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
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开展的竞赛活动
劳动竞赛( láo dòng jìng sài )又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而开展的竞赛活动。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原则是:通过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进活动,使先进者和后进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求得共同提高;使先进生产水平变成社会生产水平。形式为:同工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竞赛、同一地区或者不同地区的厂际之间的竞赛、以及个人之间、班组之间、车间之间、科室之间开展的竞赛。内容涉及劳动生产的各个方面。
概念
社会主义制度下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可以增强广大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改善劳动组织,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计划,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性质
凡是共同劳动,都存在着竞赛的可能性。马克思说:“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363页)。但是,竞赛能否成为现实,则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原则是损人利己,弱肉强食;其结果是一些人的失败和破产,另一些人的胜利和发财。劳动群众由于遭受资本家沉重的剥削,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不可能开展真正的劳动竞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由于劳动者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是为自己的社会、为自己劳动,他们就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家和集体多做贡献。由于劳动者的利益相同,目标一致,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他们就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些条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得以开展和不断高涨的根本原因。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展开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竞赛。
举例
苏联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苏联在各个历史时期劳动竞赛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苏维埃国家建立初期,劳动竞赛的形式为共产主义义务星期六。1919年 5月10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第一次举起了共产主义义务星期六的旗帜。同年6月,列宁《伟大的创举》一文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共产主义义务星期六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彻底、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在恢复时期,劳动竞赛的形式为生产会议,最先出现在列宁格勒的企业当中。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把它确定为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并一直沿用下来。30年代初期,劳动竞赛的形式为突击手和突击队运动,特点是充分利用工作日,提高产品质量。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1935年产生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影响最深远的劳动竞赛形式。1935年 8月30日,顿巴斯“中央-伊尔明诺”煤矿采煤工Α.г.斯达汉诺夫(1906~1977)在一个工作班的时间内采煤120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当时世界上采煤的新纪录。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是在工人文化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改善劳动组织,革新工作方法,以保证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联共(布)中央在1935年11月17日专门召开了全苏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同年12月并在中央全会上确定了各部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具体措施,从而使这一社会主义竞赛运动得到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劳动竞赛的新形式为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运动。它要求劳动者既要争取达到较高的生产指标,又要养成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以利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竞赛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职工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了以清查仓库、献纳器材、修复机器、恢复生产为内容的生产运动。抗美援朝期间,职工发扬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了以增产节约为内容的劳动竞赛。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时期,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发起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运动,标志着劳动竞赛生产发展到以提高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为内容的新阶段。仅1954年一年,全国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人数就有58万多人,提出合理化建议 848万多件。1956年,在毛泽东的倡议下,一个波澜壮阔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促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1958年,工人群众提出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口号。1959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战线社会主义建设者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决定把“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作为劳动竞赛口号。随着竞赛运动的开展,工人群众认为不仅要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还应当超过原来的先进,中共中央肯定了工人群众这种首创精神,形成了以“比、学、赶、帮、超”为内容的劳动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竞赛运动遭到破坏。1979年以来,随着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劳动竞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力争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和总任务的鼓舞下,广大职工开展了以高产、优质、安全、多品种、低消耗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到1987年已经基本上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任务,使国民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
开展措施
在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所采取的措施是:①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模范事迹,为群众树立学习的好榜样。②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确定恰当的竞赛形式和内容,不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竞赛的水平。③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④加强竞赛的组织领导。劳动竞赛的任务要切实落实到企业,由企业行政、工会、共青团分工负责,并做好评比奖励工作。
参考书目
列宁:《怎样组织竞赛》,《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群众的竞赛和劳动热情的高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市场经济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那么,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运用好这个载体来充分调动、保护、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一、当前开展劳动竞赛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劳动竞赛一直以来受到各级党政工的重视,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竞赛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职工对参加劳动竞赛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不强烈、参赛面不普遍上。
究其原因,一是认识偏差。有的人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强调的是人本管理,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搞劳动竞赛不合时宜;二是劳获分离。对在劳动竞赛中的有功人员物质奖励甚微,精神鼓励不多,劳动竞赛缺乏必要的内动力;三是流于形式。
二、创新理念,赋予劳动竞赛新活力。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劳动竞赛,要突出重点,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一要抓住三个层面。即劳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三个层面。竞赛的主体是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积极参与的竞赛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启发劳动者的觉悟,抓住劳动者最关心而又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竞赛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管理者要把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引进竞赛,把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企业、搞活企业上来。监督者要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要把握三个结合。首先,劳动竞赛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劳动竞赛必须贴近企业的实际,把劳动竞赛的成果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其次,劳动竞赛要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劳动竞赛可以涵盖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紧扣中心工作,按照党政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确定劳动竞赛活动的重点或主题,为中心工作服务;另外,劳动竞赛要与职工素质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群众性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要通过引导职工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职工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
三要实现三个转变。通过劳动竞赛,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和机制的“三转变”。一是发展模式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传统劳动竞赛由于计划经济的因素,往往把眼光盯在产量、数量、速度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经营要围绕市场转,劳动竞赛也必须跟进市场,瞄准市场变化来开展。各行各业在开展劳动竞赛过程中,要以质量、技能、安全、效益、管理、文明等综合目标的评价来比高低。通过竞赛,促使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由大向强转变,服务由以我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二是职工素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在新形势下,职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进步的要求,就要加强学习,就必须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三是激励机制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的统一。这既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劳动竞赛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3 09:16
目录
概述
概念
性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