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景点
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县城南大埠口淮河北岸渡口2公里处,AAA级景点,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
简介
在被誉为“中华第一县”的河南息县,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至今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些神话故事:有人说,当年有一位姓刘名邓的大能人,指挥着千军万马要过淮河,没有船,这可怎么过?刘邓不慌不忙,从腰里掏出一个红绸包,包里包的是分水珠,只见刘邓手里掐着分水珠,口中念念有词,淮水自然分成两堵墙,刘邓大军人脚不沾泥,马不湿蹄,就顺顺当当地过了淮河;也有人说,刘邓带着大军来到淮河岸边,没船没桥,这不要紧,只见刘邓在空中用马鞭一挥,淮河上立刻出现一座七彩桥,刘邓大军就是这样踏着七彩桥过的河;还有人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老天爷看淮河水挡住了大军的去路,忽然显灵,顿时狂风大作,一阵大黄风把刘邓的十几万大军吹过淮河,刮到了大别山……
当时并没有什么“分水珠”,也没有什么“七彩桥”,更没有刮什么大黄风,但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却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斩关夺隘,所向披靡,英勇善战的无比敬仰和钦佩。当年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时有如神助,充满着传奇色彩,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发后人产生无尽的想像……
刘邓大军渡淮遗址大埠口渡口位于息县县城南大埠口淮河北岸渡口2公里处,古时为入楚孔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眺濮公山,西临滔滔淮河,进入大别山的咽喉之地。为永远铭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缅怀先烈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历史资源,河南省息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刘邓大军渡淮旧址,建立刘邓大军渡淮广场、纪念碑和陈列馆,以助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年亲自参与渡淮作战的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新县籍老将军李德生写来题词:“渡淮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敲响国民党覆灭的丧钟!”
2005年,息县刘邓大军渡淮遗址——息县大埠口、渡淮纪念碑等红色旅游景点,被纳入信阳市“千里跃进”之旅红色旅游精品线,并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景点之一。2008年11月21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专程来息县考察刘邓大军渡淮旧址,并指示要保护好旧址。我们深切缅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贡献的刘伯承元帅、邓小平同志以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当年渡淮时不怕艰难、不畏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魅力息县工作中阔步前行!
战略转移
1947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一、二、三、六纵队12万多人,抢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8月7日,刘邓大军四个纵队及野战军司令部、中原局机关,开始向大别山进军,实施战略上的中央突破。
大军兵分三路,东路为三纵,沿城武、虞城、鹿邑、界首一线,直插皖西;西路为一纵及中原独立旅,沿曹县、宁陵、项城、周口、上蔡一线,直奔豫南;中路为二、六纵队和野战军司令部、中原局,沿沈丘、项城、息县方向,挺进大别山腹地。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跋涉,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先后跨过陇海路,涉过黄泛区,连过涡河、沙河、颍河和洪河。8月24日,刘邓中路大军又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血战汝河,胜利闯过了南征途中最为艰险的一道难关。
抵达息县
1947年8月25日下午2时,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抵达预先指定的集结地点——息县彭店乡,与先期到达这里的开路先锋六纵十八旅会合,准备征服南进途中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淮河。
彭店会议
彭店位于息县西北部,距离淮河约15公里,是淮河与汝河之间的一个重要集镇。刘邓首长赶到这里后,立即在彭店西南辛围孜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如何突破淮河天险事宜,并对进入大别山后的行政区划党政军组织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彭店会议是刘邓大军在即将渡过淮河天险进入大别山区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一代“军神”和二十世纪中国的“三个半”军事家之一,刘伯承用兵如神,多谋善断。
彭店会议上,他高度赞扬汝河之战“打得好”。他说:“同志们,我晓得部队是疲劳的。可是,胜利只能在战胜疲劳后才能得到!敌人希望疲劳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因此我们一秒钟也不能停留,必须立即出发,向淮河进军。明天拂晓前要攻下息县县城,夺下淮河渡口,夺下我们战略跃进途中的最后一个关口!”刘伯承还指出:“打仗就是这样,要抓住关键。在关键性的地方要勇、要猛、要狠,这样才能战胜敌人。敌人想把我们消灭在汝河岸边,但是在我们的勇士面前,他们的企图完全被粉碎了!现在,敌人准备在汝、淮之间挫我跃进的锋芒,想使我们功亏一篑,这又是一关啊!大家还要牢记,绝不和敌人纠缠,恋战就正中敌人之计,只能抢先渡过淮河!”接着,邓小平政委又对横渡淮河作了进一步的安排。刘邓首长把夺取息县县城的任务交给了六纵十八旅具体实施。
占领县城
26日拂晓时分,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带一个营及侦察连、警卫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北门攻打息县县城。拥有千余人的国民党息县自卫总队不堪一击,纷纷逃散。肖永银部迅速拿下息县县城,很快控制了淮河北岸大埠口、小王湾、姜湾、洪湾、新铺街等息县境内各个渡口。
