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复(1900年4月24日—1943年2月21日),字旭人,乳名红仔,江西省
临川县(今临川区)湖南沙湖周家村人,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国民政府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立志报国
1900年4月24日,周复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今临川区)湖南沙湖周家村。父亲周石麟,种田为生,为人忠厚。母亲邓氏,勤劳贤惠,生6男1女,因家贫,5个儿女相继夭折,只剩下周复及小弟。他从小酷爱读书,能够背诵
四书五经,颇受尊长和
私塾先生的赞许。8岁时,父亲病故。12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到义丰粮行当
学徒,他仍然坚持自学,并托人到县城的图书馆借书阅读。15岁的时候,正式入行当
帮伙,并往返于临川与上海之间。在此期间,他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并对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对外政治上的弱势十分不满,于是萌发了武力救国的想法。
投身军旅
1924年冬,南下广州投考
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学期间参加了
第二次东征。
1926年1月,学成毕业,他因积极参加
孙文主义学会的学生活动,被留校任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三民周报》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
1929年,调任军校政治部秘书。
1931年,参与创办东亚新闻社,兼任科长。当选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常务检查委员。旋奉派留学日本,在
明治大学攻读
法学。
1932年,发生
一·二八事变,罢读回国。3月,周复等人受到
蒋介石召见,在其官邸集会10余次,同月在南京成立“三民主义力行社”(即
中华民族复兴社,又称“
蓝衣社”的核心组织)总部,蒋介石亲任社长,周复任检查会常务检查,成为蒋介石亲信之一。
敌后抗战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御侮行列,任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转战于
中原一带。
1939年初,
鲁苏战区成立,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爱国将领
于学忠任总司令,周复任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兼战区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书记长等职。从1939年到1943年,他协助于学忠指挥部队在鲁苏战区坚持了4年的抗日
游击战争。他自兼社长创办了鲁苏战区《阵中日报》,修筑“中山堂”并同于学忠每周在此作精神讲话,组织官兵收听抗战广播,组织演出抗战戏剧,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通过这些来对身处敌后的官兵进行爱国教育,号召抗日救亡,鼓舞战区士气。
1941年11月,
日军华北方面军纠集10万余人,由
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
土桥一次中将统一指挥,分3路对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再次大举进攻,企图消灭鲁苏战区部队和这一地区的
八路军。当时,日军包围区内,鲁苏战区司令部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有2个师,不过2万余人。坚持战斗10余天后,司令部转移到莒县、日照山区。
1942年8月,日军于夜间秘密出动,突然包围莒县东15公里坪头的鲁苏战区司令部。总司令于学忠闻讯后,即和周复一起率部抢在日军包围前突击脱险。20日,日军又将战区主力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第一一三师防区唐王山、擂鼓山一带包围。激战两昼夜,鲁东战区部队歼敌200余人,突出重围。周复再次化险为夷,率政治部迁至安丘西南乡董家宅村有子山。
壮烈殉国
1943年1月18日,鲁苏战区新编第四师师长
吴化文率全师及保安第一师叛国投敌。鲁苏战区兵力骤减,战局日趋严峻。2月17日,日军驻青岛、潍县、济南等地的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及独立混成第七旅团一部共2万多人在吴化文伪军配合下,开始对鲁苏战区胶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指挥部、第一一三师驻地安丘西南城顶山地区“扫荡”,企图寻歼鲁苏战区主力。
于学忠组织战区各部分头迎击,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非战斗人员则分头疏散。周复率政治部人员疏散到安丘西南书院山一带。20日午后,日军迫近书院山,周复率800余人于黄昏后向东突围。21日黎明时分,在安丘第六区同峰乡被日军包围。仓促间,周复率部抢占张家沟西南的城顶山,据险死守,奋力抗敌。日军不断增兵,将周复部层层包围。吴化文伪军熟悉地形,设下疑阵:在各山头燃起火堆,虚悬旗帜,故作疑兵;在山沟要道,则布置多层兵力,伺机伏击。驻守城顶山上的第一一三师第六七八团在坚守一段时间后,与日军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杀声震天。第二天,第六七八团寡不敌众,伤亡过半。周复以粮弹不继,不可死守,下令集中火力突围,并亲率敢死队员数十人冲杀于第一线,至城顶山东北岗半山腰张家沟村时,胸部不幸中弹。他强忍剧痛,继续指挥突围,直至牺牲。弹雨枪林之下,战士们将周复遗体抢回,战后安葬于附近的绪泉村。
夫人坚毅
周复牺牲后,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军长周毓英用密码致电
张治中,报告周复殉国消息。
国民政府于第一时间特派国民党政治部部附潘将军前往四川江津,向周夫人陈景贤女士面报讯息,并代表政府致以亲切之慰问。夫人骤闻噩耗,并未流下点滴眼泪,神情坚毅惨然,表示:“余极感震惊、难过,惟以旭人为国家捐躯为荣、为傲,感谢政府之关怀。”潘将军聆言,一再起立,向夫人频行军礼致敬。
陈景贤与周复鹣鲽(jiān dié)情深,周复战死,不啻晴天霹雳,陈景贤闻讯后三昼三夜不食不眠。嗣后曾对儿女喟叹:“所沉思者三:追思与尔等先严之情缘、今后将独挑七子女之抚育重担、承续先严未竟之志。”
