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洛(1892年2月29日~1955年3月21日),别号涧东,福建浦城人,
化学家和学会工作活动家。毕生为发展中国的化学事业而献身。许多
学术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创办过多种科技刊物并担任主编。他对
中国度量衡制的统一做过早期工作,对普及科学知识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吴承洛(1892—1955)字涧东,1892年2月29日出生于
福建省浦城县洋
溪尾村。吴承洛少年受康梁变法影响,向往西学,立志革新。1910年赴上海南洋中学学习,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5年赴美国留学,先在里海大学工学院学习,以化学工程为主,
理论化学为辅,兼学机械工程和工业管理。1918年于里海大学毕业后,吴承洛又到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1920年他返回祖国,先在
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21年后任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化工系主任。同时在北京大学和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
1927年,吴承洛应
蔡元培之聘,任
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协助蔡元培训练了一批秘书干部,建立了新的公文程序,开创了新的民众教育制度。1928年,大学院撤消。他先后任实业部
度量衡局局长兼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和商标局局长等。
吴承洛任职中央工业试验所期间,
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与中共地下党员钟林,对烟幕、毒气等进行研究,并研制出防毒面具,为国防化学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为了保护南京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的一批精密仪器,
吴承洛让别人先走,自己等待仪器装箱西迁后,才乘火车辗转到长沙。
抗日战争期间,吴承洛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组织内地重要工厂迁川事宜,同时组织学术团体(如
中国化学会)举行年会,开展学术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承洛任
商标局局长,主持商标注册和发明
专利工作。这是当年吴承洛签发的商标证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承洛任
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
度量衡处处长和发明处处长,主持建立
度量衡制度、标准制度、发明专利制度和工业试验制度等,为建立和健全新中国的计量和专利等制度,做出了贡献。
1955年2月21日,吴承洛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
技术成就
行政工作学术化
吴承洛说:“行政工作需要学术化,所以我多年来就做了行政与学术联系的工作。”他在任
度量衡局局长时,深入研究度量衡及其历史,收集了各种度量衡器具,进行比较和分析。他主持制订了“一二三”市用制,即1
公升=1市升;1公斤=2
市斤;1公尺=3
市尺,在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中起了奠基作用,因而被誉为中国划一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的《
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和《
中国度量衡史》两本专著,是吴承洛多年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
吴承洛在主管中央工业试验所和度量衡局工作期间,曾创办了《工业中心》和《工业标准与度量衡》两本期刊,以研讨和交流工业标准化方案及其技术问题。他在这方面的论著很多,是中国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抗战期间,吴承洛在重庆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同时兼任
中国工程师学会总干事和总编辑。为了纪念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30周年,由吴承洛主编了《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这一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工程”,中编为“工业”(或事业),下编为“行政”,后来又加续编为“技术”。
“工程”部分,介绍了我国30年来各项工程在学术上的贡献,技术上的成就以及宝贵的经验。“工业’部分,介绍了30年来我国各项工业或事业在经营方面的实施、沿革及其发展状况。“行政”部分,介绍了我国30年来各项工程或事业在政府管理方面的沿革制度及行政组织等。“技术”部分,则介绍有关试验、检验、专利、训练等方面内容。全书共70篇、数百万言,充分体现了吴承洛主张行政工作学术化的思想。
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
茅以升,对吴承洛编纂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一书评价很高。他认为“该书记录和收集了我国工程界人士励志图强、精勤创业的翔实史料”,他曾讲“1941年,
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在贵阳开会。大会推请吴承洛先生负责主编《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巨册,凡数百万言。吴先生不仅任编纂之劳,并为筹集刊印费,招登广告,完成出版任务,极受工程界推崇。”
为中国化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吴承洛为发展我国的学术团体,做了许多工作。他说:“我的公余时间都花在学术团体工作上,没有时间顾及其它。”
吴承洛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参加了
中国科学社和
中国工程学会,29岁时就担任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他发起成立的学术团体,有
中华化学工业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度量衡学会、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和中国
