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是指
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天亦称
造书天、婆罗贺摩天、
净天,是印度
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
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
毗湿奴、
湿婆并称三主神。
基本概念
“大梵天”是个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灵,关于他有求必应的传说在泰国已经有很多,不一一累述,这里主要是介绍印度方面关于他有求必应的神话传说,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只要向他许愿无论是“神、人”,他都会应允他们的愿望。如:
(1)神方面,被印度教
湿婆派尊为宇宙主宰的
湿婆,曾向大梵天请求协助寻找格涅沙的头颅下落,大梵天乃告诉湿婆,在他一路寻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个且头朝北方的生物,就将它的头拿来代替格涅沙的首级,湿婆便派遣他的天将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只正好头朝北方的垂死大象,于是等那大象死后取下象头装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复活成为
象头神,并且成为天将的头目。
(2)大梵天应
阎罗王的请求创造出冥界之神
契特拉古波塔。
关于魔方面,魔王“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祷许愿,梵天应允了他的愿望后,从此整个世界都被魔王所统治,最后要由“毗湿奴”化身为“
人狮那罗辛哈”击败魔王,把世界拯救回来。
在宇宙创造之时,梵天创造了十一位生主,据信是人类的祖先。《
摩奴法典》说他们分别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他也创造了七位圣哲(Saptarishi),共同协助宇宙之创造。但由于他所创造的生主和圣哲都是从他的精神而非肉体生出来的,因此他们被称为“心灵之子”。
在《
吠陀经》和《
往世书》里,梵天并不常常介入诸神的事务,而且也更少涉入生死大事。不过他曾经逼使
苏摩神(Soma)将所劫持的陀罗迦送还其夫布瑞哈斯帕提。另外梵天又被视为法的创造者。
诞生
梵天诞生说法有三:
(1)根据《
往世书》的说法,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
(2)在宇宙肇始之际,
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为“从肚脐生出来的”)。
(3)梵天是从漂流在水上的一个
金胎中诞生的,因此梵天又叫做Hiranyagarbha(金胎之意)。最后,金胎的剩余部份则扩张成宇宙。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
坐骑
梵天的坐骑是一只孔雀(一说
天鹅)。在
印度教里,凡是孔雀坐骑的天神皆是
三相神,代表着天生能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
形象象征
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经:象征知识。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
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座骑。
孔雀:梵天的坐骑,这只孔雀天生能够分离牛奶和水,代表每个人都要能够学会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
莲花:象征自然与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须:黑色或白色的胡须象征智慧,而长须则象征智慧的永恒成长。
梵天的传统形象乃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口中不断地诵读《
吠陀经》。特别在北印度,他常常有着一绺白胡须,代表他几近永恒的存在。不像其它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通常没有任何武器;但他的一只
手握有一支汤匙型的令牌,代表着将神圣的
奶油滴入自我牺牲的火柴堆。这意味着梵天是自我牺牲的神明。他的一只手拿着一个水壶(有时是装着水的
椰子壳),壶中的水代表万物初始,涵盖一切。梵天也拿着一串念珠,是他计算宇宙
时间流逝的
定时器。此外他也拿着象征神圣的《吠陀经》或与代表纯净的莲花。
还有个神话传说讲到梵天四个头颅的来历。梵天原来有五个头,事因毗湿奴问梵天谁是创造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梵天说“他是创造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所以毗湿奴也因此应该崇拜他”梵天的话令湿婆大怒,因为湿婆才是创造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愤怒的湿婆化身为派拉瓦(Bhairava),砍掉了梵天的第五个头,派拉瓦(Bhairava意为恐怖的杀戮者)。一说湿婆大怒时有一个神灵从湿婆的身上飞出,这个神灵就是南迪(Nandi)南迪砍了梵天第五个头,砍了梵天的头后“派拉瓦”或“南迪”犯了杀梵罪,梵天被砍的头不能离开“派拉瓦”或“南迪”的手以示惩罚,后来“派拉瓦”进了“
埃罗德城”(Erode),梵天被砍的头就从“派拉瓦”的手中落下粉碎,粉碎后的碎片变成了数个“圣湖”(Kapala Tirtham)。
另一个版本中的“南迪”进了
圣城“
贝拿勒斯”(Benares)后梵天被砍的头就从“南迪”的手中落下。虽然发生了梵天跟
湿婆不和的事,但最终梵天跟
湿婆还是和好如初。
供奉地点
现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庙位在
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到了一年一度的
月圆之夜(10-11月间),人们便会开始为梵天而欢庆一番。上千名朝拜者会蜂拥至梵天寺庙旁的圣湖普须卡湖进行沐浴。
至于普须卡以外的的梵天寺庙,则以
逆时针的方式按印度
地理位置分述如下:
2.西北印地区:拉贾斯坦邦巴尔梅尔县巴罗特拉乡的阿所特拉、
古吉拉特邦的城镇克德布拉哈玛也有梵天的塑像、古吉拉特邦
萨巴坎塔县的县治克德布拉哈玛。
3.
