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初设时,左、右各二员,天授年间,左、右各添设三员,共十员,神龙初年,改回。宋初沿置。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改名右正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置,掌规谏讽谕。明建文改官制,通政使寺及六科下皆置。明成祖即位后乃罢。
唐代进谏使命由
门下省和
中书省共担。门下省设给事中四名及辅员若干,并设
左谏议大夫四名,左散骑常侍四名。中书省则设
右谏议大夫四名,
右散骑常侍四名。唐代还创设了补阙和
拾遗两个官职,分置左右,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补阙和拾遗均为谏官,负责看管供其他谏官呈递
奏折所用的四只匣子。
两《
唐书》中只有一人
杨嗣复,以官位较高的右拾遗,出任
直史馆:“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写文。年二十,
进士及第。二十一,又登
博学宏词科,释褐
秘书省校书郎。进右拾遗,直史馆。”但此例仅此一见,恐怕属于特殊例子,非常例。
拾遗是个
清要官,地位远在县尉之上。一般以此官已可担任较高级的
史馆修撰,如
蒋系,“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傅师、
郑瀚、
陈夷行、李汉参撰《宪宗实录》”他最初以县尉任直史馆,后升右拾遗即改任史馆修撰。蒋系的父亲
蒋乂也以右拾遗任史馆修撰:“贞元九年,进右拾遗、史馆修撰。”至于“登朝官”,指那些需要参加朝会的高官和
监察御史等“常参管”。县尉不参朝会,属于“非登朝官”,因此县尉充任
史官,一般只能担当直史馆这个比较低层的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