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古佛
唐末宋初的高僧
定光古佛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普遍的,定光古佛的化身是唐末宋初的高僧,俗家姓郑,名自严。祖父仕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故为同安人。年十一出家,投汀州契缘法师席下,年十七游豫章,入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得道後在汀州地区传法。曾经为莲城诸地方除蛟患,在武平县南安巖(现称狮岩)隐居时,又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蛟湖恶蛟,乡民非常尊敬他,建庵供他居住。他在八十二岁时坐逝。多年以後,汀州城遭寇贼围攻,相传他显灵退敌,使全城转危为安。朝廷于是颁赐匾额,将他住过的庵寺命名为「定光院」,他也因而被尊为「定光佛」,与伏虎禅师并列为汀州二佛,成为闽西汀州的守护神之一。圆寂之后留肉身与后世。
由来
定光如来,佛名,又称为定光佛,此佛出现于过去世,是为释迦牟尼世尊授记之佛。定光,梵文音译“提和竭罗”或“提洹竭”,又作锭光如来、然灯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定光佛的名称由来已久,原本作“锭光佛”,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定光”条说:“定光佛,佛名,梵名提洹羯佛,译言‘锭光佛’或‘然灯佛’。有足曰锭,无足曰灯,作‘定’非。释迦佛尝称为‘儒童’,此佛出世之时,买五茎之莲奉佛,因而得未来成佛之别记。”《大智度论》记载:“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名锭光佛。”《瑞应经》则记载:“锭光佛时,释迦菩萨名儒童,见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表莲灯,以五百金钱买五茎莲奉佛。又见地泥泞,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发布地,使佛蹈之而过。佛因授记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根据以上这些记载可以推知,“定光佛”就是“然(燃)灯佛”(按理应该是一尊佛,但不一定只有一世,当前佛教日历另外有燃灯佛圣诞,与定光佛圣诞不同,姑且存疑)。
据《增一阿含经》记载,过去久远劫时,有王名为地主,将其统领之阎浮里地半分予其臣善明统治,善明之第一夫人日月光生子之际,阎浮里内金光晃然,该子颜貌端正,具足三十二相,因而名为“灯光”。年二十九出家学道,即夜成佛。善明王与四十亿众往诣灯光如来,听其说法,如来又至地主王处为其说法。此处地主王乃释尊自身,灯光如来即善明之王子,出现于地主王治下,受其供养。《四分律》则以定光如来为胜怨王大臣提阎浮婆提之子,受胜怨王供养,其时有比丘名弥却,曾以花散如来之上,脱鹿皮衣掩泥泞路,并让定光如来踏过,定光如来遂为弥却记别,此处以弥却为释尊前身。至于定光如来出现之“时劫”数,《增一阿含经》《佛本行集经》等谓过去久远劫,《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等谓过去九十一劫。
定光如来在过去佛中声名最显著,因此很多经论以定光为中心,而说其前后诸佛之出现,比如:《无量寿经》谓过去久远劫,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众生,其后历经十劫,依次出现五十三佛,最后之世自在如来时有法藏比丘修因行而成道者即为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大悲经·殖善根品》谓定光如来以后,有莲华上佛乃至过去七佛等,有十四佛出世;《大阿弥陀经》记载定光之后有三十三佛,《平等觉经》记载有三十八佛。依《大唐西域记》记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有释尊供养燃灯佛而受记之遗迹,今印度山崎塔门刻画中,有定光如来化作大城之图像,与《四分律》所述相合。
定光古佛年轻时在衢县西乡青桐峰大拷山转轮禅庵出家成道。后来天宁禅寺为僧,传说喜食猪首,从不间断,因此人称猪头和尚,行为一如杭州灵隐寺济颠。
定光古佛年轻时在衢县西乡青桐峰大拷山转轮禅庵出家成道。后来天宁禅寺为僧,传说喜食猪首,从不间断,因此人称猪头和尚,行为一如杭州灵隐寺济颠。
主要事迹
