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
宗教
台湾佛教是指中国台湾地区的佛教,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
发展历史
早期佛教
清朝统治中国后,大力提倡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因此,闽南粤东地区信仰发生重大变革,除了产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闾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适合汉族(闽南粤东人)民情的佛教。此阶段,观音菩萨为佛教中,最容易被汉人所接受的信仰。
观音菩萨中的“菩萨”其实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众生,菩萨则是觉悟有情的老师。而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则是闽南人佛教的一大特征。
18世纪之后,观音菩萨为主神的佛教庙宇,大量兴建于泉州漳州移民为主的台湾省。此种佛寺又以岩仔居多。
至于丛林系统的佛教,则始于郑成功时期,台南竹溪寺为最早修建寺院之一。
日据时期
1895年,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开始。在治理台湾所需要的宗教扶持上,台湾“总督府”舍弃19世纪末因对外战争胜利而兴起的国家神道教,而选择了已经在台湾稍有根基的佛教。这种与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治理殖民地的“宗教殖民”不同的“宗教感化”思维模式,也让汉人与台湾少数民族居多的台湾,同化于日本的速度加快。
20世纪初,大量日本佛教派系来台宣教,直至1945年日据时期结束前,共有八宗十四派的日本佛教支派来台传教,其中又以真宗本愿寺派发展最佳,不过较符合台湾民情,以菩萨神化为主的曹洞宗日莲宗净土宗等三佛教宗派颇有发展。例如,曹洞宗就曾自费于台北观音山的山路上(今凌云路)设置沿路有三十三座石观音像的礼佛古道。
为因应现实环境,台湾汉族与在台日人合作,并以寺庙改建、增设佛像(如地藏王菩萨)等方式于台湾各地设立许多寺院及布教所。起初各宗派与本地佛道教传教者,虽需为增加信徒竞争,使甲宗信徒归向乙宗,因而其间发生少数争执。不过台湾佛教或民间信仰人口大增后,加上汉化且放弃原本纯巫教的大量平埔族,使各佛教教派都具有一定信徒数量,在此情况下,各派“不以信徒多寡为唯一之目的,故各宗派间不再出现任何倾轧,颇为圆滑。”
1941年,全台湾人口共500多万,而光是积极参与日本佛教的信仰人口就达到8万人。其中,仍以真宗本愿寺派、曹洞宗日莲宗净土宗等派为主。
八宗十四派之八宗系指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临济宗、曹洞宗、净土宗、净土真宗、日莲宗;十四派系指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高野派、真言宗醍醐派、临济宗妙心寺派、曹洞宗、净土宗、净土宗西山深草派、真宗本愿寺派、真宗大谷派、真宗木边派、日莲宗、本门法华宗、显本法华宗。
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有所谓四大法脉、四大道场。其中基隆市灵泉禅寺开月眉山派,由江善慧主持;台北县五股凌云禅寺观音山派,由沈本圆主持;苗栗县大湖法云寺创法云派,由林觉力主持;高雄县冈山超峰寺大岗山派,由林永定等人开山。四大法脉在战后的发展不如在日据时代兴盛,不过,是仍在发展中的佛教系统。
战后汉传佛教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省进入国民政府时期。稍后的1950年代,因为种种因素,来台定居的大陆佛教传道人日渐增多。不同于以往漳泉流行的较偏向世俗化的佛教,强调“无神论”的汉传丛林佛教,在此时正式于台湾省耕耘。经几十年的宣教,佛教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于台湾流行。加上经济发达、政治松绑等因素,由中国大陆传入的中国系统大乘佛教成为佛教的新兴主导力量。不但佛教信徒增多,以往从未出现的佛经谒语也大量出现于各种场合。
2003年,台湾佛教的信徒约有548.6万人,占全台湾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此数字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这里面又以净土宗禅宗及无所属的宗派居多。如就佛教团体规模来看,则以慈济基金会佛光山法鼓山灵鹫山无生道场以及中台禅寺等五团体的影响力最大,也被人视作我国台湾省现代佛教五座名山。
特色
在我国台湾省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岩仔和高僧信仰;虽然有些人对世俗化的佛教较为反感,但佛教原教旨中并没有反对世俗化的规定。基本上战前的传统佛教采世俗系统(如岩仔和高僧信仰)与丛林系统(如后述之九大门派)分开的形式,战后的汉传佛教系统特色则是高度入世的佛教丛林主导一切。
