过黄河,就是今包头市西的秦
九原郡治所在地。
路线图二
1.陕西咸阳
淳化县的秦直道走向:
铁王乡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云阳林光宫汉
甘泉宫遗址北门,
云陵)为秦直道南端起点,秦直道南起甘泉宫后,经英烈山、马槽梁、好汉疙瘩
山、鬼门口、
艾蒿湾、乏牛坡,经蝎子掌进入
旬邑县境。
陕西咸阳旬邑县的秦直道走向:
淳化、旬邑、
耀县三县交界箭杆梁------下盘头坡---过姜嫄河---上大草沟梁高地------绕梁直入石门关(此段是沿子午岭的山脊向北而行)石门处下坡----旬耀路下3米处台地-----转弯经石门村----上今石门森林公园
毓秀塔东边山路----下山来到苍儿沟--沿子午岭主脉经前陡坡---卧牛石---后陡坡---老爷庙----大店---蜿蜒至枫树梁北端的大店村(进入旬邑县境后,经庙沟口、石门关、
碾子院、卧牛石等地,此段山岭统称“凤子梁”(又名枫树梁)。)------—从大店下坡到马栏岔沟过马栏河---直从
马栏革命旧址窑洞处上坡------ 经杨家胡同(梁)-----过
甘肃正宁县刘家店林场南边台地转弯直上子午岭山脊----经黑麻(马)湾---野狐崾岘---南站梁-----十亩台 ----沿子午岭至雕灵关-----从旬邑县雕灵关东南300米处转向直北越过305省道(
铜川至甘肃正宁的公路)----慢坡下山离开子午岭主脉(在雕灵关南的一排破窑洞前,松树林中)----旬邑县南寺(从石底子水库西边进东沟上子午岭支脉)------进
东寺沟上子午岭支脉,在东寺沟口宽30米,沿秦直道遗迹行8公里上山.
2.陕西
黄陵县的秦直道走向---下山进入黄陵县境内黑
庄子、双扇门、冠家砭转向上畛子--- 三面窑
3.陕西
富县的秦直道走向:直道经三面窑后,沿着
葫芦河支流川子河的两条小支流麻子沟与小南沟之间的山梁向北延伸,经防火沟门、八面窑(油坊台---槐树庄林场)等地,在白马驿过川子河(槐树西三里处的白马驿遗址西边上山北行),复向西北方向延伸。沿着川子河支流杨家沟和桦树沟之间
的山梁延伸,经木炭窑、白家店、
梨树庄、椿树庄等地(麦秸沟)。至椿树庄后折向正北(
张家湾乡和五里铺之间的山脉北上到和尚原),沿葫芦河支流桦树沟和大树坪沟之间的山岭向北延伸,经松树庄、大麦楷、白水崾岘等地,在桦树沟下山,过葫芦河。-----直道在桦树沟西侧山岭作“之”字形弯道下山后,穿过葫芦河,穿越309国道,在 309国道公路175公里处的坡根底村,复上山前行。-----上山后,路面因曾被农民垦作农田,今已废弃,故而长满野草。直道至
望火楼下山。此段山岭,当地群众俗称呼为“车路梁”。------直道在望火楼下山后,过葫芦河支流埝沟水,经水磨坪村,复上山,沿埝沟与大东沟之间的山梁北行,经松树崾岘、
山西油家窑子、圣人条、迎河沟、寨子山、架子梁、到达墩梁。
此段直道路基宽约35米左右,路面长满古树。古寨子山发现
烽火台一座,残高3.9米,底边长6米,夯层厚9—11厘米,平夯,夯质坚硬,夯层内未发现杂物,周围地表散见大量
秦汉时期板瓦和泥质灰陶卷沿盆口残片。烽火
台南为一故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20米,南北长160米,城墙大部分已毁,唯南城墙稍可辨认夯层,夯层厚9—12厘米,厚层内未发现杂物,夯质坚硬,平夯夯成。城墙残高 1—1.5米左右。地表除有大量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陶片外,还发现部分秦汉时期陶片。寨子山故城遗址西南距秦直道20米,东西为冲刷沟,北为烽火台。这是富县境内秦直道附近发现的一座故城遗址。