定光佛,俗称“定光古佛”“定光大师”,在佛家经典中又称“锭光佛”“燃灯佛”“燃灯太子”,是闽台客家人的保护神。据南宋《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姓郑,名自严,生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闽国泉州同安县人。祖父仕于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11岁时出家,皈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在此盘桓五年后,告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五代中叶至北宋前期,足迹遍及闽、浙、赣、粤。定光佛信俗缘起于古佛来到岩前狮岩弘法。传说中他能降蛟伏虎,救民于水火。定光佛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为“定光佛转世”(意为释迦牟尼老师的转世)的高僧,是闽西客家人信俗的主要神祇。
定光古佛狮岩弘法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郑自严31岁,云游到武平岩前募化,看见岩前开基祖何大郎居住的南岩石洞,洞内鬼斧神工,四周山清水秀,可做道场。在郑自严的开导下,何大郎一家同意将已开创37年的家业,施舍给郑自严做道场。自此,郑自严在此设道场弘法传道达50多年之久,宋真宗时封为“均庆院”(现为文物保护单位)。景德初年(约1004年),郑自严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住持禅院,三年后成为“大师”,又返回南安岩。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赵遂良慕名请定光佛到汀州城,建寺庵于府后供其居住。
定光古佛几乎走遍闽西大地。连城冠豸山、清流灵台山、泰宁大金湖、上杭东安岩、永定金丰大山等地都留下了自严和尚的足迹。因此,在闽、粤、赣周边尤其武平县,流传着大量关于定光古佛乐施善事、造福民众的故事和传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除蛟伏虎,为民除害;二是疏通航道,寻找泉水;三是祈雨求阳,筑陂开圳;四是心系百姓,为民请命;五是慈悲为怀,惩戒权贵;六是神通三界,赐嗣送子。
据《临汀志》记载,他在世时,当地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异事迹:
除蛟伏虎。相传宋乾德二年,自严抵南安岩后,用偈语、金钟、铁链等制服湖中的蛟龙(现遗迹尚存)。又传他在狮岩设道场时,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
疏通航道。相传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扬佛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有槎桩,常害人船,师手抚之曰:‘去!去!莫为害。’当夕无雨,水暴涨,随流而逝。”
祈晴求雨。相传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遂良请定光古佛搭台祈晴,获应。不久,又发生旱灾,郡守胡咸秩遣使到武平南安岩请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刚进入汀州境内,大雨倾盆,是年喜获丰收。
寻找泉水。相传宋祥符四年(1011年),郡守赵遂良结庵州后,请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枯池,定光古佛“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为民请命。宋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布匹则由当地百姓代交,他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他讯问,他拒不回答,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并用彘血、蒜汁淋之,可是火燃尽了,衲帽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
另据《定光大师来岩事迹》碑载:宁化余某,求嗣立应。后夫妇抱子齐来叩谢,距岩二十里,子忽毙。余夫妇敬心不改,把子暂寄荒岭,仍亲到岩。致斋毕,乃归,视子坐食馒头,遂尽舍财产入寺。今其岭犹传“寄子”云。
