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院
山西省平顺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院,亦称大云寺,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
历史沿革
据大云院内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载,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至天福五年(940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仙师圆寂,于寺外西南隅建造七宝塔。
宋咸平二年(999年)《敕赐大云禅院铭记》记载:“……自创以来,殿宇有一百余间,功德及五百余事。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额,改仙岩为大云禅院”。金元时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毁坏,除大佛殿巍然独存外,寺内建筑大多已坍毁。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对大佛殿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僧房和伽蓝殿,明弘治年间(1491~1496年)因在后殿内新塑佛,菩萨像。明代的两次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寺院的昔日盛寨况。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的一场暴雨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大佛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对腕放寺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了寺院。
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始成现状。
大云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大佛殿、三佛殿。前院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和地藏殿,后院东西厢房已毁。
建筑格局
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大佛殿,单檐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佛殿是中国现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大佛殿出檐深远,正面看如两翼齐伸,给人以雄壮稳定的感觉。殿体主要靠八根立柱支撑,墙壁并不支撑殿顶的重量,只起遮蔽的作用,具有中国木构古建“墙倒屋不塌”的鲜明特色。除了梁架,大佛殿里的许多构件更是淋漓尽致地显现着五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符号。大云院大佛殿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在建筑上它新增加了一个构件,就是普拍枋这个构件。这是中国现存建筑中使用普拍枋的最早实例。普拍枋和阑额是架在柱头之间的这两个构件,在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中,就出现了阑额,但还没有使用普拍枋。陕西的玄奘塔首次出现了仿木结构的普拍枋构件,但在山西现存的几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还没有普拍枋的使用,只安置阑额。同为五代建筑的镇国寺万佛殿也没有使用,直到辽代这种构件才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因而,大佛殿的这道普拍枋,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普拍枋最早的实例。
古建筑梁架上的这个兼具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构件叫驼峰,大佛殿内驼峰的规格和形状多达八种,这在其他木构古建中是罕见的。这充分说明,早在五代,驼峰的使用就已经得到了普及。中国人的祖先很会摆弄这些原始的木头,勾心斗角,相互叠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组合形式------斗拱。斗拱不仅仅起支撑屋檐的作用,更是古建筑发展演变的年历。北宋,官方颁布了建筑设计专用书籍《营造法式》后,建筑用材得以规范。《营造法式》将建筑所有用材归为八等,并规定了每等材的建筑规模。大云院大佛殿的拱枋用材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四等材规格。因而,大佛殿也就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
文物遗存
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诘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大云院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11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大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
主要建筑
大佛殿
本名弥陀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东壁画题“维摩变相”,8个伎乐天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上部画飞天,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乃弥陀佛胁侍。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七宝塔
七宝塔在周显德元年(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
历史文化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五十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烟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来了三座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和平遥县的镇国寺。她们在战火硝烟、风雨飘摇中坚持到了现在,成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中弥足珍贵的藏品。
大云院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院内历代碑刻甚多。
“实会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这是在平顺县实会村的老百姓中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如今,三座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荡然无存。这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其遗迹仍依稀可辩。
保护措施
1965年,大云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大云院位于山西省平顺县001乡道。
.
交通
自驾前往大云院:从平顺县人民政府出发,大约28.2公里路程,约需39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5: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