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以“编练新军”中心的新政运动。四川方面总督岑春煊于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次年开始招收第一期学生。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分配到四川新军,渐渐成为川军中、上级军官。辛亥革命后,四川武备学堂出来的
尹昌衡、
胡景伊掌握了四川军政大权后,更进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备生,以至武备生几乎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同时,军中设有武备同学会以相联系。于是,在近代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支军阀派系——武备系形成了,前期首脑人物为
尹昌衡、周骏和
胡景伊,后期首脑人物为周道刚与刘存厚。
建立
1911年,四川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
保路运动”,在成都成立
保路同志会,推选
立宪派蒲殿俊、罗伦为正副会长,各县保路同志会亦先后成立,很快发展至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
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武昌起义后,
赵尔丰被迫退位,在成都成立了
蒲殿俊为
都督的
大汉四川军政府,在重庆建立起
张培爵任
都督的蜀军政府。
蒲殿俊的新政权极其软弱无能。12月8日,
蒲殿俊和
朱庆澜在东校场阅兵,突然军队哗变,蒲仓惶逃离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乱。这时,军政部长
尹昌衡急忙脱身出城,驰往凤凰山找到第六十三标
标统周骏和营长宋学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息混乱。平乱后,由军官和士绅共推
尹昌衡为
都督,罗伦为副都督,同时杀掉了
赵尔丰。
为了巩固新政权,
尹昌衡将军队扩编为三镇:即以原十七镇改为第一镇,宋学皋任统制;以同志军收编为第二镇,彭光烈任统制;以巡防军溃散部队收编为第三镇,孙兆鸾任统制;以援
川军为第四镇,
刘存厚为统制。
1912年大汉四川军政府与蜀军政府合并,以成都为政治中心,设四川军政府,
尹昌衡出任四川军政府
都督,
张培爵任副都督。四川军政府成立后,
尹昌衡即改编川军为五个师:第一师师长
周骏,第二师师长彭光烈,第三师师长孙兆鸾,第四师师长
刘存厚,第五师师长熊克武。
尹昌衡任胡景伊川军军团长统辖川军五个师。不久,重庆镇抚总长
夏之时辞职出国留学,
胡景伊兼任镇抚总长。除熊克武外,尹昌衡、
胡景伊与四个师长,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教官与毕业生或者关系密切的民军首领。这样,几乎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的武备系建立,当时为川军中的军阀派系。
衰落
1913年
袁世凯制造震惊国内的
宋教仁案,
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予以讨伐。此时,
尹昌衡已经加入了国民党,
袁世凯担心他也加入讨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党籍的
胡景伊,而
胡景伊也趁机投靠
袁世凯。1913年6月,
袁世凯正式任命胡景伊为四川
都督,解除了
尹昌衡的川督职务,任为
川边经略使。二次革命后,
尹昌衡遭到
袁世凯构陷下狱,直至1916年
袁世凯死后才出狱,一度追随
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后归隐成都,以著书自娱,不问军政。
胡景伊出任四川都督后,秉承
袁世凯的旨意,镇压四川的革命党人。首先,他企图编遣由国民党系组成的驻重庆的熊克武第五师。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西上讨胡。9月12日,重庆被占领,四川讨袁之役失败。
胡景伊投靠袁世凯,镇压了国民党人发动的重庆起义,本以为可以稳坐川督的宝座。此时,袁世凯准备
复辟帝制,考虑到滇、黔两省会反对,于是特派自己的亲信
陈宦于1915年3月以会办四川军务、四川
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镇。而
胡景伊则被调到北京,任参政院参政,授以将军府毅武将军,从此失势。1915年5月底,
陈宦率
伍祥祯、冯玉祥、李炳之三混成旅入川,控制了全部川军及全省政务。川军武备系由此受到严重威胁与打击。
1916年1月,蔡锷将军率领的护国军经贵州毕节入川,进军神速。
川军武备系首领
刘存厚在纳溪宣布加入护国军,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军。5月22日,
陈宦宣布四川独立,和
袁世凯断绝关系。陈后为
川军及四川人民所迫,无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护国战争结束,入川滇、
黔军占据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并且四川
督军罗佩金奉行“弱川”的政策,压制
川军。
川军将领深感祸将及己,第二师师长
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1917年4月18日,
刘存厚率部围攻驻
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4月24日,
罗佩金战败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罗佩金四川
督军职,由戴戡暂代。刘罗之战后,紧接着又爆发了
刘存厚与戴戡的刘戴之战,结果
黔军又被赶出成都遭歼灭,戴戡身亡。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刚为四川
督军。周道刚与
刘存厚为武备系后期首脑人物。经此,
川军武备系势力一度崛起。
周道刚出任四川
督军不久,云南
军阀唐继尧借护法之名发动了靖国战争,率滇黔联军进攻四川。1917年12月3日,周道刚与四川查办使
吴光新战败撤出重庆,周道刚率残部败走永川、资中,从此脱离军界。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
刘存厚为四川
督军,在成都令
川军第一、二、三师重新部署,推举熊克武为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国联军攻入成都,
刘存厚等部退往
陕南汉中地区。2月25日,
唐继尧自任熊克武为四川
督军兼
省长。3月,
孙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为四川
