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拾义(1874-1939),男,名振之,三水人。“唐拾义药厂”创始人。
生平事件
唐拾义热心于医药事业和家乡
教育事业,并且作出一定的贡献,而尤以医药事业为最。唐拾义在广州和上海创办了两间药厂,名为“唐拾义药厂”。这是我国时间较早,规模较大成批生产西成药的药厂。该药厂创制了一种名药唐拾义发冷丸。(又名唐拾义疟疾丸),对治疗
疟疾卓有成效。因而当时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旧中国东南沿海疟疾流行,患者极众。“发冷丸”对解除
人民群众的疟疾病苦,康复身体起了极大作用。唐拾义药厂生产多种新药,如“拾义
疳积散”、“唐拾义
久咳丸”和“唐拾义止痛片等,这些药品当时也畅销全国。唐拾义药厂生产的药品由于药效好,销路广,盈利多,后来在天津、香港等地又创办新厂。
唐拾义又与陈少霞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支药物牙膏——“二友牙膏”,国畅销国内外。
唐拾义在家乡亲手创办一间维德学校.该校坐落保安乡白泥布村西头,与
秘鲁华侨泽波堂别墅紧邻,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学校教室、课桌、
教学仪器齐备。教师从广州等地聘请回来,学生每学期达五六百人之多,对本村及
唐姓的学童免收学费,对外来的学童也能视其困难情况减收学费,且可在校寄宿。维德学校是当时三水县师资、设备较齐全,规模较大的一间学校,唐拾义对家乡的
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唐拾义有数子,长子唐太平,留学法国,攻取
医学博士学位,曾在上海经营唐拾义药厂,次子唐欧洲是药学专家,又颇善经商其余各子如唐美洲、唐非洲、唐十洲亦学有所成。上述各子皆分居香港、
加拿大等地。
以药济世
唐拾义,原名振之,1874年7月出生于广东三水县白泥埠。清末民初,西医西药已随教会传入中国,唐拾义年轻时便在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12年,他在
下九路华林街自设医馆,善治咳喘,名渐传扬。医务之余在家自制久咳丸、
哮喘丸,为保密不宣药方,不雇帮工。
但是,唐拾义很重视宣传。除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外,又在包装
药名前加上“唐拾义”字样,出诊乘的
轿子布篷上也标着“唐拾义大医师”的大字。后来求医者众需药量增,须扩展诊所及制药工场,才迁址到下九路旺地,自任药厂经理,长子唐太平任副经理,挂上“唐拾义父子制药厂”大招牌,且雇用职工。
为进一步扩大经营,唐拾义于1919年在上海投诊所。人地生疏,怎样才能在沪“扬名显药” ?他的招数是在报纸上刊一则《
启事》:“本医师于来沪后失一爱犬,寻获送还者重赏银洋100元。”唐拾义的名声价不胫而走,求医者也大增。1924年在爱多亚(今延安东)路设厂制药,规模比穗厂更大。销路大开后又在天津、汉口、香港设分厂,以上海为
总机构,广州的“增寿堂药房”为支机构。
革新设备是药厂发展制药业的关键,1931年唐拾义率先于沪、穗二厂采用机器制药。接着他研制新药“发冷丸”、“疳积散”成功,包装除药名冠以“唐拾义”记号外,还有他本人椭圆形
半身像。为使一些主药原料(如
盐酸麻黄素)不用进口减少成本,他在
沪西设厂试验提炼出
麻黄素及
驱虫中药使君子的
有效成分,所以他的药品代替了价格昂贵、不便携带、无中文说明、广大农民难以接受的外来药,而畅销全国城乡并远销东南亚。
广告宣传是做生意的妙法,唐拾义是多渠道、精明且实际的。除上述外,他又标榜“亲自处方监制”、“货真价实”、“疗效显著”等;又从各地邮局征集到药店、药房、代销店的街道门牌、店号名称,寄去
宣传品;然后通过邮寄委托代售给予提成,所以唐氏厂联系上的药店数以万计,遍及城乡;又在各城镇的车站、码头竖立广告牌。许多城镇大乡墙头上粉刷上“唐拾义发冷丸”,惹人注目;还随时令季节赠送扇子、
日历、年画等;甚至于
药盒(筒)附有“验真券”,买者积存若干可换取赠品。
唐拾义以药既济世又发家,20世纪30年代成了百万富翁,在上海购置爱多亚路、
虞洽卿路西北角、广西路、
牛庄路的房地产多处;又买下北海路的吴富饭店,并在广州
投资大三元粤菜馆成为股东及董事。
“三水”药王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经营药酒生意的
冯了性,是
佛山家喻户晓的人物。事实上,在三水历史上也曾有过自己的一代“药王”——唐拾义。
唐拾义创办的“唐拾义药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药号之一。唐拾义药厂生产的药品,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重视宣传,精于营销之道。三水民间收藏家展示了一组“唐拾义药厂”
招贴,重现了三水“药王” 的风采。
创办药厂
三水的“冯了性”
唐拾义(1874-1939),名振之,三水人。青年时在广州
博济医院学西医。1912年在广州开设
医馆,挂牌专治
喘咳症。唐拾义在广州和上海创办了两间药厂,名为“唐拾义药厂”。这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且
成批生产西成药的药厂。
三水民间收藏家麦国培展示的招贴显示,唐拾义药厂主要生产一种名为“发冷
发热丸”的产品,而且还注明它的别名“著名疟疾丸”。
麦国培介绍说,与招贴内容对应,唐拾义药厂生产的产品以“二友牙膏”与“唐拾义发冷发热丸”两种药物最为著名。旧中国东南沿海
疟疾流行,患者极众。“唐拾义发冷发热丸”对治疗疟疾卓有成效,因而当时畅销全国各地及
东南亚。后来,唐拾义又与人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支
药物牙膏“二友牙膏”。
除此之外,唐拾义药厂还生产多种新药,如“拾义疳积散”、“唐拾义久咳丸”和“唐拾义
止痛片等,也畅销全国。
三水
本土文化学者
植伟森介绍说,开药厂致富后的唐拾义不忘乡梓,在家乡亲手创办一间维德学校,该校坐落于黄塘村。“在当时,名气不亚于冯了性,”植伟森说,唐拾义可以说是三水的“药王”。
善于经营
的商业奇才
资料显示,上世纪30年代后期,唐拾义已成为巨富,不仅致力于家乡的
公益事业,自己还在上海有多处房产,并投资广州大三元
粤菜馆。除了医术过人,产品“药到病除”,唐拾义药厂发展顺利,也与他高明的经营手段不无关系。
《
三水县志》记载,民国13年(1924年),唐拾义在上海开设药厂,获利颇丰,旋即又在天津、香港、汉口等地开设分厂,在广州开设“经销处”。民国20年(1931年),又率先在药厂内引入新式机器,建造新式厂房,产量激增。
其中,《三水县志》还特别记载,“药品疗效较好,加之宣传得法”,致长盛不衰。麦国培说,这些生动的招贴,就是唐拾义善于营销,重视宣传的
直观体现。
招贴上,除了打上大大的产品名字外,还印上了显眼的“唐拾义商标”的LOGO,红色字体写着“人人长服,可保合家安全”,上边则是西装革履的唐拾义肖像。其中,招贴还详细介绍了药品的功能、疗效,服食之法。麦国培说,这已经是非常完备的
医药广告,而且还起到了公共卫生宣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