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
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
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
王士祯、
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
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
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
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
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
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
颍州西湖,原是宋代
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升为两淮
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
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
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
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
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
修禊”活动,
郑燮、
陈撰、
厉鹗、
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
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
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768),两淮
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
刘统勋为其昭雪。
在他的宾客当中,除了有后来闻名天下的“
扬州八怪”外,还有《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
卢见曾还以学问闻名天下。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考证宋代女词人
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
张汝舟了。
卢见曾的长子名字叫
卢谦,卢谦出生于1713年,比
纪晓岚大11岁。卢谦有个儿子名字叫
卢荫文。卢荫文很有才学,1789年考中进士,但是他终生不愿为官,46岁即告归故里,
隐居山林了。
见曾好校刊古书,又补刊《朱彝尊
经义考》皆有功后学。作《中州集例》,系以小传,为《山左诗钞》。自著有《雅雨堂诗》八集,文十余卷。其《出塞集》一卷,先已刊行,余毁于火。后人采掇刊之,为文四卷,诗二卷。(均
清史列传)亦为曲,著有《旗亭记》及《玉尺楼传奇》《曲录》并传于世。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
殊绩”,是个典型的
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
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
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
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
卢荫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11种128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
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
经义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中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清藏书家、刻书家。字抱孙,号
澹园,一号雅雨山人,祖籍河北涞水,明初迁居山东德州,明代藏书家
卢世潅重孙。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四川洪雅知县,后知安徽蒙城、六安、升
亳州知州、颍州知府、两淮盐运使,迁长芦盐运使、再复任两淮盐运使等职。曾多次遭到蜚言而被罢官,晚年瘐死于狱中。一生重视教育,兴办书院、著述、刻书、藏书等文化教育为己任,所到一地,建书院、刻书籍。颇富文采,有王士祯遗风。官两淮盐运使期间,兴办书院,置办刻书之所,以
校刻古籍著名于世。所刻《雅雨堂丛书》14种,
法式善称其“皆世间罕见之本,卷帙宏富,
楮墨精好,洵足珍秘”。又补刻
朱彝尊《
经义考》,使之成为完书。为藏书世家,曾祖
卢世潅有“杜亭”、“匿峰庵”、“涪轩”藏书楼,架上有图书万余卷。见曾建有书楼名“雅雨堂”,益增图书至10万余卷,珍秘善本数十种。藏书印有“雅雨山人”、“卢印见曾”、“澹园之珍藏秘籍倍加呵护”、“杜亭亭长”等。刊刻有《山左诗抄》《雅雨堂藏书》等,其中《雅雨堂藏书》刻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收录古籍14种,每种均有其所作的序言或解题,记其内容和概要、版本、著者生平和学术贡献等。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读易便解》《尚书大传补遗》等1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