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弧菌
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也叫海洋弧菌,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人类感染疾病之三大弧菌之一,是一种截肢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疾病,它的致死率很高。根据相关文献显示,48小时内死亡率会达到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未接受有效治疗,感染的死亡率将会趋近100%。
生物学特性
创伤弧菌属革兰氏阴性弧菌。
形态
液体培养基中菌体大小为0.7*2-3μm,稍弯曲。在固体培养基中呈多样性。有极端单鞭毛。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兼性厌氧。在无NaCl及超过8%NaCl的培养基中不生长,可在0.5%NaCl及3%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在含6%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流行病学
创伤弧菌广泛分布在海水中,可从牡蛎等海产品中分离得到。本菌主要通过伤口接触海水造成感染,也可经口感染
经伤口感染时可导致蜂窝织炎骨髓炎等多种炎症,经口感染时常迅速导致菌血症败血症。 感染本菌后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临床表现
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呕吐、发烧、腹泻、低血压、肿胀和疼痛等,需要尽快使用抗生素治疗。
若感染此弧菌,临床最常出现的两种表现为伤口感染以及原发性败血病。如果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便有可能感染到此弧菌。一般来说这样的感染多半很轻微,但在高风险的族群上,此类弧菌感染可以很快速的传播,并导致严重的肌炎肌膜炎引发严重的坏疽
感染途径
美国佛罗里达海滨爆发“吃人肉细菌”致死率超过30%,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据悉,感染吃人肉细菌后,会发生呕吐、发烧、腹泻、低血压、肿胀和疼痛等症状,另外,吃没有煮熟的贝类(如牡蛎)也可能造成感染。
这种名为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的细菌可通过人体表面伤口,或者是游泳者吞咽海水而进入人体内繁殖作乱。
虽然多数游泳者不会受上述细菌影响,可一旦感染,患者体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将被细菌“杀死和吃掉”。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如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容易感染这种致命的细菌。另外,吃没有煮熟的贝类(如牡蛎)也可能造成感染。
其实海产品很易受副溶血型弧菌以及其他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根据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38.6%的海产品检出VP(副溶血性弧菌),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最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生食海鲜尤其不推荐。
当被虾枪刺伤以后,伤口小而深,创口不容易暴露,也就不容易冲洗干净,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海鲜上携带的创伤弧菌会趁虚而入,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伺机入血,形成菌血症 。在免疫细胞的攻击下,细菌裂解释放出脂多糖LPS,LPS会引起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甚至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导致败血症性休克。由此可能会引起重要脏器如脑干血液灌注不足,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生长环境
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弧菌科细菌,广泛分布于近岸海域的海水、海洋生物的体表和肠道中。其中,海洋弧菌是海水和许多海洋生物的正常或有益菌群成员,有许多海洋弧菌是养殖虾类和鱼类的重要病原菌
创伤弧菌大多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海洋地区,且自然生存于河海交界处,需要一定盐分(0.7%~1.6%)和适宜的温度(20~40℃)才可生长。人感染创伤性海洋弧菌和海水污染无关。
所致感染病例多在夏秋两季,一方面夏秋季水温较高,适合海洋弧菌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人们和海洋接触的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增加。
病原体分布
海洋弧菌大多发生在台湾的中南部,尤其在高雄和台南发现非常多的案例,但这种病也是相当罕见的,台湾发现的病例不超过100个。
这种病菌不但在台湾少见,在欧美国家更是少,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原因是海洋弧菌大多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海洋地区,它与霍乱弧菌是属于同一类的病菌,所需的温度是摄氏20度左右,还有0.7-1.6%盐分的海水,夏日(8月-10月)较常见,出现此种病例的地区有泰国马来西亚澳洲、美国纬度较低的地方及日本都曾经发生过。
创伤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革兰阴性菌,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一带常见,它们喜欢生长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水温中。一旦人体感染后,一般会在48小时内出现感染性休克、皮肤肌肉坏死、脓毒血症,进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有文献记载,75%的患者可能会丧命。
通过伤口传染是这种创伤弧菌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此外,生吃海鲜,如腌制的螃蟹、牡蛎等这些贝壳类海鲜容易成为传播载体。由于创伤弧菌一般临床上比较罕见,早期正确诊断困难,大多均在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后,再结合接触海水或海产品病史方可做出诊断。
易感人群
有以下几种情形的族群,若感染此种弧菌容易造成严重感染:
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酗酒,但没有肝病纪录。
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
防治措施
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疗创伤弧菌,用点滴方式注入,若是短时间内没有效果,就必须将其溃烂部分切除。
人们到海边戏水时、或生吃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特别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体有伤口时,以免被此菌侵袭导致感染;处理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且建议海产类食物绝对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杀死创伤弧菌。
美国疾控中心给出的建议是。
⒈不要吃生牡蛎及其他生的贝类
⒉烹调贝类(牡蛎、蛤、贻贝)时,加热要彻底。
一有壳:
①煮,水沸至贝壳张开后5分钟;
②蒸,至贝壳张开后9分钟
③不要吃烹调过程中壳未张开的贝类。
二无壳:
①煮,水沸后3分钟;
②炒,温度约为190℃至少10分钟。
⒊烹调时避免交叉污染
⒋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⒌避免将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暴露在温暖的咸水域,或者是贝类丰收的水域。
⒍处理贝类时,穿防护衣/防护手套
感染案例
2014年7月,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墨西哥湾沿岸的温暖海水中生活着创伤弧菌,已造成三人因此丧生,另有10人因感染此类细菌接受治疗。每年夏天是这种细菌数量都大增,正是其爆发期。
当地医疗机构表示,治疗此类细菌感染并不困难,可一旦拖延治疗,它们就会造成患者截肢和其他严重后果。因此,在佛罗里达游泳后,需尽快将全身冲洗干净。当地每年都有将近100人感染此类细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丧生。
除佛罗里达外,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德克萨斯也有这种细菌存在。在其他一些美国南部淡水湖泊中,还生活着一种能从鼻腔进入大脑,并将大脑组织“吃掉”的致命细菌。炎炎夏日,戏水要小心。
2023年7月,广东深圳一男子不慎被罗非鱼骨刺伤手指,直到觉得不适才就医,医生发现,男子的中指发黑,靠手掌的关节位置肿大,整个手红肿不堪。更危险的是,男子还出现了感染性休克。经过检查,医生确认男子感染了创伤弧菌。
2024年4月15日,广东2岁幼童跟着奶奶去菜市场时,因接触了鱼而感染创伤弧菌住进ICU右脚面临截肢。
2024年4月20日,澳门卫生局接获1例创伤弧菌感染报告。据悉,患者是澳门居民,62岁男性,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4月15日因发热、腹痛及腹泻半天,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部就医并留院治疗,体检无明显伤口,16日病情恶化,出现休克症状,及后转至深切治疗部继续治疗,血培养显示创伤弧菌,于17日病情恶化死亡,诊断为创伤弧菌及感染性休克。
2024年6月消息,韩国仁川市有关部门在当地海水样本中检测出创伤弧菌,韩国多地也先后检测出这种细菌。韩国疾病管理厅发布消息称,2024年韩国已出现一名创伤弧菌败血症死亡患者,提醒民众一定要充分煮熟鱼贝类后再食用。
统计数据
创伤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细菌之一,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79年报告,同年被正式命名。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创伤性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如美国自1996~2010年累计报告1600余例,病死率达30%;台湾地区自2003~2010年累计报告近100例,病死率高达60%;丹麦、西班牙、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浙江等地也报告了感染病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3 19:52
目录
概述
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