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初兴,科技的发展却面临科技队伍的断层和人才匮乏的
瓶颈制约。振兴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
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竞赛介绍
1986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
力学与实践》编委会上,
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建议举办一次大学程度的力学竞赛,获得一致赞同。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郑哲敏院士听取了有关
工作汇报并安排《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筹办。组委会成立了两个命题小组,武际可教授任
理论力学、
流体力学课程组长,
徐秉业教授任
材料力学、
弹性力学课程组长,同时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征题,共获得58份回函,提供了140余道题。命题组精选整编了28道作为
初赛题,在《力学与实践》1988年第1期刊出,要求参赛者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寄回答案。组委会从62份答案中评选了31人进京
复赛(一人因故缺席)。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共17名。颁奖会由武际可教授主持,著名力学家
张涵信、
张维、
庄逢甘、郑哲敏、
王仁、
黄克智等院士及
高教社易钟煜副主编颁奖。本次竞赛还得到了有关高校、高教社和著名力学家
钱令希院士赞助。
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我国力学界的大师们参与这项赛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活跃了力学界学术气氛,对我国力学教学具有重要的
促进作用。“中国
青年报”于1988年10月13日报导了此次竞赛。
从1992年到2004年的第2至5届竞赛可以看作这项竞赛活动发展的第二阶段。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项竞赛从1996年第三届起改名为“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根据首届竞赛的反馈意见,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赛,竞赛内容精简为只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工科学生普遍学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平等竞争,采用了闭卷方式,在全国各考点同
一时间用统一试卷竞赛。这一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新疆,从
东北地区到
特别行政区香港,竞赛得到了全国高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烈响应。同学们珍视这个机会,将竞赛看作21世纪科技大战场角逐
预演的擂台,许多高校希望通过竞赛使教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将竞赛作为展示
教学水平与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窗口。
竞赛规模在第二阶段得到了阶跃式发展,第一届全国62 人、12单位参赛,第二届1389人报名参赛,第三届1711人报名参赛,第四届25个省市、81所高校、2752名学生报名参赛,第五届30个省(市)、自治区,164所高校7617人报名参赛,表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有广泛的
代表性,在高校有了重要的影响。在北京赛区历届竞赛中,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第一届郑哲敏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庄逢甘院士,第四届
白以龙院士,第五届
崔尔杰院士都带队看望参赛选手,给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
在新的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给教育注入了强大的
推动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
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
有机会参赛。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竞赛章程
一、宗旨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教育部委托主办的大学生
科技活动,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
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
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力学创新的后继人才。
二、组织
1. 本项竞赛受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
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力学学会和
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与一所高校协办,并委托《
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协办高校每届轮换。
2. 竞赛有关信息,包括竞赛报名通知、简章、获奖名单等在《力学与实践》杂志及
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
3. 竞赛设
领导小组与组织委员会,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
周培源基金会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的全盘安排和协调工作,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竞赛的动员、报名、竞赛监考与授奖工作。命题及评奖工作由上届团体冠军学校负责组织,命题学校不参加该届竞赛。命题小组成员不得参加任何与该届竞赛相关的辅导与答疑。
4. 竞赛的分领导小组与分组织委员会由协助承担竞赛活动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力学学会组织成立。
三、参赛对象与报名方式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竞赛当年12月底不满31周岁)的在校大学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
2. 由高等学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区或特区竞赛分组织委员会报名。具体报名事宜见当年通知。
四、竞赛与评奖
1. 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个人闭卷笔试方式,团体赛采用团队
课题研究方式。
3. 个人赛试卷由组委会按保密信函寄达各省(市)竞赛分组织委员会,由分组织委员会就近安排考场,全国同时进行考试,各分组织委员会聘请有经验的力学教师集中阅卷。
