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镇
广东、江西、湖北、河南的四个古镇的合称
中国四大古镇一般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这四个城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分别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具有鲜明的特色。
广东佛山镇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公元628年,古人在城内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地名为“佛山”。佛山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聚”“四大名镇”之一,粤菜、武术、陶瓷等传统文化声名远扬,向世人展示这座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明清时期的佛山手工业和商贸业最为繁荣,被称为“四大镇”之冠,清康熙至道光年间,佛山镇最为繁华,全镇有200多个手工行业,3000多种商品,是四大镇中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市镇。佛山是一个移民色彩浓郁的城市,从秦代开始,就不断有移民迁居岭南,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是移民数量最多的时期。明清两代,佛山石头霍韬家族、李待问家族、金鱼塘陈氏家族、顺德黄士俊家族这些显赫一时的家族均为移民,这些北方迁移南下的家族很多原来就从事冶铁、制陶等行业,自然就将这些手工艺带入佛山,这就形成了早期佛山制造业的基础。
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佛山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56项,行通济、扒龙舟等特色民俗活动源远流长。
武术之城。佛山是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获评为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发端均与佛山深有渊源,武术大师黄飞鸿梁赞叶问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美食之都。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获评“中国粤菜美食名城”。民间素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区大良街道别称)”之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顺德区“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南国陶都。佛山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制陶工艺有700多年历史。建于明代的南风古灶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活态陶瓷柴烧龙窑。
粤剧之乡。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南海区荣膺“中国曲艺之乡”称号。
龙狮龙舟名城。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也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顺德区是“全国龙舟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龙狮名镇”。
岭南成药之乡。佛山古方正药历史有400余年,产品种类齐全,涌现出“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吸引国药集团中药板块总部落户,打造中国中药百亿产业基地。
自古工商业繁荣。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佛山陶瓷、纺织、铸造、医药行业鼎盛,成为“广货”和“北货”的著名集散地,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
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个状元,佛山占5个,明清时期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南昌起义发起人之一谭平山、中国女权运动先驱之一何香凝、开创近代民族工业先河的实业家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各界名人。
湖北汉口镇
汉口,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武汉的商业中心,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地处长江西北、汉江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市存在,现与武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即汉口为商业中心、武昌为科教中心、汉阳为工业中心。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汉口向来以东方大埠而闻名于世,而清代又是最为显赫昭彰之时期。其时,汉口的地位,一度仅次于上海而居全国第二位。而作为汉口商业中心的硚口地区,其商贸行业活动频繁,日渐形成的商贸“八大行”,反映出当年汉正街商业的兴盛。所谓“八大行”,是指清代硚口市场的八大商贸行业,它在硚口商业乃至汉口商业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硚口商业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硚口“八大行”不同的时期包含不同的内容。至19世纪初,汉镇市区进一步扩大,商贸业始有“八大行”之说,即指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杂货、药材、纸张八大行。
汉口开埠,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市场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商业“八大行”也有所变更。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纸张等行业相应衰退,大宗交易转移到其他行业。于是,汉口商业的八大行变为:盐行、茶行、药材行、广福杂货行、油行、粮食行、棉花行、牛皮行。据《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在汉江码头装运的商品有18大类、230余个品种。如湖北省内的各色鲜鱼,湖南、鄂南的茶叶,汉江流域的棉花、布匹和四时鲜果,吴越的丝绸及海产品,山西、陕西的牛羊皮,安徽的茶、油和文房四宝,云南、贵州的木耳、生漆,四川的桐油、药材,江西、福建的瓷器、果品以及广东、广西的日用杂货等。“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异物,来自远方者,旁溢露积”,推动着武汉市场向纵深拓展。汉口的商品贸易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夹街,逐渐形成较大规模。而盐、茶、粮、油、药材、杂货、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则遍布汉口镇,继而远近驰名。
江西景德镇
江西的景德,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和本省 婺源县、德兴县,南连本省万年县弋阳县,西靠本省鄱阳县,北与东北同安徽省东至县祁门县毗连。著名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其间。 鄱阳湖、千岛湖互映左右。名山胜水,拥出瓷城。市区距海岸线302公里,距省会南昌249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524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浮梁县面积2867平方公里,乐平市面积1973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有人口134.34万,其中市区人口37.77万,浮梁县人口26.93万,乐平县人口69.64万。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春秋时,此地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山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时为楚所辖。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吴地东晋起开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设县,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更名为新昌县,县治设于距镇10公里的旧城,镇为县辖,因镇在县南(一说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镇,亦名陶阳镇。唐天宝元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镇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于是昌南之名淹没,景德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景德镇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宣告解放,千年古镇获得新生。当年5月5日,设立景德镇市,先后为浮梁专区上饶地区所辖。1953年6月15日,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1960年9月30日,原浮梁县建制撤消,其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1983年l0月,又将原上饶地区所辖的乐平县和波阳县所辖的 鲇山乡、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管辖。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甲类开放地区。1988年11月2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浮梁县建置,同时撤消 蛟潭区、鹅湖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浮梁县,县隶属景德镇市。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成就“千年瓷都”景德镇。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窑天下闻名。青白瓷更是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清乾隆之后,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呈萎缩状态。鸦片战争之后,景瓷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寿终正寝。
河南朱仙镇
河南的朱仙镇,朱仙镇在春秋时为启封城西北附近的居民点。五代时期,由于开挖蔡河与汴河相通,该居民点逐渐成为汴梁附近的重要集镇。唐宋以来,朱仙镇一直是华北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开封的南大门,并因西蔡河的开凿而迎来了自己第一次的繁荣。贾鲁河通航后,大概自17世纪至19世纪,朱仙镇进入兴盛时期。朱仙镇由于地处贾鲁河航运终点、华中及豫南至开封的陆路要冲而兴盛,明嘉靖后,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清康熙时盛极,江淮之吴粳、楚稻、丝、茶、糖、纸、杂货,由此北运;西北之山货物产由此南输,南船北马皆分途于此,成为华北最大的水、陆交通联运码头。鼎盛时期,朱仙镇区域范围东连宋寨、西接豆腐店、北起小店王、南至腰铺村,面积约50平方华里。镇中心部分有寨墙环护,纵横各3华里,周围10华里,面积9平方华里。
然而,当历史进入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朱仙镇却开始趋于衰落。特别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朱仙镇内4/5的房屋已被拆去,大批古建筑惨遭破坏。1949年10月1日,随着新中国成立礼炮的响起,朱仙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镇积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集市贸易迅速发展。为了再现昔日的辉煌,1986年,朱仙镇将运粮河两岸辟为商业街。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历史文化名镇。2000年5月,该镇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试点镇”。特别是2003年以来,朱仙镇成功举办了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活动、首届朱仙镇岳王庙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精品展……这些活动的举办,使朱仙镇名扬国内外,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到了朱仙镇。为了尽快实现古镇的崛起,朱仙镇政府强力实施“旅游带动、多元化发展”战略,建成了朱仙镇商城、朱仙镇仿宋商业一条街,同时岳飞庙、关帝庙、清真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继对外开放,运河夕照,铁杆栖凤、陨石狮子等一批景观修葺一新,引得人们争相观赏。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22:54
目录
概述
广东佛山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