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隆(1912年11月20日-1998年11月8日),又名
刘雪苇,
贵州朗岱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刘雪苇,原姓名刘茂隆,曾用名孙雪苇、韦辛、魏有生等,后以姓名刘雪苇行世。
贵州省郎岱县(今
六枝特区)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早年求学
1912年11月20日出生于
贵州省郎岱县(今
六枝特区)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为手工业工人。幼年家贫,在县城读完小学后,靠亲友资助到省城读了一年中学。
左联时期
贵阳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1931年起元旦到上海谋生,拟投考上海劳动大学附属的劳动中学。劳动大学以吸收贫民子弟为主,不收学费,实行半工半读,
鲁迅、
巴金、
丰子恺等文化界名人均曾在此讲学。但刘雪苇到沪后才得知劳动中学已停办,为生存计考到
开明书店编辑部当学徒。他在开明书店时期追求进步,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多次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2年3月,刘雪苇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入党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这一年,曾继担任共青团上海周家桥区区委组织部长、书记,共青团中央支部巡视员(临时)、团中央经济斗争部部长兼全国总工会的青工部部长、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工部负责人等职务。
刘雪苇在上海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热心奖掖后进的
鲁迅,得到过鲁迅的指点帮助,并结识了
胡风等一干鲁迅弟子。他开始在文学方面展露自己的才华,1932年,创作报告体小说《小工通讯》。同年,加入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左联”),在工农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任沪西区负责人。1932年年底,在左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选举中,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下半年,刘雪苇受派到贵州开展党的工作。12月下旬,到
郎岱,举办世界语学习班,聚集进步青年学习
世界语并传输革命道理。动员曹克勤等人组成贵州文艺研究会郎岱分会,秘密成立星光读书会,设星光图书馆。得其引导,一部分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5年3月,参与组织中共贵州省地下工委,任中共贵州省地下工委常务委员。7月,因组织遭到破坏,刘雪苇在
贵阳被捕。8月,越狱脱险。后返沪。
1936年,与
张立到南京商议开设“平平书店”,由张立以书店老板身份作掩护,为地下党筹集活动经费。不久,书店被查封,张立被捕,后获救;张立在刘学苇等人的帮助下去了延安。同年,左联内部爆发“两个口号”(即以
周扬为代表的“
国防文学”和以
鲁迅为代表的“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论争,刘雪苇发表了拥护鲁迅的论战文章近10篇,正式开始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写作。
延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年9月,在组织安排下,去
延安向中央汇报贵州省地下党的工作情况,随即留下。先入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工作,后陆续担任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
解放》周刊出版科助理科长、马列学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参加选编了《斯大林选集》、《鲁迅论文选集》、《鲁迅小说选集》等书。
刘雪苇一到延安,就积极编辑报刊、参与文艺组织,助力边区文化制度建设。他先后参与编辑了《
解放》、中共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的副刊《边区文艺》、文艺月会机关刊物《文艺月报》、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1941年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的文艺副刊。他参与并在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很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一个是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该分会于1939年5月14日成立,1941年刘雪苇当选为常务理事,负责过“文抗”的研究部(常务理事仅5人,其余4人分别为
周文、
丁玲、
周扬、
李伯钊,均为延安文艺界著名人士);一个是由“文抗”作家组织发起的文艺月会,该会于1940年10月19日成立,不设主任或委员会,活动方式是经常召集座谈会或例会,临时推举、轮流担任的主席负责主持每次讨论会,刘雪苇任过月会第九次座谈会主席,其主持议题为《延安作家的创作生活问题》。“文抗”和文艺月会编辑出版的刊物有《
文艺突击》《大众文艺》《中国文艺》《谷雨》《
文艺战线》《文艺月报》,几乎囊括了延安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文艺战线》较特殊,该刊在延安编辑,在桂林印刷、发行)。其中《谷雨》和《文艺月报》尤受文学史家瞩目。1941年左右延安曾短暂出现过以启蒙为底色的文艺思潮,即对边区部分存在的病象通过文艺作品进行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在当时解放区甚至国统区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文抗”作家是该文艺思潮的主将,《谷雨》和《文艺月报》是发表该类作品的主阵地。
