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
台湾文化中以闽南人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台湾少数民族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据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
台湾文化中以闽南人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台湾少数民族所代表的南岛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台湾日据时期长达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纪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王船祭、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过年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
台湾少数民族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如布农人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人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人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人的飞鱼祭;排湾人的五年祭;鲁凯人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人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人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中华文化及南岛文化影响之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据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
此外还有从东南亚来的劳工,外籍配偶带来的饮食和习俗。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新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闽南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
台湾意象
中国台湾地区台湾行政部门“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台湾少数民族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台湾之光
2000年代以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的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岛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语言文字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标准汉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台湾少数民族语,由于中国台湾地区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占据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人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
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人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
文艺
艺术
戒严时期,台当局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本土化去中国化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文学
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与音乐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台当局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中国传统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玲等知名闽南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份子一时引起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更为多元活泼,成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与台湾少数民族歌手亦时有推广之作。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除了台湾本土歌手,港澳、星、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一些流行歌手,如亚洲天后张惠妹、香港歌神张学友、大陆天后王菲、星马天王天后孙燕姿梁静茹林俊杰、天王周杰伦、天后蔡依林、天团五月天S.H.E等代表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影响力。
娱乐
电影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中影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之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湾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台湾影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湾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台湾影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海角七号》为转折点,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
媒体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据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官方实施报禁,出版品与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台湾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中国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台当局宣导的工具。1969年,台湾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
1987年解除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台当局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台湾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族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
台湾现行学制为小学6年制、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一般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台湾行政机构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图书
信息
作 者:王柬,于丹,金开诚 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平装: 12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6326702, 7546326702
条形码: 9787546326702
尺寸: 22.2 x 14.8 x 0.8 cm
重量: 200 g
内容
《台湾文化》内容简介: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滨,面积约为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筚路蓝缕,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用血泪和汗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就让我们随着原住民和大陆移民耕耘的足迹,去追寻他们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去追寻他们令人心驰神往的民俗风情。
目录
台湾传统文化的特点
丰富多彩的台湾传统文化
弘扬台湾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5:17
目录
概述
文化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