制革工程学会等。他参加的学术团体有15个之多,其中与他关系最密切的首推中国化学会。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时,吴承洛是发起人中的积极活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第一任书记。当时,化学会既没有经费,又没有会所,更没有专职干部。学会的很多组织工作和事务工作,均由书记亲自筹办,有时全家都忙于义务工作。为了实现“联络国内外化学界同仁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展及应用”的建会宗旨,吴承洛多次在年会上作报告或发言,除总结会务工作外,还介绍进展情况,提出奋斗目标,以开阔会员思路,激发会员的工作热情。
1937年,
中国化学会决定在青岛召开第五届年会,但因“七七”事变爆发,使许多会员不能到会。吴承洛作为总干事,专门为年会写了详细的书面报告《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年会报告书》,报告中“文书整理”一节还列出了经他整理保存的中国化学会分类档案10大类共72种之多。
1940年元旦,吴承洛写了《大时代的中国化学会》新年献词,提出“平时要有战时的精神,战时要有平时的修养”。回顾了中国化学会在战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指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给处在艰苦抗战中的广大会员以很大的鼓舞。
1941年,吴承洛在第九届年会上做了《一百年来中国化学工业之发展》的讲演,总结了自1841年到1941年间,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号召会员埋头苦干20年,赶上化学工业发达的先进国家。
1942年,在第十届年会上,吴承洛做了《应用化学方法,造福国计民生》的开幕词。他说:“化学是重要的科学,我们负有使其在中国发展的责任;化学是重要的学术,我们负有使其应用于本国物产的义务;化学是重要的文化,我们负有使其为固有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他强调
中国化学会的目的是“求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
在中国化学会成立10周年的时候,吴承洛撰文,回顾了中国化学会的诞生和发展,总结了10年来各届年会的召开情况,颂扬了广大会员在抗战时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开展学术活动、撰写论文、切磋探索的精神,提出了今后要加强以工业为中心的化学事业,以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自30年代到40年代,吴承洛为中国化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为化学期刊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贡献
吴承洛除注重学术团体的年会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学会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他认为,“一个学术团体,精神与工作的表现,百分之九十要在刊物上努力”。
1934年,
中国化学会创办《化学》吴承洛亲自题写刊名。刊物设有“中国化学会会务”专栏,由他任该栏主编。1936年将此栏分出,扩大内容,专门出版了《化学通讯》,吴承洛是第一任主编。
吴承洛在《化学》和《化学通讯》上发表过许多重要文章,如《中国化学会成立缘起及一年来经过概要》、《中国化学会会务进展概况》、《中国化学会定期刊物之回顾与前瞻》和《致全体会员书》等。这些文章,较详细地记述了
中国化学会的发展情况和重大事件,为后人留下了有关中国化学会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94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10周年。理事会决定由《化学》出版纪念专刊,并推举吴承洛、
陈可忠、
曾昭抡、戴安邦、
高济宇为编辑,吴承洛任主编。在抗战期间,编辑出版这样的纪念专刊,困难重重。一方面,文献资料大量散失,通讯手段落后,联系困难;另一方面,印刷条件很差,尤其对排印化学名词和化学
结构式,更加困难。经过吴承洛等人数年的努力,这两本内容丰富的纪念刊,终于以《化学》第8卷全和第9卷全的形式,于1944年和1945年出版。吴承洛在选题、组稿、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撰写了“
发刊词”,还对中国近代化学的进展,中国之
烟火、造纸、工业原料、煤膏、化妆、染料、窑业等工业的进展,撰写了文章。这两本纪念刊较全面地综述了10年来,中国化学、化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就和进展,是研究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吴承洛认为,“刊物在化学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其影响化学家之思想行动,业已卓著成效”。因此,应重视刊物的出版和收藏。《中国化学会会志》早期印数较少,抗战中又散失很多,致使查找困难。1948年2月,吴承洛在
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开幕词中提出“要重印我们的《会志》,……《会志》是我们的生命线”。经过吴承洛的多方努力,《中国化学会会志》第1—10卷共3000多页的重印工作终于在建国初期完成,为我国化学界保存了一批完整的文献资料。
主持编审化学名词工作
早在20年代,吴承洛就对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进行过总结、评论,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1934年8月,
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吴承洛任会议主席。会议对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工程名词及化学术语等,进行了讨论,并做出决议,由吴承洛负责主持编审工作。1937年1月,
南京国民政府编译馆召开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会议,吴承洛出席了会议。会议审定了《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初稿,讨论决定了3000多个仪器名词,并对《
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修改和增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化学会成立了化学名词研究小组,吴承洛为召集人。1950年5月,
中国化学会在北京召开化学名词研究委员会会议,吴承洛任会议主席,他在会上报告了化学名词工作的缘起,介绍了化学名词的有关资料。
1950年7月,在中央文教委员会下设立了全国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组,吴承洛被聘为化学名词小组成员,他与