督军,
杨庶堪为四川
省长。
1918年 靖国之役后,武备系后期领军人物周道刚、
刘存厚相继被逐出四川,武备系日渐没落。
首脑
尹昌衡(1884—1953年)原名昌仪,学硕权,号太昭,彭县(今彭州市)人。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保送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回国,1910年返川,任四川
督练公所军事科长,后升任编译局总办,教练处会办,陆军小学堂总办。1911年11月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任军事部长。12月8日成都发生兵变,军政府
都督蒲殿俊、副都督
朱庆澜相继逃遁。成都城内一片混乱,
尹昌衡急率部队连夜入城,平定了叛乱。遂被成都军政各界会议推为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原川督
赵尔丰交出四川政权后,仍率部驻在成都并暗中进行复辟活动,威胁着四川军政府,12月22日凌晨,
尹昌衡指挥所部擒获赵尔丰,并在皇城内召开公审大会,将其斩首示众。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
都督府,
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领兵西征,3个月平定康藏叛乱,改任
川边经略使。后被
袁世凯骗至北京,以“亏空公款”罪,处以9年徒刑。1916年
袁世凯死后出狱,从此闲居。著有《止园文集》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澜,巴县人。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辛亥革命后投靠
袁世凯,1912年7月任护理四川都督,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他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5年4月为
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
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周道刚(1875—1953),字菶池,又名凤墀,双流人。少时求学省城书院及中西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派赴日本学习军事,入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回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周道刚任四川武备学堂监学兼军事教习。次年,武备学堂改为陆军小学堂,任监学、教习,继任总办,并任陆军65标标统。
宣统元年(1909年),代理陆军33混成协协统。因惩处士兵中同盟会会员的活动,引起士兵强烈不满。继而又秉承川督
赵尔巽旨意,将士兵中革命党人伍安全处死,遭到士兵反对,被撤职。民国4年(1915)初,
袁世凯派亲信
陈宦督川。年底护国之役。次年7月蔡锷任四川
督军,任命周为第1师师长。8月,蔡锷离职去日本治病,川省军政大权由滇军参谋长
罗佩金总揽。罗截留川款数百万,又占领成都兵工厂,引起
川军极度不满。6月3日,周道刚等邀集
川军师长聚会成都,推
刘存厚领衔,联名电北京政府,声讨罗氏。6月,北京派
王人文为查办使。王抵重庆,商得熊克武同意,任命周道刚为四川督军。周在重庆宣誓就职后,拉拢
川军,驱逐滇军,暗拒北军,导致北军、滇军、
黔军、川军(熊克武第5师)四面围攻。周弃城逃走,结束军阀生涯。 民国14年(1925)春,杨森在全川发动统一之战,周道刚在成都以绅耆之名通电全国,呼吁罢兵息战,恢复和平。7月,刘湘击败杨森,邀集各军首领齐集成都,举行善后会议。周道刚以
川军川西刘存厚,字积之。四川
简州(今简阳)人。清末举人。早年就读四川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军学校毕业。回国后,任南武备学堂堂长。参加光复云南。辛亥革命爆发后,任援川滇军总参谋,率两个团进驻叙府、
泸州和
自贡盐场。滇军回师,四
川军政府成立,所部改编为川军第四师,驻叙、泸一带。1912年后任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重庆
镇守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
军务院抚军。1917年后任四川
督军。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 主要教官与将领
顾藏。1903年任四川武备学堂总教习
杨芳毓,资阳县人。入四川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留为教官。
彭家珍,
金堂(现
青白江区城厢镇)人。早年四川武备学堂,1906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
彭家珍任东三省天津兵站副馆长,代理
标统之职。1912年
彭家珍携带炸弹刺杀良弼,壮烈牺牲。
周 骏(吉珊),成都人一说金堂人。1908年任四川武备学堂监督。1909年任新军第十七镇管带、
标统。1912年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师长。1913年任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兼重庆
镇守使。1916年任四川督理。
孙兆鸾。读布告时读“草菅人命”、“马革里尸”,向人祝寿云:“人面寿星”,人称“白字将军”。四川陆军第三镇镇将。第三师师长孙兆鸾。
彭光烈,双流东升乡人,同盟会员,川军将领。1904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任
四川陆军小学堂教官,加入同盟会。清廷组建新军,成都成立第十七镇,彭任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部队官、六十七标三营管带官,累升为十七镇五十八标
标统(团长)。1912年为川军第二师师长。1914年去北京,任将军府将军。1918年返川,后又到北京,任川军
刘存厚驻京代表。
陈德葵。四川武备学堂毕业。重庆将校学堂教育长。重庆将校学堂系刘伯承元帅就读的军校。
王陵基,字方舟,乐山人,1886年生。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四川陆军学堂副官、队官等。民国成立后,王陵基历任团长、师长、重庆卫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总指挥、四川保安司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