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姓通常指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同时某些四种不同阶级,不同等次的
划分方法也成为“四姓”。如南北朝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又如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
婆罗门、
刹帝利、吠奢、
首陀罗)又称四种姓、四姓种或四品人。四姓全国人数4430人,北京人数10人,主要分布安徽、云南,起源不详。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
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
李善注);晋
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
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梁书·张绾传》:“绾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
甲姓’,
九卿若
方伯者为‘
乙姓’,散骑常侍、
太中大夫者为‘
丙姓’,
吏部正员郎为‘
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南朝陈徐陵 《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
永巷。”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四姓是指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
源于肆姓纪,出自远古部落氏族首领肆姓纪,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传说,
中华民族远祖的裔序为:(混沌)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伍龙纪→摄提纪→合熊纪→连遥纪→肆姓纪→
有巢氏→
燧人氏→虙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黄帝→
少昊→
颛顼→
高辛氏→唐
尧→虞
舜→夏
禹→
商汤→
姬周……
据史学家
应劭在《全后汉文》中引《
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肆臣。肆氏为肆臣之后,到汉朝时期还有
渔阳(今北京)太守肆敏,子孙因居之。其后有简文为四氏者。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卿,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
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负责军事的
上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宋湣公的戏弄和侮辱,忿而杀之,随后立公子子游为君。南宫长万的弑君举动不管事出何因,皆为大逆不道,因此其他诸公子借
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
宋桓公。这位宋桓公的宠妃甚多,生有七子:
子兹甫、子
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
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太子子兹甫继位,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君主
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四个儿子子四鱼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四氏、或鱼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四氏族人皆尊奉子四鱼为
得姓始祖。
源于
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自、独、膊四个氏族部落,其部族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后汉化分称ҁ氏、自氏、独氏、膊氏,并世代沿传至今。在古代,“𠒁”字就是“死”的
古体字,因此,𠒁氏就是
死氏。在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396)将都城由
平城(今山西
大同)迁往
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
中原之后,𠒁氏(死氏)与大多数鲜卑民族一样,皆融入汉族。
源于
蒙古族,出自蒙古
杜尔伯特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杜尔伯特氏,本称杜日伯德氏,
词干就是“杜日伯”,汉义“四”。据史籍《
蒙古秘史》的记载,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十二世祖乞颜·道布莫尔根的兄长乞颜·道蛙锁呼尔有四个儿子,被合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
相因且一直游牧于嫩江两岸,史称
杜尔伯特部。一直到清朝初期的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
满清政府正式统一中国后,在蒙古地域开始实行
盟旗制,即将整个漠南地区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并定名为
东四盟、西二盟,其东四盟之一定称为
哲里木盟,杜尔伯特部隶属之,后改制为
杜尔伯特旗。
蒙古杜尔伯特部族人,在明清时期即有取姓氏汉义为汉化姓氏者,称四氏,主要分布在今
黑龙江省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
自治旗一带,世代相传。
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
台湾省因“四”与“死”谐音,因此改称四方氏(与
合姓四方氏不同宗、不
同源),名列在第一千八百二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