军民一家
淮河沿岸息县人民长期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对刘邓大军的到来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支前拥军,积极支援人民子弟兵。雷张氏(女)、胡义贵、尹为立、项文富等群众主动给部队当向导,向解放军介绍淮河的水情,以便大军涉渡。中共地下党员、船民李国民日夜为解放军修复船只,摽绑竹排。李永安、李万福、李千发、王广清、王广治等九户船民利用自家的船只,送解放军渡河。肖永银旅长带领先头部队利用仅有的十余条小船和竹排渡过淮河,向光山县一带继续前进。十八旅政委李震留了下来,协助已经赶到淮河北岸的野战军参谋长李达,指挥大军继续渡河。
大埠口
26日傍晚,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原局机关,冒雨前进到淮河北岸,进驻息县城南2公里处大埠口渡口。大埠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时即为进入荆楚之地的要道。这里面临千里淮河,北靠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向南可以眺望曾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的濮公山,是进入大别山区的咽喉之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扬州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是全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我国南北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泥沙淤积,夏秋季节暴雨频繁,汛期河水涨落不定。淮河由西向东流经息县境内,长达75.5公里。刘邓大军到达这里时,正值淮河流域雨季,淮河水深流急,涉水困难,渡口又无一座桥梁。这时,尾追刘邓大军的国民党19个旅的兵力正迅速跟进,其先头部队已在彭店向刘邓大军的后卫部队发起攻击。作为掩护和策应中路大军的东路三纵和西路一纵,已分别于23日至26日先期从三河尖、正阳等地渡过淮河。这样,中路大军失去了左、右两翼的策应和掩护;已渡到淮河南岸的部队,因指挥机关仍在淮河北岸,不得不停留在南岸待命。形势十分危急,如不能迅速渡过淮河,中路大军和指挥机关将不得不背水一战,千里南征的种种努力有可能毁于一旦。
渡淮先驱
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和副政委张际春等野战军首长来到大埠口渡口,查看部队渡河情况。作为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军事战略家,刘伯承智勇双全,见微知著。他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务定下决心要有包天胆略”;在部署和指挥战斗时,要像“描花绣朵的姑娘那样认真细心”。这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也是他指挥风格的生动写照。在大埠口渡口,刘伯承问十八旅政委李震:“情况怎么样?”李震为难地说:“司令员,我们到河边后,想了很多办法,只找到了十几条小船,现在我旅正在渡河。”刘伯承问:“多长时间可以渡完?”李震回答道:“像这样的速度,我旅到天亮还渡不完。”听了李震的话,刘伯承心急如焚。他想,渡河速度如此之慢,如何对付后面的追兵?刘伯承沉思了一会儿,又问:“你们想过架桥了没有?想过有没有徒涉的可能?”李震摇摇头说:“河面太宽,水太大,不能架桥。至于徒涉嘛,那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听河边老百姓讲,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季节涉水。”刘伯承继续问:“你们实地侦察过没有?试过徒涉没有?是不是亲自找向导调查了?找过几个老乡?他们怎么说的?能不能架桥呢?”李震等旅领导虽一一回答了司令员的所有提问,但刘伯承心里仍然觉得不够踏实。这时,从北方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那是国民党的部队追了上来,前锋已经离这里不远了。刘伯承想了想,单纯靠收集来的10多条小船和竹排,在短时间内把六七万大军渡过淮河,除非有奇迹出现。于是,他对邓小平说:“咱们赶快开一个野司碰头会,商量对策。”
26日深夜,为了让部队迅速渡河,野战军首长在淮河北岸大埠口东小王湾一间独立小屋里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抢渡淮河的问题。李达参谋长首先介绍了敌情和当前部队面临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政委经过深思熟虑,他明智而果断地指出:“情况十分紧急,时间已不等人!敌人想逼我们背水而战,哪有那么容易!我们不是韩信,绝不打背水战!因为被人陷于死地,生不生便由不得自己!我们也不是前秦的苻坚,敌人休想击我半渡!”讲到这里,邓小平郑重提出:“一纵、三纵已经过去,急需掌握,我提议伯承同志和际春同志先过去指挥已经渡河的部队实行展开;我和李达留在这里,李达同志继续组织渡河,我负责断后阻击尾追的敌人!”邓小平的话虽然不多,但言简意赅。刘伯承毫不迟疑,手往下一劈说:“好,就这么办!政委说了,这就是命令,立即分头执行!”这么重大的渡淮作战前线会议仅仅十多分钟就结束了。
将军试水
27日凌晨,刘伯承拄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了大埠口淮河渡口。他不要警卫员搀扶,登上了一只竹排向河中划去。刘伯承听着北方传来的越来越密的枪炮声,为邓小平和二、六两个纵队的同志们担心,这是他平生以来最焦躁不安的一次,这位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一直在思索着渡河的捷径。难道淮河真的不能架桥吗?有无徒涉的可能?刘伯承胆大心细,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竹排在河面上缓缓行驶,刘伯承不停地用竹竿在河底戳着,站起又蹲下,蹲下又站起。水不深!他又试,还是不深,完全可以架设浮桥。竹排经过河水浅的地方,刘伯承还让警卫员插上标记。竹排到了南岸,刘伯承又让往回划,他要再测一次河水,测试结果,一如前述。看来,这个渡口完全可以架设浮桥。刘伯承急忙高声对北岸喊道:“能架桥呀!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他还大声地告诉北岸:“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刘伯承还是有些不放心,立即派人送去亲笔书写的纸条:“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赶紧架桥!”刘伯承站在北岸渡口,用竹竿捣着地,对前来汇报情况的十八旅政委李震和身边的其他同志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害死人,害死人!”而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越是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亲自动手实地侦察!”
