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埃尔加
英国作曲家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出生于伍斯特郡英国作曲家。
人物生平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1885年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序曲《弗鲁瓦萨尔》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
直到埃尔加将近4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气。他为地方音乐节谱写音乐,并逐渐被人重视。1899年在他42岁的时候,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并在伦敦由德国指挥家Hans Richter指挥首演,获得成功。1900年他又创作了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根据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的诗词谱曲)。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英国音乐开始复兴的标志。1901年他创作了他的5首《威仪堂堂进行曲》的第一首(最后一首创作于1930年),好评如潮,英国国王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他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此后他又写了序曲《在伦敦城中》(1901)、清唱剧《基督使徒》(1903)和《王国》(1906)等一系列作品。1902年到1914年之间,他四次访问美国。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08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一年之内演出了一百场。1911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同年他获得功绩勋章,此后专注于大型器乐曲的创作。如《小提琴协奏曲》(1910)、交响练习曲《福斯塔夫》(1913)、《大提琴协奏曲》(1919)等。1912年他又搬到伦敦居住。1920年后,由于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创作。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1934年2月23日卒于伍斯特。
背景
1920至1940年现代主义雷厉风行,在史特拉汶斯基、巴托克、普罗高菲夫、米尧当道的这段时间,大多数音乐家都会鄙夷“艾尔加是伟大作曲家”这样的想法,认为他不过是个名过其实的乡巴佬,或许能哗众取宠于一时,只为了当时的英伦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国的重要作曲家。他是英王爱德华派的重要人物,生性陈腐,是英国保守反动势力的余党,简直就是英王爱德华俱乐部的绅士典范。人们据此推论:艾尔加必定是一个创作鄙俗和主战音乐的承命乐匠。
遭遇
艾尔加被打入冷宫达数十载的原因,并不只因为他与视浪漫主义如芒刺在背的新古典主义时代背道而驰,另外还应归因于英国当时以瑞夫.佛汉.威廉士为代表的民族乐风崛起,以及伊莉莎白乐派的卷土重来。当时世界乐坛吹起一阵民族热潮,匈牙利有巴托克,捷克有杨纳杰克,丹麦有尼尔森,芬兰有西贝流士,而美国也有艾伍士(尽管没人知道艾伍士的音乐)。这些国民乐派音乐家一跃而登上乐坛高位,把本国的民间乐风吹得震天嘎响。不过艾尔加却不愿凑热闹,他相信作曲家的要务是发明曲调,而非一味抄袭,或者把古代怪异的曲调炒热再用。
作品影响
嗣后,在1889年出现了《富罗沙尔序曲》,这阙艾尔加的首部重要作品展现的,是一位作曲家对后期浪漫乐派庞大的管弦乐响度的特殊感受与控御力。供合唱团与管弦乐团演出的《黑骑士》(1893)、《奥拉夫国王》(1896)、《加拉塔卡斯》(1898),吸引来更多人的兴趣。到了1900年,艾尔加就已经是英国享誉最隆的作曲家了,尤以1899年的《谜语变奏曲》发表之后为然。这是他以管弦乐为朋友所绘的肖像。艾尔加对外宣称,这首乐曲的主弦乐还有“一段听不见的旋律”重复遥相对应。尚未有人能够解释那段神秘且听不见的旋律,这真是《谜》中之谜。
个人作品
代表作品
著名的有: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基督天使》《王国》,音乐会序曲《安乐山》,音诗《法斯塔夫》,《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Salut d'Amour》(爱的赞礼),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威风凛凛进行曲》等。
音乐创作
埃尔加显然受过理查·施特劳斯的薰沐。他的某些旋律隐约带着施特劳斯固有的手法,大跳幅音程,曲势雄浑,并时有始料未及的转折发展。埃尔加的管弦乐法也受《英雄的生涯》作曲者之惠良多。不过施特劳斯谱写管弦乐的方法虽然效果凸显,但是往往只能仅以规模和音乐取胜,埃尔加却能营造出更澄澈的音响。
埃尔加继《谜语变奏曲》后,又推出许多人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即依据英国主教纽曼的剧词谱写的神剧《吉隆修士之梦》。《吉隆修士之梦》一剧确实有高贵优美的部份,不过亦不乏流于沈闷的宗教虔诚表现,因此它虽是埃尔加最具野心的作品,但却不如其崇拜者所言,是他最优异的作品。它在埃尔加作品中的地位,差可比拟为《生之弥撒》在大流士作品中的地位:野心虽大,成绩却不如预期。
《在伦敦城内的乐园》于1901年晤世。埃尔加从不趋附流俗,矫情伪装成国民乐派作曲家,但是在此剧中,一如后来1913年《法斯塔夫》,其中流贯著强烈民族精神。此曲所描绘出的升平和乐景象,也许不尽是伦敦城的写实,但确是除了英国子民外,再也没人能创作出如此的乐曲。他的四首《威风凛凛进行曲》也是如此;D大调的第一号进行曲对艾尔加的重要性,有若《悲伤圆舞曲》之于西贝流士,以及升C小调前奏曲之于拉赫玛尼诺夫。在世界各地爱乐人士眼中,埃尔加就是《威风凛凛》作者。过后不久,英王爱德华七世提议把曲调配上歌词,《希望与荣耀之国》于焉诞生。如果说埃尔加在此之前已经鼎鼎大名。
