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
红一方面军和
红二方面军并称,为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红军时期歼敌88万,为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
部队起源
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黄(安,今红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起义,组成工农武装,分别在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装分别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第32、第33师。4月,红11军改编为红军第1军。6月,成立
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12月,红15军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转战到
鄂豫皖苏区的黄(安)麻(城)地区。
斗争与组建
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红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共歼国民党军4个团又4个营,击溃4个团又1个营。1月中旬,红1军同红15军会师合编为红4军,共1.25万余人。5月中旬,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革命军事委员会,
张国焘任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5月底,鄂豫皖苏区红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共歼国民党军3个多团,击溃1个旅。7月,红4军主力由豫南地区南下,在英山、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展开攻势作战,至9月,共歼国民党军7个多团。10月,在皖西组建红军第25军。11月7日,红4、红25军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徐向前任总指挥,
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后
吴焕先),全军近3万人。红4军军部由方面军总部兼,辖第10、第11、第12师;红25军,
旷继勋任军长,
王平章任政治委员,辖第73师。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苏区红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创造了条件。
扩大与整编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根据鄂豫皖苏区周边的国民党军新的“围剿”尚未布置就绪,部队处于分散防守状态的有利形势,连续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约6万人,使蒋介石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未及开始,就遭破产。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创造了避强击弱、包围迂回、围点打援等战法,为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家埠战役后,红四方面军组建红25军第74、第75师。
潢光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连同新组建的独立第1、第2、第3、第4师和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少共国际团,总人数4.5万余人。苏区扩大到4万余平方千米,拥有26个县级政权。
1932年7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调集3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苏区军民英勇奋战两个多月,但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和在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
10月,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留下红25军一部和第75、第27师(原独立第4师改称)在苏区坚持斗争。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随后,
曾中生任方面军参谋长(后
倪志亮),
张琴秋任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
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
通江、
南江、
巴中为中心的
川陕苏区。2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
田颂尧以近6万人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经4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共毙伤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其1万余人,使苏区得到巩固扩大,红军得到很大发展。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
旺苍县木门镇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和恢复彭杨军政干部学校。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部队进行整训和扩编。徐向前、陈昌浩仍分任总指挥和政治委员,
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
傅钟任副主任(后
曾传六、
周纯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每师充实部分地方武装,依次扩编为第4军(
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师)、第9军(
何畏任军长,
詹才芳任政治委员,辖第25、第27师)、第30军(
余天云任军长,
李先念任政治委员,辖第88、第89、第90师)、第31军(王树声兼任军长,
张广才任政治委员,辖第91、第92、第93师)。
1933年8~10月,为进一步扩大苏区,红四方面军乘川军新的围攻部署尚未就绪之际,举行了仪(陇)南(郭)、营(山)渠(山)、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共歼川军近2万人,并新组建了红29军第26师。
宣达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同在
达县、
宣汉、
梁山(今梁平)地区坚持斗争的
川东游击军会师。
随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
王维舟任军长、
杨克明任政治委员,辖第97、第98、第99师。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川陕根据地总面积达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控制了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
1933年11月,四川军阀
刘湘调集20万人的兵力,向川陕苏区发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先后挫败刘湘部的四次总攻,奋战至1934年9月,共毙伤俘川军8万余人。11月上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在通江县毛裕镇和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政治工作的若干决定和军事教育计划,各部队开展了整训,提高了战斗力。
为健全领导,充实连队,方面军进行了组织调整,
李特任副参谋长,第11、第26、第92、第97师撤销师部,部队并入其他师,直属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各游击指挥部所属武装合编为独立第1、第2师,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倪志亮兼任校长)。在创建发展川陕苏区的斗争中,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参军参战。
1933年1月,在通江县组建了妇女独立营。在反“六路围攻”中,扩编成妇女独立团,共2000余人,直属方面军总部领导。妇女团同其他部队一道,转战南北,是红军中较早的妇女战斗部队之一。
长征时期
为实现“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进行了
嘉陵江战役,共歼川军12个多团,约1万人,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但这时,张国焘却为苏区的某些困难及国民党军将对苏区进行大规模进攻所吓倒,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命令部队继续向西转移。这样,红四方面军连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厂职工等共约10万人,于5月初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以
茂县、理番(今
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
中央红军(
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
懋功(今
小金)地区会师。7月,红一方面军抽调部分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对加强红四方面军工作起了积极作用。红四方面军抽调第4军第12师第32团、第30军第90师第270团、第33军第98师第294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为开创新的局面,中共中央决定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8月中旬,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月底,右路军走出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进到四川省巴西地区。红30军和红4军一部在包座地区歼国民党军1个师,打开了向
甘南进军的门户。但率左路军行动的张国焘带领先头部队到达
阿坝后,便按兵不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背着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
中共中央遂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9月10日继续北上,张国焘则于9月15日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5、第32军南下川康边。10月,南下的红军举行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毙伤俘国民党军3000余人。继又发起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红军也伤亡近万人。
1936年1月,红5军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
董振堂任军长,
黄超任政治委员,下辖由第5军编成的第13师和由第33军编成的第15师。2月,
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天全、芦山地区,红四方面军被迫西撤。
1936年4月,转至甘孜、炉霍地区。红四方面军由于南下、西进,往返于雪山草地和连续作战,减员很大,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至4万余人。这时,红四方面军重新进行整编。李特任参谋长,周纯全任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任政治部副主任。第4、第9军各辖4个师,师直辖营;第30军暂缺第90师;第32军(
罗炳辉任军长,
李干辉任政治委员)辖第94、第96师;组建了骑兵师(
许世友任师长)。另辖四川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王维舟任总指挥)、金川军区(
倪志亮兼任司令员,
邵式平任政治委员)以及红军大学(
刘伯承任校长,
何畏任政治委员)。
在
朱德、刘伯承和徐向前等的坚决斗争及影响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南下方针进行了抵制和斗争。6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和红2、红6军团共同北上。7月2日,红四方面军与由湘鄂川黔苏区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红6军团会师,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1936年7月初,红四、红二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今金川)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于8月1日抵达包座地区,在举行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后,于10月9日和22日分别到达甘肃省
会宁和
静宁以北的
将台堡(今属
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西路军时期
1936年10月下旬,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红四方面军第30军渡过黄河。随后,第9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5军亦渡过黄河,准备执行
宁夏战役计划。11月5日,红军总部电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目前主要任务是消灭
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
武威)地区。11日,中共中央决定河西部队称
西路军,并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该部的行动。
此后,西路军在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同军阀马步芳部优势兵力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共歼敌约2.5万人,但西路军也损失严重,到1937年3月中旬终于失败。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余部编为3个支队,由李卓然、李先念等8人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转入
祁连山区打游击。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400余人,历尽艰辛,于4月底进入新疆,后分批回到了
陕甘宁边区。另2个支队大部牺牲,少数人员陆续返回陕北。留在黄河以东的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共1.1万余人,在参加了
山城堡战役后,于1937年2月参加支援西路军的援西军。
1937年3月上旬,在援西军司令员
刘伯承、政治委员
张浩率领下由陕西省
淳化地区西进。3月中旬进至甘肃省
镇原、
平凉地区时,闻西路军已失败,乃停止西进。
改编为129师
1937年7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促成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达成协议,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和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
贡献
红四方面军在
土地革命战争中,战斗足迹遍及鄂、豫、皖、川、陕、甘、宁、青、新等省,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在浴血奋战中,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造就了一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