西印度地区:
孟买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区也发现了高约1.8米的梵天塑像。
果阿邦索托利乡的布拉哈玛·卡尔玛利(Brahma-Karmali)
4.西南印地区:
喀拉拉邦的希鲁拿伐亚。 在
九夜节期间,人们前往希鲁拿伐亚的梵天寺庙祭祀与庆祝。
5.东南印地区:坦米尔纳德邦坦加布尔县的坤拔可南、坦米尔纳德邦大城提鲁齐拉帕利附近的希鲁帕图尔(Thirupattur)。这间庙也是圣哲夫亚克拉帕萨(Vyakrapatha)的禅定所在。
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也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庙。
发展现状
印度教
虽然梵天在印度教里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很少
印度教徒实际崇拜他。今天的印度有好几万座寺庙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
毗湿奴和
湿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
现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庙位在
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其它的寺庙位于卡拉拉邦的希鲁拿伐亚、坦米尔纳德邦坦加布尔县的坤拔可南、拉贾斯坦邦巴尔梅尔县巴洛特拉乡的阿所特拉、
果阿邦索托利乡的布拉哈玛·卡尔玛利(Brahma-Karmali)、
古吉拉特邦萨巴坎塔县的县治克德布拉哈玛、
喜马偕尔邦库鲁县的县治
库鲁。在
九夜节期间,人们前往希鲁拿伐亚的梵天寺庙祭祀与庆祝。
古吉拉特邦的城镇克德布拉哈玛也有梵天的塑像。
孟买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区也发现了高约1.8公尺的梵天塑像。
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庙。
泰国
与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传佛教的
东南亚,香港、
澳门、台湾尤其
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在泰国的梵天信仰,华人称之四面佛信仰,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多信众。
台湾
大梵天像,第一尊是六福客栈老总1984年前从泰国迎回来的,就供奉在饭店后面的空地,供人膜拜,这几年香火鼎盛,24小时都有信徒祈福,梵天有求必应,还愿的花摆满四周,相当显眼。被列为台湾十大祈福名庙之一。地点在台北,位于长春路与
松江路交叉路口之六福客栈饭店后面的空地。
澳门有两座大梵天像: 一座在仔
澳门赛马会停车场的旁边;另一座在澳门
客运码头附近的国际中心内。
据说四面佛的灵验超乎寻常,因此,有些游客为了在四面佛前许誓还愿而多次往返泰国,更有许多
港台影视明星,年年都来泰国膜拜四面佛,可见四面佛的魅力。
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梵文(Brahma)为印度
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乃是创造天地之神、众生之父,天王在天界中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具备崇高之法力。大梵天王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每手所执之物均有其深长意义:一手持令旗(代表万能法力);一手持佛经(代表智慧);一手持
法螺(代表赐福);一手持
明轮(代表消灾、降魔、摧毁烦恼);一手持权仗(代表至上成就);一手持水壶(代表解渴、有求必应);一手持
念珠(代表轮回);一手持接胸
手印(代表庇佑)。
梵天在信众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泰国
曼谷的梵天坛是泰国香火最鼎盛的宗教据点之一,在曼谷市中心爱侣湾的 Ratchadamri 路和 Phloen Chit 路交界,邻近君悦酒店和
崇光百货。在此地设立梵天坛的原因,据说是在1956年 Erawan 酒店(君悦酒店前身)兴建之时,发生了一连串的
不幸事故,有关方面因此请来了一名法师作法,依其建议供奉梵天,于是乃平安顺利。每年有甚多的
佛教徒及
印度教徒到此膜拜,其中香港人及新加坡人最多。信众相信梵天极为灵验,如果祈求后愿望达成,信徒必须准备祭品再次到此酬神还愿,甚至自己或雇人表演歌舞。
在泰国及东南亚,梵天被认为是仁慈无比的神祇,所以在拜“四面佛”的前天、当天、后天都必须吃素,以表示对动物的仁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禁止
虐待动物。
神话传说
印度神话很多故事都提到梵天因为受到诅咒而在地球上乏人崇拜。
1. 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和梵天巧遇湿婆巨大的
林伽(阳具),于是双方分道扬镳,前往寻找林伽的起点与终点。毗湿奴负责寻找终点,而梵天负责寻找起点。毗湿奴变成一头野猪,不断向下挖掘;梵天则变成一只
天鹅,向上飞翔。但找了许久双方仍然找不到目标。毗湿奴只好放弃,在湿婆面前跪下,表示湿婆才是宇宙真实的梵。但梵天并不轻言放弃,他不断地飞翔,直到发现
露兜树花。由于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树花替他作假见证,说梵天已经发现林伽的起点。此时,
全知的湿婆动怒了,诅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众生所崇拜。但湿婆却祝福了毗湿奴,说他将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崇拜。
2. 一种说法是,梵天创造了
智慧女神辩才天,辩才天应算是他的女儿,但梵天却又娶辩才天,有违伦理,故他的一颗头被湿婆给砍掉了,也因此,不被湿婆与人们喜爱。
3. 有一说,圣者布里古斯邀请梵天参加一场祭典,但梵天却沉浸在妻子辩才天的音乐之中,完全不理会圣者的呼唤,圣者大怒之下,便诅咒梵天,永远没有人类会崇拜他。