另外,刘雪苇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延安业余文艺补习学校———“星期文艺学园”。此事由
丁玲在文艺月会成立之初提议,1941年3月9日经文艺月会第五次例会热烈讨论,3月15日刘雪苇和
丁玲、
萧军、
舒群、
罗烽5人座谈敲定学园的名称、园址、宗旨、课程、学制等相关事宜。他和东北作家
罗烽两人具体主持学园事务,开学第一学期的主课《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亦由其讲授。刘雪苇还将写好的新文学史提纲寄给毛泽东,请其指正。毛泽东回信“来信及提纲收读。虽然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但是赞成你写这本书”。该提纲后来压缩为其新著《
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1948年)的第一章,该著是在《讲话》指引下系统反思总结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亦起过推动作用。是年8月,发表《论文学的思想与生活》一文。
“文学”之外,刘雪苇亦有不俗表现。1940年国民党发动
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国统区舆论对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污蔑诽谤铺天盖地。为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中央青委牵头组织延安学校举办辩论赛,一方扮演国民党攻击共产党,一方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进行反驳。首场辩论赛的参赛双方是延安理论水平很高的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比赛地点为中央党校大礼堂。马列学院虽抽到的是扮演国民党,但仍认真准备。该院抽调了刘雪苇等4位精干,由教务处副处长
邓力群亲自指导。正式比赛那天,中央党校大礼堂挤满了黑压压的听众。准备充分的马列学院在主辩手刘雪苇的带领下,一举驳倒扮演共产党的中央党校。此事不仅让现场听众大跌眼镜,更惊动了中央领导。当然,延安当时的民主之风也是后人很难想见的。比赛次日,毛泽东按预定安排到马列学院演讲,临讲前先打趣:“听说你们昨天打了一个胜仗,我今天来驳你们一驳,看能不能驳倒?”
1942年5月,刘雪苇作为中央研究院的受邀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与了座谈会上的发言论争,且据说他还现场记录了毛泽东的两次演讲。两次演讲后合并整理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
解放日报》,但发表时有修改,因此刘雪苇的原始记录尤显珍贵。座谈会结束后,
整风运动深入到文艺界,东北作家
舒群主编的《解放日报》副刊发生稿荒,毛泽东亲自出面替舒群约稿,还在住处设宴招待所约之人,刘雪苇即为约稿对象之一。
华东时期
1946年,刘雪苇受中央委派,离陕赴鲁担任山东文联副会长、党总支书记。同年,接编《
山东文化》。
1947年,撤退到大连,完成专著《
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系统地阐述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年,撰写并出版了《过去集》等作品。
1948年,调回山东参加创办政治教育学校。7月,任
华东大学教务主任。
1949年3月,任华东大学文艺工作团团长;后随军渡江南下至上海,参加创办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任教务处处长。
解放以后
1951年3月至1952年11月,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期间负责筹备成立华东文联、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2年12月,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常务副局长、党组书记。
1955年初,从华东文化局调中央文化部,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副局长。
1955年5月,牵涉到“胡风反革命集团”错案中,被作为“集团”第二号人物,遭受不公正待遇。此后蒙冤24年,两次被关押长达18年,并被下放到河北省
涿鹿县文化馆工作。在逆境中,仍不动摇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攻读《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1980年,得到平反。回京后,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
1982年10月,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之后克服年老体弱、双手颤抖难以执笔等困难,编写出版了《〈资本论〉节略》一书,并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写成回忆录。
1998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部分著作
人物评价
刘雪苇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他曾被敌人逮捕,面对残酷刑讯和生死考验,忠贞不渝。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对文化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宣传鲁迅,为繁荣党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