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社科院国际法所,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事
国际法研究的科研机构。其前身是1959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1978年改建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2002年升格为独立建制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2009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历史沿革
195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成立。
1959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法学研究所设立了国际法组。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法学研究所改属之。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改建为国际法研究室。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升格为独立建制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
2009年,经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组织机构
国际公法研究室系国际法研究所内主要从事国际公法研究与教学的专业机构。2002年10月,随着国际法研究所的建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国际法研究室主要从事国际公法研究的人员组成。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所有研究人员均有在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进修或工作的经历。本研究室设有法学博士点1个(国际法学专业国际公法学方向),硕士点1个(国际法学专业国际公法学方向),并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接受国内外的访问学者。
研究室拥有精干的科研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在国际海洋法、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等领域中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本研究室与国内外国际法学界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学术联系。
国际私法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承担国际私法专业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专门机构,现有专职人员4名,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欧共体法、国际贸易法等。
国际私法研究室成员研究范围宽泛,科研能力较强,每个成员有自己专攻的专业方向,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专著主要包括:《冲突法及其价值导向》(
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沈涓);《
中国区际冲突法研究》(沈涓);《国际私法》(
林欣);《
国际私法理论诸问题研究》(林欣);《国际法中的刑事管辖权》(林欣);《国际刑法问题研究》(林欣);《
国际刑法新论》(林欣);《
欧共体反倾销法与中欧贸易》(
蒋小红);《美国外国人侵权请求法研究》(李庆明)。另有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共一百余篇,刊登于全国性重要法学期刊。这些成果有的已获得省部级奖,在国际法学界产生一定学术影响。
国际私法研究室以其较强的科研实力在国内法学界获得较高学术地位,
沈涓研究员多年从事国际私法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已得到国际私法学界较好评价,现为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林欣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私法和国际刑法研究,取得了有影响的学术成就;
蒋小红副研究员对欧共体反倾销法有深入研究,已成为这一领域为数不多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者之一;李庆明副研究员系统研习国际私法,有很大研究潜力,特别是在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方面有专门研究,已完成高质量的相关学术专著。
国际经济法研究室是国际法研究所从事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与教学的专业机构,现有专职人员8名。本研究室的研究重点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及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相关法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商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竞争法、海商法、国际环境法等。
近年来,本室研究人员已出版国际经济法学专著十余部,翻译国外学术著作多部,在《
法学研究》、《
环球法律评论》、《
清华法学》、《
法学杂志》等国内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Journal of World Trade》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本室研究人员相继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商务部重大课题、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国情调研课题、青年课题等数十项研究课题,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获得中央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本室与国内外国际经济法学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学术联系, 在国际贸易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金融法、竞争法、国际环境法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国际人权法研究室系国际法研究所专门从事国际人权法的研究与教学的专业机构。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所有研究人员均有在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学习、进修、工作或进行学术交流的经历。本研究室研究人员多数具有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资格,招收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国际刑法方向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国际公法国际人权法方向的硕士生,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本研究室是为了加强国际人权法的研究、突出国际法研究所的特色方向而设立。本研究室研究人员在国际人权法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本研究室及研究人员与国内外人权法学术机构及学者有着经常性的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社科院法学所、国际法所的研究生教育,肇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部时期。197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后,按照“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法学所相应设立了法学系,是年开始招收包括国际法学专业在内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又于1984年起招收法学博士研究生、1998年起招收外籍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港澳台研究生。作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法学系现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分别是: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诉讼法学、
民商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及
国际法学;有全部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以及传媒信息法学和
知识产权法学两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法学系于2004年起招收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科法硕”品牌已成为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亮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律硕士教学奖”和“优秀法律硕士教学管理奖”双项大奖,以及“全国诊所法律教育优秀教师”和“全国诊所法律教育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双项大奖,并连续3届在“全国法律硕士教育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法学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导师队伍,其中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3人、荣誉学部委员7人,研究员(教授)42人、副研究员(副教授)46人,另外还有30多名青年中级职称研究人员和40多名离退休专家从事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些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有些在著名的国际组织(如常设仲裁院、国际宪法学协会等)担任重要职务,有些在全国性学术团体(如
中国法学会、中国法理学研究会、
中国法律史学会、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等)担任会长、副会长,还有些担任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务院部委以及各省区市的专家咨询委员或顾问。
建系以来,师生员工辛勤耕耘,桃李满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有些毕业生担任了中央和国家机关重要领导职务,如罗锋、王景荣、
信春鹰等;有些成为著名学者,如
梁慧星、
李林、
陈甦、
杨一凡、陈云生、
孙宪忠、
刘作翔、
周汉华、
莫纪宏、
卓泽渊、
张新宝、
刘俊海、
朱慈蕴、
孙笑侠、
葛洪义、
陈端洪、
徐国栋、骆伟建等;还有些成为优秀法官、律师,如
高宗泽、
董开军、
柯良栋等。
历任系主任
芮沐教授、王叔文教授、
吴建璠教授、
韩延龙教授、夏勇教授、
王敏远教授,现任系主任李林教授。
国际法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该站于1992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是我国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第一批获准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10月,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法学所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受理博士后申请的专业包括: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行政法、传媒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国际人权法等。
流动站独立招收的博士后类型包括:国家资助博士后、留学博士后、项目博士后。其中,项目博士后是依托合作导师的研究课题招收和培养的博士后。
“法学博士后论坛”是为了充分展示我国法学博士后科研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搭建博士后之间以及博士后和导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而创设的,每两年举行一届,业已成为全国法学博士后学术交流的盛会和展现风采的舞台。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已经连续承办了五届论坛,为推动我国的法学博士后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余年间,国际法所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在国际法诸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底,已出版学术著作100余部、译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译文300多篇。国际法所承担了许多国家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题目,如“WTO解决争端机制研究”“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基于国际人权公约及WTO的视角”“《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批准问题与实施机制研究”等。此外,国际法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的立法、司法咨询的任务,就涉外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订,国际条约和协定的拟订与批准,重大国际政治外交事件的预案研究和对策性研究,重大国际经济案件的处理或咨询等问题向中央领导机关、有关政府部门以及有关决策机构报送立法建议、研究报告或
法律意见书约200多篇,受到重视和好评。国际法所与众多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先后派出访问学者和进修生150多人次,接待来访学者280多人次,主办或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60多次。国际法所许多学者在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担任法律顾问和兼职教授,为我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发行
《
国际法研究》(双月刊)是中国第一本国际法专业中文期刊。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创办的期刊,更是中国国际法学界共同的学术园地。办刊宗旨是,深入、准确地对国际法领域的法律制度和实践进行研究,反映国内外国际法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及重要成果,推动中国国际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并为国家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提供智力支持。
现任领导
所长
陈泽宪,男,福建古田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刑事法学重点学科负责人、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北京市法学会顾问,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2年7月毕业于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8月至1988年8月作为中美法律教育交流委员会(CLEEC)项目访问学者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研修;1994年至1997年应邀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修改小组成员参加刑法修订起草工作;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
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兼任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作为国家公派的富布赖特(Fulbright)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
耶鲁大学法学院从事学术研究。
党委书记
陈甦,1957年1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1年进入辽宁大学法律系学习,1985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进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8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资格,2001年担任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聘任为第六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法学组成员。在学术团体中担任的职务,如2001年被选为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009年被选为
中国法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社会兼职如担任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顾问,
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2005年12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兼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和国际法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