有的地方甚至留下美妙的传说。如长汀某地筑陂引水,无奈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龙。一日,一老妇人给筑陂工人送饭,定光佛扮乞丐向老妇乞食。老妇面有难色,定光佛遂告退。老妇见其饥饿难耐,动恻隐之心,遂唤回定光佛,给其饭食。无奈定光佛食量偏大,尽食篮中饭食。妇人欲回家再取,定光佛却要其带路到筑陂现场。到达后,定光佛要老妇请筑陂工人停止施工,离开现场回避片刻,自己则脱下草鞋甩往龙口。顷刻间合龙成功,水陂横亘,溪流漫溢,引水灌田,经久不毁。该陂于是被称为“定光陂”。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初六在武平岩前南岩石洞圆寂后,仍屡显神通,护城佑民,吓退贼寇等。因“大师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后,当地百姓“收舍利遗骸塑为真相,崇奉为佛”,成为定光信仰文化的开始,庶民官吏,均顶礼膜拜。自严和尚圆寂后,其生前逝后的佛法神力和善行义举更是在闽西地区广泛流传。定光大师及其弟子们顺应客家人定信仰特征,将儒教、佛教、道教、巫术糅合在一起,并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调整补充,包融了其他各教系,和谐相处,形成了后来客家社会普遍且比较坚固的信仰——定光古佛信仰。
大宋王朝五次敕封
大师圆寂后,前后历经150多年,朝廷前后五次为其加封: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汀州知府许当给朝廷上表,宋神宗颁诏敕封号“定应”大师;崇宁三年(1104年),汀州知府陈粹上表,宋徽宗下旨加封“定光圆应”大师;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定光大师于江西虔化县塔上放五色毫光,惊破剧贼李敦仁,收复二县,江西转运司上奏,宋高宗乃赐“普通”二字,封为“定光圆应普通”大师;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又因驱盗寇、保居民的显灵事迹,福建转运司上奏,诏加师号“慈济”两字,封为“定光圆应普通慈济”大师;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朝廷下诏,赐定光大师曾居住的汀州衙后寺院寺额为“定光院”,把定光佛原有八字师号稍加改动,突出“通圣”两字,定名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并颁诏允许大师的真身塑像永留在州后庵的卧龙山下,永久祭祀。明清时期,定光佛信俗更趋兴盛,一直延续至当代,历史悠久,充满着乡村民间风俗色彩。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著有《石门文字禅》的作者惠洪,熙宁变法时在朝廷任审官西院主簿的沈辽,著名诗人黄庭坚,南宋监剑州、摄武平县事李纲,知府陈轩、刘焘,通判郭祥正,明崇祯巡道顾元镜,汀州知府唐世涵,知县梁应祯、孙章、成敦睦、陈廷对,清汀州知府王廷抡,知县黄恬、赵良生,教谕甘晋锡,翰林莫树椿,举人钟彤光、傅硕臣、杨登锡、方开之、丘逢甲等名人官宦,均有诗文纪念。现遗传史、志、古籍中赞颂(含定光大师圆寂地—狮岩洞)的诗、词、赋有39首,计1000余字,存挂在定光古佛寺庙的楹联71副,匾12块,阡文100首,《定光古佛救劫醒世经》一部,“祝文”二篇。
苏轼的《南安岩主定光大师真相赞》写道:“定光古佛,不显其光,古锥透穿,大千为囊。卧像出家,西峰参道,亦俗亦真,一体三宝。南安石窟,开甘露门,异类中住,无天中尊。彼逆我顺,彼顺我逆,过即追求,虚空乌集。驱使草木,教诲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无男得男,无女得女,法法如是,谁夺谁与?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释之,遂终白衣。寿帽素履,发鬓皤皤,寿八十二,与世同波。穷崖草木,枯腊风雨,七闽香火,家以为祖。萨埵御天,宋有万姓,乃锡象服,名曰定应。”列入《钦定四库全书》的惠洪之作《正月初六南安岩主生辰》写道:“生死纵然无背面,名字由汝舌头转,昔日曾死今应生,今日是生何不见,是俗何故无鬓发,是僧何不着伽梨。僧俗死生明不得,团乐一名匾如锥。”黄庭坚的《南安岩主自严禅师赞》写道:“石出山而润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今得云门拄杖,打破鬼窟灵床。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北宋宣和年间以监剑州、摄武平县事的李纲的《南安岩恭谒定光圆应禅师二首》写道:“白衣隐去碧岩空,塔庙岿然海峤东。分化何殊遽如许,赠诗多写以之中。青山绿水年年好,明月清风处处同。好住一方为庇荫,不须追逐泗滨翁。”“岭峤经行万屈盘,北归今始到南安。满山泉石有古意,口里松筠生昼寒。颇厌病身游梦境,欲将余日付岩端。定光古佛今犹在,请问此光何处观。”
古佛信仰广传台湾
明末清初,定光古佛信仰随着客家人移居而广传台湾,其中以台北县淡水镇的鄞山寺和彰化定光佛庙最为重要和闻名。从彰化定光佛庙的楹联,仍然能窥见该庙与汀州客家的渊源:
古迹溯鄞江,换骨脱身空色相,于圆光之外;
佛恩施台岛,灵签妙谛示吉凶,在前定之中。
