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垒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
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
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
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
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
布达拉宫”。
3、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
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4、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
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泸西城子历史文化名村,位于
泸西县城南部
永宁乡境内大永宁行政村。地处两州(
红河州、
文山州)三县(泸西县、
弥勒县、
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5公里,泸中(泸西县城至
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境内
立体气候明显、夏长
霜期短、风小日照长、年平均日照数达2176小时,作物
生长期为285天,属典型的
南亚热带气候,(
南盘江支流小江河上游)中大河自北向南贯穿村境中部。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
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
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
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城子村大多数的
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
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
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近现代中国
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当时张冲的家乡小布坎一带没有学校,父母将他送到城子村小学就读,住在同学陈学易家,度过了自己的启蒙时期,后张冲在离村二十余华里的熊山梁子上进行抗日斗争,带出了曾任省
民政厅副厅长的
张士明和第一任
宜良专区专员张永和,这三人合称“熊山三杰”,使城子村成为人杰地灵的
风水宝地。
在
民主革命时期,城子村是中共
泸西县地下党的核心堡垒、根据中心。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
陆良、
师宗、弥勒、路南、邱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5日,“边纵”解放了泸西县城,同时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在城子村诞生。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这里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
滇东,解放云南的滚滚洪流中。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
蜿蜒曲折,是为
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
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
站在村后山向下俯视,可见村前有
朝山、
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
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相完整。综上所述,城子村在遗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调查发现,城子村现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据记载: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凤山上建
土司府、江西街,已500余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接、扣毁于兵火。城子村现存历史最长的房屋为小龙树山顶的二十四家人。据现居的房内的一位老人说此房建于清雍正八年,已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
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院落无窗子,房屋
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扣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的发展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建筑样式也随着
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
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
耳房、一照壁,内院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
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顶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
建筑构件齐全、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如李将军第),但大多数民居在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后,在屋顶与外墙的建造上依旧保持传统
彝族土掌房的特征,成为汉彝建造技术完美结合的鲜明例子。
城子城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
建筑史的
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
活教材,堪称民居
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
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