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奎(1863年—1942年),字启臣,号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祖籍
江苏无锡,后迁避于
天津,著名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
华世奎(1863年—1942年),近代天津著名书法家。字启臣,号璧臣、思闇。祖籍江苏无锡,后迁居于天津。1863年生于天津
老城厢东门里。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因家资丰厚,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诗谈词。
16岁时得中秀才。19岁时中举人由
内阁中书考入
军机处,荐升为
领班章京。1911年
奕劻组亲贵内阁,又被升任清
内阁阁丞。
袁世凯任
内阁总理大臣时,升
正二品。“
百日维新”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在意租界购置房产,以清朝遗老自居,自号“北海逸民”,终生不剪辫子,不用
民国年号,不再入仕,不再参与政事,惟以诗文、书法自娱。
华世奎作为名书法家,订有“笔单”,往年天津各南纸局多代收书件。在当时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为四大家。因自小父亲对他寄望颇高,4岁时就指定书目让他学习,经常站立书写,
腕力、
臂力达到超人程度,为日后成为津门四大书法家之首创造了条件。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有
馆阁气魄。手书的“
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东北角的“正兴德”茶庄、
估衣街的“德昌公”等著名商号匾额招牌题字也都是他的手笔。
华世奎经过长期的书法实践和探索,将
苏东坡的巧结构和篆隶的笔法与颜的拙字相结合,形成了拙巧相间的“华体”书法;而且在理论上总结出了富于自己个性内涵的六种笔法,即“提、按、顿、挫、内颤、外颤”。他为人写了许多牌匾和碑记、
墓志铭等,在天津留下了不少可资纪念的文物。
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
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著有《思闇诗集》留世。他的书法作品也被各美术出版社相继出版,如《津门华世奎孝经帖》等等。
华世奎对天津的
文化事业十分关心,经他主持的有“崇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城南诗社”等
文化团体,并长期作文庙主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做人方面可谓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高度的
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程克任天津市长时,因受
商震嘱托,每月从
市财政局给华世奎拨出千元,用以其生活之需,被他坚持拒绝。于是后来每月拨出600元为崇化学会经费,余款400元为文庙
修缮费,直至日本侵入天津为止。
1942年春夏之交,华世奎故于天津里第,终年79岁。其家属及在津遗老联名向
伪满溥仪请谥,得赐予“贞节”谥号。
近代,天津最著名的书法家是华世奎、
严修、
孟广慧、
赵元礼。其中,华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华的书法造诣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华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可谓官高爵显。
华世奎任内阁中书行走时,与翰林
徐世昌同拜
户部尚书祁世长之门。祁世长晚年得一幼子,生前十分喜爱,曾拜托华世奎、徐世昌日后照料。
华世奎始终对清廷有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不肯
剪发易服,无论家里外头,总是穿
长袍马褂,布袜子,两道脸的缎子鞋,脑后拖一条小辫。虽然华世奎一生忠于清室,抱残守缺,但是从人品、气节方面,绝不像
袁世凯、
徐世昌那样胸怀野心,见风使舵,既做清朝旧臣,又当民国总统。更不像
郑孝胥、
罗振玉之流,为复辟大清基业唆使溥仪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因此纵观其宦海沉浮的一生,其人品和鲜明的
民族意识还是值得称颂的。
华世奎年老患重听(即耳聋)。有一次皇帝召见。华世奎跪拜之处距皇帝甚远,皇帝的问话
如何应对发了愁。因此华世奎在听到转天皇上的召见后,便贿赂买通了太监。太监站在华世奎附近,皇上问话,都是由太监小声转告,他再回奏。召见退下来,内衣都湿透了。在
封建王朝,回奏出了差错,不知会惹下什么大祸。如果太监转告错了,或自己听错了,那可不得了。伴君如伴虎!华世奎越想越后怕,不如及早辞官回乡吧。于是华世奎就归故里了。
华世奎为津门八大家之一。清末官拜三品衔军机领班、内阁丞,
袁世凯任
总理大臣时升正二品。民国成立后,退隐津居,购得此楼,常居二楼北房,在大间书房内书写了大宗书法珍品,有一定社会影响。
华世奎旧居始建于清末民初,位于
河北区北安道3号,原属意租界,总面积448.16平方米。该楼为二层楼房,带地下室,
砖木结构,坡式瓦顶,
上筑阁楼与
老虎窗。现该楼外貌基本完好,拟通过逐级申报、立项,并争取
财政拨款和
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形式,对其进行修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