徒涉渡河
李达正要组织战士们架设浮桥,刘伯承又派人送来了纸条:“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迅速徒涉!”原来,离刘伯承乘坐的竹排并不太远的上游,刚好有一名战士牵着马徒涉渡过了淮河。这名战士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连队,已无从考证。只知道,这名战士是名饲养员,当他来到淮河岸边时,他所在的部队已被小船运过了河。为了追赶部队,这名战士不管河水有多深,牵着战马,头也不回地徒涉而过!这种情景正好被探水的刘伯承司令员远远地看到了。
这时,天已经放亮,淮河水骤然又降了许多。由于刘伯承亲自探测淮河水位,也由于有的战士冒险下河徒涉,终于发现了徒涉渡口。李达参谋长按照司令员的指示给部队下达了徒涉的命令。刘邓大军二、六纵队和野司、中原局机关数万人马沿着河面上的标记,分成几路,在几小时之内徒涉渡过了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
8月27日下午,刘邓大军刚全部渡过淮河,并拔掉河中的标记,上游就下来了洪峰,淮河水突然又骤涨了起来。
望河兴叹
当国民党罗广文兵团和张淦兵团近20万人马赶到淮河北岸时,看到刚刚离去的刘邓大军,只好“望洋兴叹”。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槐中将在8月29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追击刘伯承各路国军均为淮水所阻。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涉,国军一到即涨水,可亦奇矣!”当地老百姓亦把刘邓大军利用淮河两次洪峰的间隙顺利渡淮的奇迹,传为神话,称之为“天意”。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天意”,而是刘邓大军在南征途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的结果。恰是因为领导这支军队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着解放广大劳苦大众的历史重任,赢得了人心,顺乎了民意。正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刘邓大军才顺利渡过了淮河;同时,也是与刘伯承司令员战时临危不惧、处惊不乱、遇事不慌,不人云亦云,坚持调查研究,亲自实践,与其“黄金搭档”邓小平政委密切合作分不开的。刘伯承被誉为“当代孙武”,他向来是每战必亲自勘察地形地貌的人。这次兵临淮河,他又亲自寻找淮河渡口,竹竿探水,不仅发现了淮河可以架桥,而且可以徒涉,才使得千军万马及时飞渡淮河,摆脱险境,留下了一段“将军试水”的历史佳话。
胜利跃进大别山
1989年11月,邓小平在与编写二野战史的老同志谈话时指出:“过淮河,老天爷帮了一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在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是非常顺利了。不然,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会更困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历史意义
经过20天艰苦征战,刘邓大军终于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渡过淮河,胜利进入了大别山。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邓小平则用他特有的语气说:“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车轮向前推进了1000里,使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我们的战略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我们击破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计划,使之由进攻转为防御,由外线转到内线。而我们则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
原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刘伯承、邓小平进军大别山,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是很危险的事情。刘邓进军大别山,把整个状况都改变了。国民党所有人马,大别山一部分,徐州一部分,华北又分了一部分,济南又分了一部分,国民党的军队都分散了。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历史性转折。立足大别山,构建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高山峻岭连绵巍峨,山林野莽郁郁葱葱,既可以成为生存据守的良好天然要塞,也可以成为吞噬军事劲旅的虎口险地。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要诞生地。刘邓大军的主要来源——红四方面军,就发端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创建了新四军第五师。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从这里开启。
优惠说明
自疫情结束景区正式复运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国医护人员(含港澳台)均可凭有效证件(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享受信阳全市A级景区免费游礼遇。
参考资料
南征途中刘邓大军涉淮的传奇故事.息县档案信息网.2016-07-15
刘伯承、邓小平在河南息县.息县人们政府门户网站.2013-04-24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21:4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