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中国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与
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
四女寺在历史上居水陆交通要冲,依仗京杭大运河码头和“
九州通衢”官道,四女寺的传说,除广泛流传于周边县区外,还沿大运河远扬千里之外。不仅如此,历代官吏、
文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游记、
诗词,对四女“和睦事亲”的传统美德大嘉赞誉,历经千百年流传不衰。
民间传说
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俞繁茂,结果四女同室事亲,朝夕焚修,日夜诵经,卷不释手,以祝父母长寿,遂修道成仙,举家超升。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于是世人遂改安乐镇为四
女树,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
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传说故事
汉朝景帝年间(前189年-前141年),今之
四女寺村古称安乐镇,镇上有一
傅姓夫妇,生了四个女儿,个个姿色超群,聪慧过人,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再加上
家道殷实,夫妻二人乐善好施,街坊邻居无不称道。
转眼间女儿相继成人,傅氏夫妇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想想日后无人继承家业,女儿嫁人后无人养老送终,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倍感凄凉。
大女儿年长几岁,体谅到了父母的苦衷,便和三个妹妹商量说:“父母年纪大了,咱没有幼弟长兄,以后姐妹四人各自嫁人,父母就无人照料。我有个
两全其美的主意,我留在家中侍奉父母终生,一来可以使父母安度晚年,二来你们出嫁后也就不用时刻挂心父母了。”三人一听,异口同声地反对:“都是一母所生,姐姐不嫁人,我们怎好撇下父母各寻安乐?愿和姐姐一道奉养双亲!”大姐看她们态度坚决就说:“既是这样,那就看天意吧。依我之见,咱姐妹四人各栽一棵槐树,槐枯者嫁,槐茂则留,不知你们
意下如何?”三人听了,齐声说好。
于是姐妹四人各自在大门口栽了一棵槐树,日夜留心,都祈盼自已留在家中。谁知数月后,四棵槐树全都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大姐不忍心贻误妹妹青春,便偷偷地用热水浇三人的槐树。不料这一举动,被时刻在意的三个妹发觉了,于是都暗暗地效仿大姐,用热水浇别人的槐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槐树不但没死,反而更加茁壮。
四姐妹疑心是天意昭示,越发坚定了留家侍亲的决心。
傅家丰衣足食,又有四个
如花似玉的女儿,自然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傅老夫人便向四个女儿转告各方求亲之意。四女矢志不嫁,并将所议之事及植槐经过告知父母。二老闻言大惊,极力劝阻。四女为表心意,便卸下女儿装束,换上男子衣冠,学着儒生的样子习学诗词书画。平日说话如同兄弟,谈诗论字又似朋友,绝口不提婚嫁之事。二老见状,又惊又喜,视女如子,不再劝婚。媒人见四女心坚如铁,也不再登门说亲。从此,四女专心侍奉父母,闲暇之时则博览诗书。
光阴如梭,四女二十年如一日奉亲至孝,傅氏夫妇虽年近古稀,仍目明耳聪,那四棵槐树也日见粗壮、
郁葱成荫。四女又在庭院里建一梵宫,朝夕焚香,日夜通经,祈祷双亲平安长寿。
一天,有一个相貌非凡的人来到安乐镇,远远望见四棵槐树亭亭如旗罗伞盖,便寻踪而至,在庄院前足凝视良久,口中言道:“草木属阴,鬼木为槐。观此槐之状,必有奇女居此。”于是整衣冠躬身而入。十日后,左邻右右舍忽然发现傅氏一家不知何时已经人去屋空。于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傅家积德行善感动神灵已修道成仙,也有人称他们超升了。此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为安乐镇平添了神秘色彩,过往行人客商争相目睹傅家遗迹。天久日长,竞使得安乐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富足一方。世人念及四女施恩故里,就把安乐镇改为四
女树。因后人建寺塑像,四槐又亭亭玉立,又改村名为
四女寺,并立碑铭记以赞。村名沿用至今。还有一种说法,在后面的人物与故事里还会讲到。,“四女镇”只有这一块碑,只有四女仙姑与傅公傅母这一种传说
“四女寺的传说”正源
《中国地名大辞典》的记载,所依据的就是上文所列清代黄静御的这篇文章。兹照录于后:
山东四女祠记 黄始【静御】
丙辰十月,出都门,畏陆行之劳悴也,舍而之舟。舟行六七日,将至黄河崖。过一村,风急不得行,遂泊舟。人曰:“此四女镇也。”初未详四女何以名。泊少间,风息。卧舟中,闷甚。起行崖岸间,一望荒沙,市人皆闭户,无憩立所。迄市尾一古祠,若无人焉者。入门, 冂如也。庭一碑,藤藓
网布。碑前古树,半无枝叶,秃而龙身。右转得一径,进则老屋三楹而已。中座像二,一老翁,
庞眉而古衣冠,一老媪,白发高髻,咸非近世饰。独两旁侍坐者四人,虽儒衣
儒冠,而修眉皓齿,皎若好女子。心颇疑之,无从询其说。乃扪藤剥藓,拭其文读之,盖明成化碑也。碑载汉景帝时,地有
傅姓长者,好善,年五十,无子,生四女,皆明慧知礼。寿日觞父,父曰:“吾五十无子,奚寿为?”四女
愀然曰:“父期于子者,为终养计也。儿即女,亦可代子职养父母,父母其勿忧。”明日,俱改男子装,四女共矢不嫁,以
侍其亲。时佛未入中国,唯读五经百家周秦以上书,博览奥义如大儒。间则行善事,德化洽于乡里。庭前古柏树,叶生龙爪,树身生鳞,金色灿然。乡里咸骇异,以为孝感所致。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天神鼓乐降
于庭,树化为龙,载
翁媪及女上升而去。里人感之,遂建为祠,今所树址,遗迹也。
呜呼!自汉景帝至今,不知千几百年,及遍考东国舆图纪载,都无所谓“四女祠”者,而孝感之报,徒得之于
荒烟蔓草中。乃知古人轶事,其湮没不传者概不乏云。
以上所录,是康熙年间成书的《虞初新志》所载。据这本书的主编人张潮“自叙”所署,为康熙癸亥,这一年,是康熙二十二年,亦即公元一六八三年。
田雯的出生年份是一六三五年,这本书成书、出版的时候,田雯是一位四十八岁的中年人了。
这篇文章传达出的信息是:
1、至少在明朝成化年间,
四女寺已经建祠、树碑、塑像祭奠四女仙姑与傅公傅母。而且成为一方名胜,影响了一方民俗。因为“立碑”是一桩牵动地方政要和闻人的盛事明典,如果不是在当地很有影响并
大得人心,就绝不会发生立碑问题!这比田雯的出生年月早出了近二百年!而这种风气始于何时?现有资料不能确定。应该说,从汉景帝以后到明成化年间的一千六百二十一年中渐次形成,四女祠的初创时间,可以是这其中的任何一年。
2、这个时候,“四女镇”只有这一块碑,只有四女仙姑与傅公傅母这一种传说!
其他说法
四女寺的传说还很多,例如乾隆下江南到此处将时光佛寺改名为佛光寺等传说,历史遗迹如: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娘娘庙、山西会馆都有详细的记载。
保护现状
2024年12月,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