在当时各籍民众竞争拓垦时代,定光佛庙给予远离家乡的客家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并且发挥团结同乡、照顾同乡的功能。在台湾的汀州府客家人在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与祖籍的联系从未中断。如,刘登的《重建三宝殿碑记》对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均庆寺重修的描述,即提及台湾信众的参与:“爰集同人,踊跃乐捐、外募十方,远及台湾,约共银一千有奇”。2002年1月,在南岩定光古佛寺——均庆寺旁开挖出一块石碑,石碑正面镌刻“募叩台湾乐助碑记”,左侧落款为“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岁次癸丑孟春月三房主持僧盛山、得济、远铎各捐金拾两往台释子宏滋得升吉旦立”,背面为“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重装佛菩萨碑”,石碑总计为960余名台湾信男善女为助建仙佛楼捐款银两,再次佐证了300多年前台湾与定光古佛的源缘。如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有数百座,信奉定光古佛的人口数在百万以上。
仅存记载
民间有关于他的神异事论的传说很多,例如他预知坊门街净发生大火灾,为救这条街的生命财产,他化成一个小和尚,一手托一盘子,一手拿一双筷子,以筷敲盘,口中唱着“筷筷盘”的歌,暗示这条街的人快快搬家,一连敲了三日,才被一秀才觉察其中必有奥妙,动员众人搬家。刚搬走后,果然熊熊大火从天宁寺方面直扑而来,不到一个时辰整条街就烧成一片废墟。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敲“筷筷盘”的小和尚原来就是天宁寺的猪头和尚。
2004年10月13日,当朝阳老城区改造工程进行到距南塔北侧50米处时,施工人员发现一处地宫式墓穴。省考古队得知信息后,立即赶赴朝阳,在墓穴中发掘出彩绘舍利石函琉璃瓶鎏金银棺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等稀世珍宝和《佛舍利铭记》一块。经过认真清理,又在墓穴中发现锭光佛舍利14粒。这是继1988年在北塔天宫发现释迦牟尼佛舍利以来,朝阳又一次出土佛舍利。
据记者当时的现场报道,此墓葬为砖石混砌的墓室结构,墓圹口距地表2.5米,圹口宽3.3米。外部以砖包砌,内部用规整的石板砌成盒状。石板厚8厘米,上部覆盖着14厘米厚的大青石板。墓内有一墓志和一个彩色石函。墓志上有“于大契丹国霸州居第东南,上兴塔庙下,置石宫,藏释迦佛舍利一尊、定光佛舍利一十八粒”等字样。
定光古佛化身
淡水鄞山寺中供奉泥塑的定光佛软身神像,神态安详庄严,栩栩如生。软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作出有关节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的。这尊神像据说是自福建武平县巖前祖师庙中迎回的,十分珍贵。
定光古佛的化身是唐末宋初的高僧,俗家姓郑,名自严。祖父仕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故为同安人。年十一出家,投汀州契缘法师席下,年十七游豫章,入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得道後在汀州地区传法。曾经为莲城诸地方除蛟患,在武平县南安巖隐居时,又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蛟湖恶蛟,乡民非常尊敬他,建庵供他居住。他在八十二岁时坐逝。多年以後,汀州城遭寇贼围攻,相传他显灵退敌,使全城转危为安。朝廷于是颁赐匾额,将他住过的庵寺命名为「定光院」,他也因而被尊为「定光佛」,与伏虎禅师并列为汀州二佛,成为闽西汀州的守护神之一。圆寂之后留肉身与后世。
定光古佛年轻时在衢县西乡青桐峰大拷山转轮禅庵出家成道。后来天宁禅寺为僧,传说喜食猪首,从不间断,因此人称猪头和尚,行为一如杭州灵隐寺济颠。
民间有关于他的神异事论的传说很多,例如他预知坊门街净发生大火灾,为救这条街的生命财产,他化成一个小和尚,一手托一盘子,一手拿一双筷子,以筷敲盘,口中唱着“筷筷盘”的歌,暗示这条街的人快快搬家,一连敲了三日,才被一秀才觉察其中必有奥妙,动员众人搬家。刚搬走后,果然熊熊大火从天宁寺方面直扑而来,不到一个时辰整条街就烧成一片废墟。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敲“筷筷盘”的小和尚原来就是天宁寺的猪头和尚。
又如在大旱年间官府设坛求雨,邀请他上台祈祷,果然降了雨。在大拷山时,除夕夜大雪封山,寺里断了火种,师傅命他去百旦坪取火种,来去有二十里,但顷刻间就有火种取回。这些特异事迹,虽未见正式史册记载,但祖辈代代相传其事,猪头和尚圆寂后,其肉身用漆布保存下来,在寺内筑起一座定光佛殿,供奉真身,殿门上有一横匾曰“金刚不坏身”。
