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效应是指
资产收益率以
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
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
单利计息时的情况。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
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复利效应
例如,假设存款金额为1,
年利率为r,存款期数为N。在复利计息的条件下第N年底本利和(1+r)^N,而单利计息条件下第N年本利和为(1+r*N)。只要简单地用
二项式展开定理可知,(1+r)^N > (1+r*N),当N>=1时。
复利效应和计息的
频数有关。同样10%的
名义年利率,如果半年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5%)^2-1=10.25%;
按季计息,则等效年利率为(1+2.5%)^4-1 =10.38%;可见,随着计息频数的提高,等效年利率也将上升。其极限情况是连续计息,等效年利率为
lim(1+r / N) ^ N = e^r.
股市投资应用
一种投资观点认为股市投资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最大收益,而是稳健的长期收益。每年10%的
收益率如果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只需要7.3年就可以使资产翻倍。
价值和意义
1、完善
投资结构。让投资的资金做到短、中、长线投资相结合。降低整体
投资风险的同时追求
投资收益最大化 ,令整个
家庭资产稳健增值。
2、
以小博大,用小钱闲钱,建立家庭的战略财富储备。
能。但风险很大,且复利收益不稳定。比如日本,20余年的
证券市场几乎一直在下跌。再比如中国,过往十年的
上证指数不过3%的年复利回报。
能。但风险很大。比如只买一只股票或者只买一支基金,做长期的投资,大多数散户相当多的时候只能看运气了。投资单一品种无法对冲风险。
透过全球基金这个工具,做全球
分散投资,加上长线投资。过往历史的数据证明,这是稳定获取复利的最好方式.
复利效应案例
1、美国的
耶鲁大学,1979年的时候有一群同学在开同学会,他们毕业了25年。这一群
同学说学校很照顾我们,不如捐笔钱给学校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几十个学长也捐了钱,他们自己这个班的同学捐了7万5千
美金,比他们高一届的捐了30万美金,总共是375000美金。本来他们想这个钱直接捐给学校就算了,但后来有人说学校不会理财,不如我们来帮学校理财。于是他们就用这笔钱给学校理财,用25年的时间看这笔钱会变成多少钱。结果25年后,也就是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收到历史以来最大的一笔
捐款,总共1亿1千万美金。为什么会有这1亿1千万美金呢?
2、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
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
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
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
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3、美国
伊利诺斯州森林湖市100岁
老妪格蕾丝·格罗纳离开人世后,竟将700万美元的遗产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
森林湖学院。据格蕾丝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这名百岁老太的700万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来源于她在1935年购买的180美元美国
雅培公司的股票。
这个真实案例,是开始于1935年,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二次
世界大战、冷战、其他大大小小的
局部战争,还同样经历了全球大大小小的
金融危机、天灾人祸等,一路艰难走来,长线投资仍然达到16.3%的年化复利收益。
人类的经济纵然有波动,但始终是向上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会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或者是地区或者是具体
新兴产业的经济热点。
4、
2005年,在布鲁克林工艺大学任教60年的欧斯默夫妇相继去世。两人膝下无子,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授。但当清理他们投资财产时发现,发现他们有一笔资产已累积到8.57亿美元。当然后来全部捐赠了。那么,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他们一对普通的学校教授,为何有如此之
大家庭财富储备?
原来,早在1960年,大学教授欧斯默夫妇以独到眼光把仅仅不过5万美元的积蓄交给巴菲特打理,并且一放就是45年从没有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