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
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人物生平
童年时代
刘伯坚,原名永福,祖籍江西,1895年在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出生。刘伯坚家里是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童年时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后来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
青年时代
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细心研究西欧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21年初参加由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与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领导了以争生存、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八”运动和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等重大政治斗争。并在机关刊物《少年》(后改为《赤光》)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同年,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发起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同年,刘伯坚和熊未耕介绍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春,聂荣臻经刘伯坚和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革命岁月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
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
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同志曾赋诗怀念当年刘伯坚于都河惜别之情:“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鄄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
被捕牺牲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突围时为掩护战友左腿负伤,在江西省信丰县、安远县交界的塘村鸭婆坑山上不幸被俘,关押在大余监狱。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人物评价
1938年毛泽东在为刘伯坚碑文题词:“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评价刘伯坚说:“刘伯坚他工作认真废寝忘食,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很佩服他。”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作品
主词条:带镣行
主词条:移狱
主词条:狱中月夜
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风地区陷入敌军重困中,不得不分五路突围。3月4日上午,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被捕。在狱中写有《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诗篇。
轶事典故
西北军
1926年9月,刘伯坚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外蒙古荒原,进入绥远(如今在内蒙古西部)。当地虽然有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却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到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时,中共中央派遣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军中来,他们都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这期间,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交上了朋友。刘伯坚在西北军虽然只待了九个月就被“礼送出境”,但共产党由此积累了改造旧军队的重要经验。对西北军来说,共产党的良好影响此后长存了二十多年——在后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西北军部队连续发起过宁都暴动、察绥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直至淮海战役开始时西北军最后一支余部还在张克侠何基沣率领下起义。
临刑时刻
广东军阀为了“炫耀”所谓胜利,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庾县最繁华的青菜街(如今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回到牢中,他写下的诗歌《带镣行》和长诗《移狱》,并写了几封充满感情的家书。临刑前一刻,他还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里面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
后世纪念
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位于平昌县城二公里的佛头山腰,1986年落成。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纪念碑揭幕,邓小平题写碑名,纪念碑以“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纪念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现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那叱咤风云的神态,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史料、文物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的一生经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设计,碑高23.55米。一九九一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
1895年1月9日,刘伯坚烈士生于平昌县龙岗乡。龙岗位于平昌县城南部,与达州、营山相临,是平昌南大门,历史悠久。位于龙岗场镇的刘伯坚烈士故居距县城60公里,面积600余平方米,属老式穿斗木结构民居,居住着伯坚烈士孙及侄孙4家29口人。刘伯坚烈士故居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居房屋年久失修,烈士早年用过的书房、桌、椅、床等大量遗物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蛀蚀、损坏,且无序堆码和继续使用。于2005年10月启动了“刘伯坚烈士故居修缮工程”,同年12月19日竣工。现已成为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川陕苏区首府红色之旅的精品景点。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1:3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