岩仔
岩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u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而“岩仔”于佛寺的正式名称又可称为岩或岩。以岩为名的佛寺,自18世纪后大量出现于台湾,借由观音信仰,将佛教教义传至台湾,例如1752年建成的的芝山岩与1791年整竣完成的宝藏岩等。
除了岩仔之外,清朝时期主祀观音的庙宇有寺、宫、阁、堂、坛、庵、岩等等的名称区分。其中,亭为地主所盖,寺为大庙,堂常为村庙,岩则通常盖于山边。另外,道教庙宇于兴建时,也常将佛教的观音,佛祖圣像列于道观或宫寺中,是此,台湾佛教与道教成为不可分的密切信仰。
高僧信仰
另外,明、清时代大陆来台的移民,自闽、粤等地,带来了许多高僧信仰,学者有人称之“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县清水祖师信仰、显应祖师信仰,闽西定光古佛信仰,高僧信仰亦会道教化、如道教庙宇、鸾堂也时常奉祀原属佛教禅宗的达摩祖师济公普庵禅师等。
九大门派
除了五座山外,台湾佛教的派别尚有九大门派之分。九大门派为台湾省的传统佛教传衍主要派别,系指战前已有的主要佛教丛林。计有大岗山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及东和寺派等。
其他教派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于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台而传入,学者将其在台传播依1982年卡卢仁波切或1980年创古仁波切首次来台弘法为界,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前弘期受政治影响,只有少数蒙古章嘉呼图克图、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及康区的格赖达吉仁波切、明珠仁波切,而主要以汉籍居士或喇嘛为主导,其代表人物有:君庇亟美喇嘛〈俗名欧阳无畏〉、屈映光(法贤上师)、吴润江(华藏上师)、刘锐之、韩同、申书文(贡噶老人)、张澄基陈健民等。代表性的道场为南方宝生佛刹、诺那华藏精舍、金刚乘学会、贡噶精舍、白马山菩提讲堂。
后弘期则以藏僧为主导,四大教派的法王及仁波切先后抵台弘法并相继在台成立弘法中心,使藏传佛教成为台湾80年代以后学佛热潮的重要一支。噶举派最早入台,较著名的如创古仁波切卡卢仁波切、大宝法王的四大法王子夏玛巴、大司徒、蒋贡康楚、嘉察)都曾应邀来台并成立弘法中心或佛学会。宁玛派则以蒋波罗曾仁波切,贝诺法王所属白玉传承在台的发展最盛。萨迦派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多次来台传法,颇受年轻一辈的台湾学佛者之欢迎,在台设有悉达多本愿佛学会。90年代末,宗萨佛学院堪布贡噶旺秋在台湾完整讲授《入行论》、《善显能仁密意》、《入中论》、《俱舍论》等,深获好评。格鲁派在台湾的发展起步较迟,图敦梭巴仁波切来台弘法,成立“经续法林”,为国际“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组织的一员。而西藏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也陆续派僧侣驻台弘法并设立佛学会。
另一方面,佛法要生根发展,需要结合当地文化与民情,藏传佛教传入台湾省亦是如此,此即为本土化(或称中土化、汉化)的藏传佛教。例如,日常法师创立的福智文教基金会,提倡以儒家的思想建立十善社会,推广《菩提道次第广论》研讨班,弘扬宗喀巴大师教法,成立慈心有机事业、里仁公司等。学者陈玉蛟〈释如石〉曾将其誉为接枝自藏传佛教的人间佛教。又如,首位台湾省籍的转世喇嘛洛本仁波切台南县左镇创建以“藏密中土化”为目标的噶玛噶居寺也颇具影响力。
日本佛教
在我国台湾省,有创价学会(参见:台湾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真如苑、阿含宗等佛教之新宗派与净土真宗、临济宗、日莲正宗真言宗等传统宗派在台弘法。
上座部佛教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在台湾省内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相当部分的典籍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斋教
斋教源自于清治时传入的秘密宗教,其中最主要的教派为先天、龙华、金幢三派,日据时将此三派统称为斋教,并被官方视为“在家佛教”,以佛教一教派视之。然而就其教义与根源,斋教起源于中国之罗教,和白莲教、一贯道等关系较亲近,虽也采行部份佛教教义,但本质上并非佛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6 09:3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