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经济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与经济(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y)是一个专业,该专业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学科背景,突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外经贸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进出口贸易与网络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介绍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y(Economics)
说白了,两个要求。第一,就是外语要求达到相当熟练口语的要求。第二,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知识要扎实。
就业方向
最好是大的国际贸易公司了,有实体的,有进出口权的,有报关报检资格,可以既接触外国客户又联系国内工厂。但要找到这样的工作可是有一定难度的。前提是英语要好,非常好。
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
其实找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定式,只是看个人的爱好兴趣了。
倘若口才好的话,也可以做营销啊,很锻炼人的。
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从中学到东西,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经历很重要,有用的是历练,没用的是磨练,无论什么都是锻炼。
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市场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才真正具有世界性,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国际贸易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不同的阶段里,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高通货膨胀率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
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
第二,科技的进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有效,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
第三,合成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第四,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量。
第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鼓励国内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要。
第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行工业化,大量进口资本货物,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国际贸易量
第七,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
然而,造成在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出现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趋势。
战后,制成品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机器设备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
(1)世界工业结构变化巨大,重工业不止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
(2)国际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机器设备专业化生产协作日益加强,使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和比重大大增加。
(3)国际贸易中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产品。
(4)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长。
战后在初级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燃料的重要性明显增长。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
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是石油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则明显上升。
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是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有:
(1)世界制成品贸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深加工、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贸易增长更快。
(2)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尖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3)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
作用
地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对外贸易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资本主义之所以必须国外市场,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
(1)资本主义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
(2)资本主义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
(3)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生产的倾向
作用: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纽带和手段。具体说,对外贸易的作用有:
(1)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2)调节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
(3)可以阻止利润率下降趋势
(4)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对外贸易生产以来,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2)“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3)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主要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二战后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战后的国际分工由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各国间的部门内部的分工。同时,促使一些高科技产品走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道路。
国际分工的深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
(1)国际分工的深化是战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快于世界生产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2)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使二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3)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4)国际分工的深化业制约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他主张分工,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人专门从事一种物品的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他认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国外生产的产品比国内生产的产品要便宜(生产成本绝对低),那么就应该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被称为地域分工论或绝对成本论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将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被视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补充或发展起来的。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要素禀赋论
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于
1933年创立的理论,也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赫—俄模式。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没有解释为什么两国之间的比较成本会发生差异。赫—俄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才能)。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把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都换算成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后二者不同。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价格的不同。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商品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往价格较高的国家就能带来利益,国际贸易因而得以发生。
两国价格为什么会发生差异呢?俄林认为,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第二,不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据此,一个国家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该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根据产品里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不同,产品可以范围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
按照赫——俄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验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到底是谁错了呢?看来两者都没有错。这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迷。为了揭开这一“谜底”,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谜”之所以产生,肯市由于美国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好,以及人们进取精神较强的结果。
人力技能理论。以劳动的异质性为前提,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而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则主要取决于熟练劳动、人力技能的禀赋状况。各国劳动熟练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工业品生产和满意上所处地位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决定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高低,而这又与熟练劳动投入两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动的熟练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缓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使熟练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上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理论认为熟练劳动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种资本,称之为人力资本。熟练劳动是对人才投资、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它和实物资本一样可以重复取得收益。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别愈大,发生贸易的机会就愈多,贸易量也就愈大。因此,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相交换,应该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实际并非如此,战后发达国家的出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国际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工业品贸易的形式进行的,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或家之间以工业品较好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不到1/5。对此禀赋理论无法加以解释。于是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图在理论上解释战后出现的这一新现象。
该理论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流向。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的作用。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但是什么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呢?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说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范围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用此理论结实为什么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了国际贸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对产品的生产也要经历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产品三个阶段。首先研制新产品的国家技术领先、收入水平高,开始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技术创新的差距是贸易发生的原因。
成熟阶段生产技术的传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量和销量急剧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许多国家都进行生产和出口产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这时,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差距成为贸易发生的原因。
标准产品阶段,产品已成为一般产品不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此时,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非技术劳动的工资差距成为发生贸易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术当作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同一产业部门的某一项产品同时发生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这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着重要的地位。理论的主要观点:
产品差别是形成国际贸易的基础
差别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型产品,另一类是水平型产品。
·差别产品贸易的规模和价格取决于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垂直型产品的需求变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产品的需求变化。决定供给的因素是厂商的规模经济垄断利润
同一产品的贸易是由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70年代出现的一种国际贸易新理论,它解释了同业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20:11
目录
概述
专业介绍
就业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