4. 各省(市)提交本赛区的优秀个人名单(前5%,至多50位)和优秀团队(至多5个)及其成员名单。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每个学校至多一队,每队由3人组成。不能单独组队的学校可以在本地区跨校组队一次。并将名单中所涉及的
参赛者试卷用
特快专递寄达组委会。组委会根据成绩选拔出20个团队参加决赛。
5. 由竞赛组织
委员会组织专家组进行最终评定,根据个人赛
成绩评定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优秀奖人数分别为赛区参加人数的5%,15%。
6. 团体赛集中于一地进行,团体赛方式由命题学校确定。根据团体赛成绩最终评出团体竞赛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和三等奖6队。
7. 各省(市)可自行评出本赛区
优胜奖,可命名为“第*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省(市)、自治区名称)*等奖”。
8. 为了确保竞赛的
公正性,竞赛组织委员会将任命仲裁小组,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裁决。
五、颁奖
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将在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上给全国竞赛
优胜者授奖。
六、经费
参赛单位按有关规定向赛区组委会交纳竞赛报名费。
组委会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领导小组及组委会名单
竞赛领导小组 组长:胡海岩
副组长:刘人怀 杨亚政 朱克勤
组织委员会 负责人:高云峰 蒋持平
成员:黄克服 梅凤翔 汤亚南 王 琪 吴文龙 殷雅俊 朱本华
秘书长:刘俊丽
参赛办法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2011年为第八届。
参赛对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
港澳台地区年龄在30周岁(含)以下(竞赛当年12月底不满31周岁)的在校大学
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
报名方式:
由高等学校(研究所)直接向所在省、市、自治区或特区竞赛分组织委员会报名。具体报名事宜见当年通知。
考试范围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参考)
理论力学
一、基本部分
(1) 掌握力、力矩和
力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
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2) 掌握力偶、
力偶矩和
力偶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偶矩及其投影。
(3)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
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掌握
汇交力系、
平行力系与一般
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掌握重心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
(4) 掌握约束的概念及各种常见理想
约束力的性质。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
刚体系受力图。
(5) 掌握各种力系的
平衡条件和
平衡方程。能熟练地求解单个刚体和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6) 掌握
滑动摩擦力和
摩擦角的概念。会求解考虑
滑动摩擦时单个刚体和简单平面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1) 掌握描述点运动的
矢量法、
直角坐标法和自然
坐标法,会求点的
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点的速度和
加速度。
(2) 掌握
刚体平移和
定轴转动的概念及其运动特征、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
表示法。能熟练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
角速度、
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掌握
点的复合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并能应用点的
速度合成定理和
加速度合成定理。
(4) 掌握
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掌握
平面运动刚体
速度瞬心的概念。能熟练求解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1) 掌握建立质点的运动
微分方程的方法。了解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
(2) 掌握刚体
转动惯量的计算。了解刚体
惯性积和
惯性主轴的概念。
(3) 能熟练计算质点系与刚体的动量、
动量矩和动能;并能熟练计算力的冲量(矩),力的功和势能。
(4) 掌握
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
动量定理、
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和
质心的
动量矩定理、
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并会综合应用。
(5) 掌握建立
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的方法。了解其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
(6) 掌握
达朗贝尔惯性力的概念,掌握平面运动刚体达朗贝尔惯性力系的简化。掌握质点系
达朗贝尔原理(
动静法) ,并会综合应用。了解定轴转动刚体
静平衡与
动平衡的概念。
二、专题部分
掌握虚位移、
虚功的概念;掌握质点系的自由度、
广义坐标的概念;会应用质点系虚位移原理。
(1) 掌握碰撞问题的特征及其简化条件。掌握恢复因数概念
(2) 会求解两物体
对心碰撞以及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碰撞问题。
材料力学
一、基础部分
材料力学的任务、同相关学科的关系,
变形固体的
基本假设、
截面法和内力、应力、变形、应变。
轴力与
轴力图,直杆
横截面及斜截面的应力,
圣维南原理,
应力集中的概念。
剪切及挤压的概念和实用计算。
扭矩及
扭矩图,
切应力互等定理,剪切胡克定律,圆轴扭转的应力与变形,
扭转强度及
刚度条件。
平面弯曲的内力,
剪力、
弯矩方程,剪力、
弯矩图,利用微分关系
画梁的剪力、弯矩图。
挠曲轴及其近似微分方程,
积分法求梁的位移,梁的
刚度校核,提高梁
弯曲刚度的措施。
强度理论的概念,
破坏形式的分析,四个经典强度理论。
压杆稳定的概念,
临界荷载的
欧拉公式,
临界应力,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疲劳破坏的概念,影响构件
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提高构件
疲劳强度的措施。
拉伸与压缩实验,弹性模量或泊松比的测定,弯曲正应力测定。
二、专题部分
材料力学若干专题实验。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
参赛剪影
力学大会颁奖仪式
第七届大学生力学竞赛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