《威风凛凛》让埃尔加名利双收,但是就音乐发展而言,却是有害无利。这首进行曲让他蒙上吉卜林式的歌颂帝国强权主义色彩,以致有些人以为《威风凛凛》作者创作的音乐都不足以观。明眼的音乐家们也拒不接受它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一首气势雄浑的优秀进行曲。埃尔加有一连串优秀的作品--如供弦乐团演出的华丽序奏与快板(1905)、第一交响曲(1908)、小提琴协奏曲(1910)、第二交响曲(1910)、大提琴协奏曲(1919)。埃尔加另外也致力于一阙庞大的三部曲--《传道者》在1903年面世,《王国》在1906年完成,不过都未能挤进国际曲目。至于三部曲的第三部份却一直未能谋面。
埃尔加的两首交响曲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活力充沛,合于布拉姆斯传统,却又带著施特劳斯的风韵。两者皆为优美、扎实的佳作,虽然同是明显带有前人痕迹的作品,但却能与埃尔加个人典型风味和旋律共收烘托之效,而无窠臼之弊。这两首交响曲都有挽回时代狂澜、重获青睐的趋势,另外在潜意识中回应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协奏曲亦是如此。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恐怕非大提琴协奏曲莫属。这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个人风味浓郁,优雅旋律绕梁三日。其以抒情风味开端的旋律之美,在尤其喜爱长式乐句的埃尔加作品中亦属罕见。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足可与德弗札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列为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必传之作。
1919年以后,埃尔加的创作生涯嘎然而止。他在往后十五年间仍断断续续撰写了几件作品,不过为人演出的机会甚少。像罗西尼与西贝柳斯一样,埃尔加决定在创作生涯如日中天时见好就收,功既成,名已遂,不妨急流勇退。A小调钢琴五重奏(1918)及大提琴协奏曲(1919)算得上是他暮年最重要的两件作品。谛听挽歌似的大提琴协奏曲,不禁让人想到埃尔加--不论是否出于意识--正在做他一生最好的告别式,预备遁回隐蔽的自我世界,不再恋栈于红尘俗世。
1930年代人士不了解隐藏在埃尔加闪亮耀眼后期浪漫乐派乐风之后的,是其音乐特殊的风味。埃尔加与维多利亚前辈不同的是,他的每一个音符都饶富个人韵味。或许他的管弦乐曲以史特劳斯或华格纳为本,交响曲与协奏曲形式以布拉姆斯为榜样,不过他对旋律及形式处理的手法都有独到见解。埃尔加腕下弛张的旋律、空疏的间隔、华丽的流转跃动,以及流露的自信与坚毅,即可以表现出非不列颠莫属的感觉(这种感觉难以笔墨形容,不过确实存在著),也可以看出是那位作曲家所有,乐史上的其他作曲家莫能办到。光这一点,就足以让其乐曲地位居于技巧比他优秀艺匠或更先进的实验家之上。因为不具个人风格的音乐,不论技巧多么高超,都绝无生存的馀地。或许埃尔加音乐中爱德华时代与中产阶级味道太浓,或许宣扬不列颠的帝国主义(明指或暗示),也或许承袭著传统的窠臼(《吉隆修士之梦》当然亦在此列),但是它沛然充塞著活力与个性的事实却是无人能否认的。埃尔加能随著此时期的吉普林与其他人物再次为世人所瞩目,事出并非凑巧。
埃尔加音乐里特别属于爱德华时代的乐句语法,或可使演奏者为难。埃尔加所使用的成员众多庞大乐团也常使后世指挥家失去平衡,其音乐难免要显得俚俗。埃尔加本人深知这个问题,并表示极度关切。他曾对评论家恩尼斯.纽曼说,各种表情都已经被他写进乐曲里了,指挥家必须作的无非是遵照各种指示行事而已。他渴望的说:“只要人们肯依照总谱上明载的方法演奏,一切都可迎刃而解。”纽曼认为若不如此,爱德华时代的感伤主义就要趁虚而入,甚至凌驾在音乐之上,让埃尔加饱受旁人莫须有的责难。
音乐密码
1897年,英国作曲家爱德华·艾尔加(Edward Elgar)给挚友多拉小姐(Miss Dora Penny)留下了一封信。这封信上写着87个歪歪扭扭的符号,里面明显藏着艾尔加想对多拉小姐说的话。多拉本人一直没能读懂这封信。1937 年,多拉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将这份密码公之于众。这个密码直到现在仍未被破解。密码全文如下:
个人成就
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时也赞颂大英帝国。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他写了《加冕颂歌》(1902)。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第1首(1901),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片中不列颠皇室镜头的必不可少的配乐,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他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而言之,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后来由于他的浪漫主义与其时世界乐坛流行的现代主义及民族乐风不合,加上他著名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被讥为有歌颂强权之色彩,埃尔加声望陡降,不再被认为是世界级大师,直到去世30年后方开始恢复。他的头像取代迈克尔·法拉第成为新的20英镑头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8 13: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