在明正德明间遭遇火灾,殿堂都烧毁,但定光古佛真身却巍然独存,清咸丰年间肉身不知何故自焚,其舍利保存殿内,另塑一定光古佛像供人朝拜祈祷,直至天宁寺被占用随同其他佛像被毁,大拷山上还保留着定光佛像未遭破坏。其实当时因为政治因素历代祖师为了保护定光佛的肉身所烧的定光佛的塑像,定光佛圣像在燃烧中依然烧出无数舍利,也是让历代祖师更加坚信定光佛是古佛再世,所以小心的保护着定光佛的肉身。
经文革动乱年代,同慈贤三藏法师肉身一起被保护了下来,同时期六祖慧能大师肉身被佛源老和尚秘密保存,香港圣一法师到南华寺,按照佛源的指引偷偷地拍照,记住了埋藏的地点。六祖肉身在佛源老和尚平反之后在习仲勋以及赵朴初的帮助下重见天日。
定光古佛以及慈贤三藏法师肉身一直秘密供奉,后因中兴响堂山古道场,中国响堂山神都寺住持佛光禅师誓愿将两位祖师全身舍利供奉于响堂山神都寺以光复佛祖正法。
淡水鄞山寺中供奉泥塑的定光佛软身神像,神态安详庄严,栩栩如生。软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作出有关节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的。这尊神像据说是自福建武平县巖前祖师庙中迎回的,十分珍贵。
来源
定光古佛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普遍的,是说他原来是唐末宋初的高僧,俗家姓郑,名自贤。祖父仕唐,为四门斩斫使;父任同安令,故为同安人。年十一出家,投汀州契缘法师席下,年十七游豫章,入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得道後在汀州地区传法。曾经为莲城诸地方除蛟患,在武平县南安巖隐居时,又收服了山中的猛虎和蛟湖恶蛟,乡民非常尊敬他,建庵供他居住。
他在八十二岁时坐逝。多年以後,汀州城遭寇贼围攻,相传他显灵退敌,使全城转危为安。朝廷于是颁赐匾额,将他住过的庵寺命名为「定光院」,他也因而被尊为「定光佛」,与伏虎禅师并列为汀州二佛,成为闽西汀州的守护神之一。
分布地区
定光佛的信仰主要分布在闽西粤东北、赣南客家地区,其他地方也多见。明清时期,汀州移民渡海来台,定光佛之信仰也随之传来台湾。
淡水鄞山寺中供奉泥塑的定光佛软身神像,神态安详庄严,栩栩如生。软身神像的作法是以木料作出有关节的骨架,再敷上灰泥做成的。这尊神像据说是自福建武平县岩前祖师庙中迎回的,十分珍贵。定光古佛,五代时高僧,俗名郑自严,闽南泉州府同安人,十一岁时出家,十七岁得道,有许多神妙事迹,如以法术除蛟、伏虎等。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圆寂,享寿八十二。
宋朝,汀州多次遭到匪寇围攻,定光古佛屡屡显灵,帮助守城。西元1240年,朝廷赐庙名为“定光院”,最后并加封其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于是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
庙宇在台湾,主祀定光古佛的庙宇不多,最有名的两座分别是二级古迹台北县淡水镇鄞山寺,与三级古迹彰化县彰化市定光佛庙。
相关传说
定光古佛年轻时在衢县西乡青桐峰大拷山转轮禅庵出家成道。后来天宁禅寺为僧,传说喜食猪首,从不间断,因此人称猪头和尚,行为一如杭州灵隐寺济颠。民间有关于他的神异事论的传说很多,例如他预知坊门街净发生大火灾,为救这条街的生命财产,他化成一个小和尚,一手托一盘子,一手拿一双筷子,以筷敲盘,口中唱着“筷筷盘”的歌,暗示这条街的人快快搬家,一连敲了三日,才被一秀才觉察其中必有奥妙,动员众人搬家。刚搬走后,果然熊熊大火从天宁寺方面直扑而来,不到一个时辰整条街就烧成一片废墟。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敲“筷筷盘”的小和尚原来就是天宁寺的猪头和尚。又如在大旱年间官府设坛求雨,邀请他上台祈祷,果然降了雨。在大拷山时,除夕夜大雪封山,寺里断了火种,师傅命他去百旦坪取火种,来去有二十里,但顷刻间就有火种取回。这些特异事迹,虽未见正式史册记载,但祖辈代代相传其事,猪头和尚圆寂后,其肉身用漆布保存下来,在寺内筑起一座定光佛殿,供奉真身,殿门上有一横匾曰“金刚不坏身”。在明正德明间遭遇火灾,殿堂都烧毁,但定光古佛真身去巍然独存,清咸丰年间肉身不知何故自焚,其舍利保存殿内,另塑一定光古佛像供人朝拜祈祷,直至天宁寺被占用随同其他佛像被毁,大拷山上还保留着定光佛像未遭破坏。宋代名宦衢州赵抃清献公有《光孝禅院真身定光如来赞》(见赵献公文集,当时天宁寺称为光孝禅院),今录其辞如下: 散圣初来似狂徒,盘餐一日一 首,逆行坐脱世始知,古佛定光化稀有,教言能伏灾风火,大士同慈喧众口,为霖救旱享克诚,响应未尝渝所守,衢州人知恩恩报恩,广殿深堂宜不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04:29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