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天子在宗庙祭祀后撤去祭品礼器的乐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此诗篇幅虽短,却既能完整体现贵族祭祀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且带有音声情韵之美。
作品原文
周颂⑴·雝
有来雝雝⑵,至止肃肃⑶。
相维辟公⑷,天子穆穆⑸。
於荐广牡⑹,相予肆祀⑺。
假哉皇考⑻!绥予孝子⑼。
宣哲维人⑽,文武维后⑾。
燕及皇天⑿,克昌厥后⒀。
绥我眉寿⒁,介以繁祉⒂,
既右烈考⒃,亦右文母⒄。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有:语助词。来:指前来祭祀的人。雝(yōng)雝:和谐貌。
⑶至止:到达。肃肃:严肃恭敬貌。
⑷相:助。这里指助祭的人。维:是。辟公:指诸侯。
⑸穆穆:容止端正肃穆貌。
⑹於(wū):赞叹声。荐:进献。广:大。牡:指大公牛等雄性牲口。
⑺相:助。予:周天子自称。肆祀:陈列祭品而祭祀。肆,陈列。
⑻假:大。皇考:对已死去父亲的美称。
⑼绥:安,用如使动。予孝子:主祭者自称。
⑽宣哲:明达聪智。人:臣。
⑾文武:能文能武,文武兼备。后:君主。
⑿燕:安。指周国治民安,上天无灾异降临。
⒀克:能。昌:兴盛。厥后:其后,指后代子孙。
⒁绥:安。一说同“赉(lài)”,赐予。眉寿:长寿。
⒂介:助,佑。繁祉(zhǐ):多福。
⒃右:通“侑”,劝酒食之意。一说即“佑”,指受到保佑。烈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烈,言其功。一说光明。
白话译文
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
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
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
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
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
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
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先祖的乐歌。《
毛诗序》说: “《雝》 ,禘大祖也。”大祖,有人说是后稷,有人说是文王,还有人说是帝喾。
刘向认为此诗作于
周武王时期。古代祭祀活动完毕,在撤去祭品时(古称“彻”),要演奏一段乐曲。
朱熹《
诗集传》谓“此武王祭文王之诗”,解此诗为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后撤祭时所唱的乐歌。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章。第一章叙参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态。“有来雝雝,至止肃肃”,是总叙参祭者到来时的景象。人们来在路上,都还神色和悦; 一到庙堂,全都肃然收容。一下显出了庙堂的庄严肃穆。后两句分写不同的参祭者: 助祭的是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诸侯公卿是怎样神情,诗中虽未描摹; 但连天子都也“穆穆”,满脸庄重之色,则“辟公”之无不肃静,也都可以相见了。这是一种静态的展示,整个庙堂似乎都沉入了无声的庄重之中。诗中连用三个叠词,描摹人们来到宗庙前后的不同神态,既渲染了庙堂的气氛,又显示了人们来此庄严场所所经历的情感升华,极富表现力。第二章便由静态、无声的景象再现,转入祭祀中的献祭和祝祷,人称也由第三者变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称。“於荐广牡”二句以咏叹的口吻,叙述献牲和陈馔,与上文庄严的气氛紧相呼应,进一步表现出参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对“皇考”(先王) 情不自禁的呼唤和祝祷,感情热烈而深长。从中简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语调的延长和颤动。第三章是对“皇考”功德的庄重颂赞,颂赞他英明睿智,文武双兼,德配皇天,泽被后世,能够使子孙兴旺发达。从咏诵的口气看,人称又变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词。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祷。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长寿,赐给他许多福祚。末二句说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亲文王,也连带敬祀自己的母亲太妣。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庙,往往附于先王庙一起受祭。所以,诗中也表达了对先妣的怀思和祝祷。
这首诗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气氛,叙写了祭祀的过程和祷词,还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这一形式。虽属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庙祭祀诗 (如《
周颂·清庙》《
周颂·有瞽》《
周颂·丝衣》等) ,虽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颇为丰富,但都不及此诗所叙过程之完备。
一般说来,“颂”诗在艺术表现上远较“风”诗逊色。它们节奏比较呆板,很少运用比兴,也不讲究韵调。但这首诗倒是颇有变化。它在结构上采用助祭者与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随着人称的变化,描述转为祝祷,祝祷变为颂赞,以此再现祭祀的过程,显得较为灵活。作为庙堂乐歌,当时想必还伴以舞蹈,这便带有了“歌舞剧”的特点。所以,读这首诗,恰似观赏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 耳边振响着那此起彼落的音声,眼前浮动着那徐纡翩跹的舞容,虽然未免庄重了些,却也不乏动人之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用韵。每章第一句与第三句用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用另一韵,前章偶句与次章奇句又蝉联一韵,错落回环,形成了极好的韵律。如第一章一、三句 “雝”“公”属东韵,二、四句 “肃”“穆”属幽韵; 第二章一、三句 “牡”“考”蝉联幽韵二、四句 “祀”“子”另押之韵,全都交错连环,十分严整,造成了一种宛转回环又起伏变换的旋律,使全诗带有音声情韵之美。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周颂·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 在《诗经》只收录了《周颂·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美文王之德,宣哲则尽人之道,文王则备君之德。故能安人以及于天,而克昌其后嗣也。苏氏曰:周人以讳事神,文王名昌,而此诗曰克昌厥后,何也?曰:周之所谓讳,不以其名号之故,而遂废其文也。讳其名而废其文者,周礼之未失也。”
清代
姚际恒《
诗经通论》:“此诗每句有韵,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 ‘有’(幽)韵,而二、四两章皆先 ‘有’ 韵,后 ‘纸’ (之)韵,前后相关,音调缠绵缭绕,尤为奇变。”
清代
方玉润《
诗经原始》: “此真所谓辘轳韵也。而用韵之奇,亦无过乎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