周复殉国后,国民政府基于战时军事防务免遭敌寇所乘,并未及时发布消息。其时闻讯之各方同僚、亲朋或驰电吊唁或亲临慰问。时任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六组少将组长
唐纵(去台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去江津安慰陈景贤说:“旭人兄有可能被俘未死。”陈景贤正色道:“旭人乃国家高级将领,在抵御外侮战役中,攸关民族之尊严、气节,若被俘当为国家、个人之耻。余深信其必临难不苟,杀敌成仁!”唐纵闻言
赧颜,感佩而退。
不久,
蒋介石召见陈景贤,除深表歉意外,更询问她有何要求。陈景贤除请求尽快发布阵亡讯息外,更当面请缨,请求任命她为安丘县长,继承丈夫未竟之志,与敌后同胞共赴国难。据说,听完陈景贤的请求,蒋介石大为感叹,题写了“抚孤继志 佑启后人”八个字,婉言拒绝了陈景贤的请求。因为陈景贤陈述事项中无一语提及家庭私务,蒋介石特别嘱谓:“以后若遇困难,请径向
俞济时将军提出。”
追赠上将
1943年6月,周复殉国消息在重庆报纸上刊登以后,日军才知道在安丘城顶山上打死了中国军队一名高级将领。周复当初在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那时已有不少是日军高级军官。他们看到周复阵亡经过均敬佩异常。
10月5日,重庆各界在
抗建堂举行周复追悼大会,由张治中主持,
何应钦亲往祭奠,因蒋介石正忙于筹划
开罗会议,特派
商震代祭并题:死重泰山。陈景贤亲笔写了哭悼挽词,中有“但愿教众儿女,磨砺待复邦家仇”之句。10月15日,蒋介石发表“删电”,呈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周复,追赠陆军上将,准入
忠烈祠,称周复“出身军校,历任军事和党务工作,十余年来,忠勤不懈”;“就任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经渝青训时,以成仁自矢”;“其后,随军转战,备历艰险……往来敌后,如临坦途”;“敢犯人不敢犯之险,能处人不易处之境。”“敢犯人不敢犯之险”之语,并非仅指周复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更是出于对他直言敢谏、勇于任事之品质的肯定。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对周复将军有如下之记述:“……他是抗战以来阵亡的政工同志阶级最高、死事最烈的一位。从1939年就开始担任指挥山东敌后全部政工的艰巨任务,他虽然是战区政治部主任,却每一次战役都身临前线,出生入死,和艰苦的环境、顽强的敌人相搏斗。不幸在1943年2月21日于山东安丘县境被大队的敌寇包围,经过了一整天的苦斗,终于在白刃战里光荣牺牲……”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危急关头,国民政府发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救亡号召。陈景贤一人抚养子女七人,尽管生活艰辛,却毫不犹豫,将政府所发50200元抚恤金全部捐出,充作军费。
后世纪念
烈士流芳
1943年7月21日,
国民政府发布
褒扬令并获准入祀首都
忠烈祠。10月15日,追赠陆军上将。
1995年10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追认为
革命烈士,其遗骨也从绪泉迁至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园。
遗物捐赠
从1942年秋至1943年2月,周复共在安丘征战5个多月。笔者寻访多日,想找到周复的一件遗物。可惜周将军戎马倥偬,除了关于他的传说,笔者一无所获。惆怅烦恼之际,忽然查到2010年11月5日的《扬子晚报》,里面有一则新闻,说的是抗日名将周复的三儿子、77岁的周造时把父母的多件遗物捐赠给了
南京总统府(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遗物中最珍贵的是一张银质老照片,照片中男的手上拿着礼帽,女的穿着婚纱,两人脸上充满甜蜜笑意,身旁印有松竹梅。照片上方有一行字:周复陈景贤结婚丽影。下方则是: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制于南京。
这张特殊照片能够在总统府现身,还有一段曲折公案。台湾当局为纪念民国百年华诞,准备举办“民国百年摄影展”,周造时于2010年8月25日,给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将父母银质结婚丽影列入摄影展的意愿,可惜迟迟没得到回音。而南京总统府却去信表示欢迎。两相权衡,周造时前去南京,将银质照片和其他遗物捐献给了南京总统府。
家人团聚
1978年,陈景贤逝世,临终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台湾海峡。那时候两岸冰封,彼此没有往来,从这一遗嘱中人们或可体会到老人那份眷恋故土、渴盼祖国统一的深厚情怀。陈景贤虽留下遗嘱,但儿女极为不忍,几经协商,决定将先慈骨灰暂时供奉于台北市名寺华严莲舍,便于定省祭祀。
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氏老林夷为平地,有主的坟墓尚可另迁,周复的坟墓没人管。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两岸坚冰开始融化。中国大陆对国民党抗日将领的评价也日渐公正、理性。
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来大陆探亲,周复的儿女来到安丘县绪泉村,寻觅数日,只找到了一个碑角,还被砌在了墙上。幸亏找到了这块碑角,他们确信父亲的热血就洒在这片土地上。
1995年,
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周复为革命烈士,
民政部颁发了周复将军《
革命烈士证明书》,其遗骨也从绪泉迁至
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园。此后,儿子周造时、女儿周济时一年一度来安丘为父亲扫墓,他们亲身感受到安丘人民对抗日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对烈士后裔的热情,产生了把先慈遗骨也迁至安丘的想法。因为陈景贤一生与安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抗战中她几度请求前来安丘,与百姓同甘共苦。故虽有江西将军故里之周姓族长数度致书谓全村父老愿迎葬陈景贤女士之议,但儿女们几经权衡,认为陈景贤女士安息安丘更具意义。一则终能纾弭生前心愿;一则她与丈夫自1941年春一别六十载后,终能永相牵伴,不再分离。爰于2001年9月将陈景贤女士骨灰移葬于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园西侧不远处之青云仙庄,跟周复将军坟墓南北相望,近在咫尺。他们的儿子周安时、周造时去世后,也葬在青云仙庄,陪伴着父母,静静地躺在向阳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