4.陕西
甘泉县的秦直道走向:墩梁地处富县、甘泉、
志丹三县交界处,海拔1625米,是
洛河与葫芦河分水岭的主峰。秦直道穿过墩梁后,即进入甘泉县境内,经寻行铺、赵家畔、杏树嘴、箭(界)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跨过洛河,沿圣马桥北上,经
方家河村西北,盘旋上山,经老窑湾、王李家湾、
榆树沟等地,进入志丹境内,接柏树畔段秦直道。
秦直道在甘泉境内长约35公里。某建筑遗址位于洛河南岸的台地上,北临洛河,与北岸当地人称“圣马桥”的秦直道引桥遗址隔河想望,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80多米,遗址面积约24000多平方米左右。根据遗址处在引桥近旁的情况分析,该建筑遗址应为秦直道洛河大桥的保护和管理机构,也可能同时兼有驿站的作用。
5.陕西志丹县的秦直道走向:
秦直道在志丹县
永宁镇柏树畔村以南进入志丹县境,经过松树坪、任窑子、安条、马湾子、牛棚圪劳、
土门等村落---秦直道进入
双河乡境内后,经
南梁村,穿过延(安)志(丹)公路,经杨洼塌村、陈庄科、杨湾、东沟、白杨树湾、花园寺村进入候市乡。(到白杨树湾后,折向东北,经花园寺村,进入
杏河镇。)-----
秦直道由花园寺村进入杏河镇境内,经候窑子、中庄湾、新胜条、何条、周条、小河湾等地,在
小河湾村北下山后,过
长尾沟水,在王
南沟村北复上山,经南崾岘、员山、寺湾、在张沟门下山,过杏子河。沿杨崖根沟西二级台地延伸,至太平崾岘村上山,经曹老庄村北进入
安塞县王窑乡境内。
6.陕西安塞县的秦直道走向:
秦直道由曹老庄村
北关道山进入安塞县
王窑乡境内后,即下山,沿着鹰嘴子沟南侧二级台地,经圆峁、背台、草圈台、过杏子河支流岔路川。又经后陵湾、在枣村阳湾复上山、经堡子山、
阳山湾、桃嘴崾岘、卧虎湾、圣人条等地,进入化子坪乡红花园村。------经红花园、白家畔、扣崾岘、杀人崾岘、七垧地崾岘、同沟等地。-------直道又经过
延河支流新庄沟水。在新庄沟北岸的
河西沟以西,直道路线分为东、西两条。东边一条经哈巴崾岘,到达冯岔村,中线较直,但坡度较大。西边一条经阳山
梁村,路线呈弧形,但坡度较平缓。两条路在冯岔村重新汇合。到冯岔村后,直道即沿着延河西岸二级台地向北延伸,经徐家沟,进入
镰刀湾乡境内----------秦直道由徐家沟北上进入镰刀湾乡境内后,仍沿着延河西岸二级台地延伸,在罗居村南过延河,沿着张家沟西侧台地北上,经石窑滩、康家河等地,在前火石洞上山,沿着山梁北行,经麻地渠,到达鸦行山-------在鸦行山凿有一深30多米,宽16—20米,长70米的巨大垭口。直道由此进入
王家湾乡境内。------秦直道穿过鸦行山后,在王家湾乡
黄草塌村西北拐了一个“之”字形弯,复入镰刀湾乡境内,经宋家洼,在宋家洼(坬)村东北和王家湾乡丁嘴梁西北处复入王家湾乡境,继续向北延伸,进入
靖边县小河乡郑石湾村境内。
7.陕西榆林地区:由于2000多年水土流失严重,古道痕迹几乎全无且有争议
8.内蒙古乌审旗境内的秦直道走向:由于2000多年水土流失严重,古道痕迹几乎全无且有争议.
