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史是
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
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叫国别体史书,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国语》。
《
国语》共二十一篇,即:
《周语》三篇、
《鲁语》二篇、
《齐语》一篇、
《晋语》九篇、《郑语》一篇、
《楚语》二篇、
《吴语》一篇、
《越语》二篇,共七万余字。它记载了八个国家的史事,时间上起
西周的周穆王,下迄
战国初期的
鲁悼公(约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共五百多年。过去人们认为,《
国语》的作者是
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左丘明,实际上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后人根据当时各国史官的记载整理加工而成的,它大概成书于
战国初期。
《
国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
记言为主,它往往通过一些人物的言论(如对话和辩论等)来反映历史事件。像
周厉王的暴虐无道和越王
勾践发愤雪耻、最后打败
吴国等史实,都是通过谈话方式表达出来的,说理充分,
人物性格也很鲜明。《
国语》和以
《春秋》为纲而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故后人将《国语》和《左传》看作姐妹篇,称
《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
国语》首创了国别史的体例,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是研究
春秋时期历史和上古史的重要书籍。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
《国策》、
《国事》、
《事语》、
《短长》、
《长书》、
《修书》等名称和本子,
西汉末
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
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
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
金正炜有《补释》,今人
缪文远有《
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
马王堆出土
西汉帛书,记述
战国时事,定名《战国
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
西周、秦国、齐国、
楚国、
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
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
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
绘声绘色,在在国
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志》是晋代
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
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
刘备为
《先主传》,记
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
二十四史,与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范晔、
司马彪)并称
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
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
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
江表》、《吴录》之类,或
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
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正史:以
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
经济、
军事、
文化、
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
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史记的《史记》、范晔的
《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
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比如《汉晋
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野史:有别于
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
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
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