曾昭抡、
张江树、
张龙翔、
黄新民等人一起,对《
化学命名原则》进行了重新修订,改称《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于同年9月由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施行。
吴承洛主张在化学名词的审定和
统一过程中,吸收外国的东西,不能生吞活剥,应当结合我国
民族形式。他认为:“中国化学物质名词的正确发展道路,是以物质为对象,以外文名词为参考,遵循中国语言自己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厘定,并力求其大众化”。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学者
1932年,在困难中诞生的
中国化学会,一开始就重视国防化学的研究和宣传,建会初期就设有国防化学委员会,吴承洛任委员长,配合
抗日战争的需要,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1938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
武汉三镇沦陷,几乎所有的学术团体都停止了学术活动,唯有中国化学会经吴承洛的努力,在重庆召开了第六届年会。会议除宣读论文和交流学术思想外,还讨论了《关于声讨日本侵略者施放毒气的决议》,并致电国际反侵略总会,呼吁各国化学家共同声讨,体现了吴承洛和广大化学会会员的爱国热忱。
1949年,国民党政权面临全面崩溃,当时任
商标局局长的吴承洛,为了不使他主管的重要资料流失,他携带商标专利和重要图表6万余册前往香港。1950年初,吴承洛由香港带回北京,使全部资料得以保存无损。
吴承洛在香港时参加了
中国化学会香港分会的一些活动,得知香港分会受到英帝国政府的压迫,非常气愤。他回到北京参加12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年会时,在会上发言,揭露英国政府罪行,号召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会根据吴承洛演讲内容通过议案,致电香港分会,表示慰问和支持。他的讲话曾在上海《
文汇报》和香港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对滞留在香港的科技人才回国参加建设起了良好作用。
吴承洛的一生,是勤奋钻研科学的一生,是追求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的一生,是献身学术团体事业的一生。他以“人生工作无限,正如生命长存”自励自勉,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和学会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在主编数百万言的《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巨著时,即使对校对工作亦颇费心机,“必自行捧读一遍,周览一周,而尤恐有错误之处”,真可谓呕心沥血,极端负责。吴承洛家中放满各类书籍,经常看到他日夜不停的工作。1950年,他在一份《自传》中写道:“我的嗜好只有工作,我的生命就是我的意志,在任何社会环境中,我有我的坚毅不拔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工作。于学习中求进步,于工作中求进展。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立志为科学技术服务,立志为祖国、
为人民服务”。
出版图书
生平简历
1918年 美国里海大学工学院毕业。
1921—1927年 任
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主任兼北京大学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27—1928年 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
1930年 任实业部
度量衡局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
中国度量衡学会会长。
1932—1941年 任
中国化学会书记,总干事、会长。
1938年 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
1946—1948年 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1950年 任
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发明处处长,
重工业部化工局综合化工研究所工程师。
1951—1955年 任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和北京市科联常务委员等职。
1955年2月21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吴承洛.应用化学工业.北京:华北图书馆,1924.
2 吴承洛.
北京师范大学讲演实验设备.北京师范大学,1924.
3 吴承洛.化学工程.北京国立工业大学,1926.
4 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上下册).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8.
5 吴承洛.菲律宾工商考察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6 吴承洛.酿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7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957修订.
8 吴承洛.
化学实验室之应用.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3,1(2):115—136.
9 吴承洛.理科教育著作之介绍.科学,1924,9(6):686—703.
10 吴承洛.全国科学教育设备概况.科学,1925,9:950—977.
11 吴承洛.有机化学命名法评议.科学,1926,11:342—392,537—560,979—1070.
12 吴承洛.
无机化学命名法评议.科学,1927,12:1449—1478,1803-1824.
13 吴承洛.中国化学工业设计及原料问题.化学工业,1929,4(2):5—21.
14 吴承洛.研究
度量衡问题应取之途径.东方杂志,1935,32(3):67—71.
15 吴承洛.
中国化学会定期刊物之回顾与前瞻.化学通讯,1940,4(67):69.
16 吴承洛.一百年来中国化学工业之进展.化学通讯,1947,5(3):38—41.
17 吴承洛.应用化学方法,造福国计民生.化学通讯,1949,7(1):8—11.
18 吴承洛.从实验室中来到实验室中去.化学,1950,12(3):43—44.
19 吴承洛.化学名词工作第一步从学术中来到群众中去.化学,1951,13(1):20—21
20 吴承洛.化学名词的拉丁化问题.化学通讯,1952,15(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