9.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秦直道走向:由合格苏木,经红庆河,再经公尼召,向北到达
阿勒腾席热镇掌岗图四队(北纬39°32.927′,东经109°36.671′),经哈巴格希乡,合同庙乡进入
东胜区10.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走向:由南部的漫赖乡向北经
柴登壕乡,进入
达拉特旗内蒙古达拉特旗境内的秦直道走向:由
青达门乡向北高头窑乡吴四圪堵村东北(东约1公里)(北纬40°11.105′,东经109°42.890′),再向北经昭君坟(北纬40°28′25.7″,东经109°40′01.9″)东侧过黄河到达
包头11.内蒙古包头的秦直道(北部终点):
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所在地(孟家湾村)西北,
昆都仑河以东3.5公里,黄河以北的二级台地上,古城北至昆都仑沟口16.5公里,南到黄河8公里,西侧的河槽为石门水故道,地理坐标为北纬40°35′11.9,东经109°48′55.5,海拔1040米.
横山秦道路线
《史记·赵世家》记:“主父(赵武灵王)……将士大夫,西北侵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九原直南为上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入。”秦始皇系由云中郡、上郡回归咸阳。
《史记·孝文帝本纪》记:汉文帝曾“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高奴县,《通典》记为延安府西北百里的金明县即“古高奴地”。金明县为隋所置,治所在今安塞县东南旧安塞。说明汉文帝是由秦直道北去,经今安塞县境至上郡,再至太原。
《汉书·武帝纪》记:汉武帝北伐匈奴往返的路线为“元封元年(前110)冬十月,……行至云阳(甘泉宫),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即沿秦直道经上郡、西河郡至五原郡(秦九原郡)。返回时,“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宫)”。另从《史记》记载中得知,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死后的灵柩,是经由上郡运回咸阳。
根据上列诸多文献记载,秦汉时的直道是由甘泉宫故址经由安塞县境达于榆林市南鱼河乡的上郡。但具体经行哪些地方,横山地区并没有留下像子午岭那样明显的道路遗迹。多次在横山和毛乌素沙漠中探寻考察,发现自安塞县镰刀湾东北起,沿芦河东侧,汉代烽火台连绵不断,距汉烽火台约1公里处,断断续续有宽阔的古道遗迹,故初步判定秦直道至横山后,是沿芦河东侧北行,至横山县响水堡渡无定河,复沿榆溪河侧畔北行,出秦长城,过毛乌素沙漠,至内蒙古红庆河,直北达九原郡。响水堡至红庆河间,汉代烽火台遗迹亦接连不断。汉烽火台的分布与存在,为秦汉直道路线提供了佐证。
今横山县响水堡至秦汉上郡间有支路(驰道)相通。榆溪河东侧亦有直道遗迹,当为西汉时上郡通西河郡的国防道路。
近人认识分歧
关于秦直道的走向,人们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定秦直道是由秦林光宫(汉甘泉宫)沿子午岭主脉北行,至沮源关(今黄陵县兴隆关)后,沿子午岭主脉西侧的甘肃省华池县东境,至铁角城张家崾岘,又直北经定边县东南,复折东北方向达于内蒙古乌审旗、红庆河,又折北经东胜市西境、昭君坟东,渡黄河,达于内蒙古包头市西,即秦九原郡治所九原县。另一观点认为,秦直道由甘泉宫沿子午岭主脉至沮源关后,是折东北沿其众多支脉经子午岭东侧的富县(古鄜州)、甘泉、志丹、安塞北境而去,穿越横山,又沿榆溪河侧畔北行,过毛乌素沙漠,达于内蒙古红庆河。红庆河以北路线与前一种观点相同。
陕西省交通史志编写委员会办公室先后三次组织有关人员对秦直道不少路段进行了考察。根据所见直道遗迹及沿途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得出初步结论,上述后一种观点所认定的路线符合历史实际,符合秦直道基本上南北相直(见2-1-1图)。王开写有《“秦直道”新探》一文,概括阐述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