创制字母
一、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
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
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
右行;次曰佉卢,其书
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大正藏》第53册,351页中、下)
梵文字母成为
印度半岛最早的书写符号,一般学者认为在公元前三世纪。从公元四世纪开始,梵字转化为笈多字体Gupta,六世纪出现悉檀字体Siddham,至十一、二世纪时,天城字体Devanagarī取代了悉檀字体,使用至今。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用
拉丁字母转写梵文,但跟天城字体是并行不悖的。
天城体,梵文是Devanāgarī,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梵文字母是由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
四面佛”,佛学名称“大梵天王”。因为是“梵天”所创,所以称为“梵文”。
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所以又称“天城体”。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
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制定的书写格式是,自左向右,横向书写,词与词之间不留空格,一句话从头到尾连续不断地拼写。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
吠陀》等文献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所制定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注意:无论是悉昙体梵文,还是天城体梵文,正统的写法都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现今有人把梵文人为地词与词之间用空格隔开写,这是不正规和不正统的做法。如图1所示,19世纪印度手抄版梵文《
梨俱吠陀》,正统的梵文写法在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
梵天Brahm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
婆罗门教、
印度教之
创造神,与
湿婆( Śiva)、
毗湿奴(梵Viş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
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
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
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
梵众天(梵Brahma -pārişada )、
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ā -brahman ),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Śikhin )或世主(梵Prajāpati )。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与
帝释天同为佛教
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
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有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
军持,作
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大智度论卷十、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
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
梵名Maha^brahma^ -
deva ,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Brahma^ sanam!kuma^ra )、世主天、
娑婆世界主(梵Brahma^ saha^m!pati )。音译作摩诃梵、梵摩三钵。
盖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之末期,以祈祷
主神(梵Brahman!as -pati )为至上神,并视之为宇宙生成之原理。至
梵书时代之初,则以生主神(梵Praja^pati )为最高神。未久,兴起梵之崇拜,系由祈祷主神所进化之神格。初时,梵天为生主神之子,其后渐次得势,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成为创造世界之原理。至
奥义书时代,大梵天具有实有(梵satya )、知(梵jn~a^na )、妙乐(梵a^nanda )等三种性质,而为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一绝对原理与个人我(梵a^tman )结合,产生‘
梵我一如’之说,此乃奥义书之中心思想。至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时代,由于‘一体三分’(梵trimu^rti )思想之兴起,遂以梵天(梵Brahma^ )与毗湿笯(梵Vis!n!u )、湿婆(梵S/iva )二神为同体,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则渐居下风。
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将此等
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四处则
如长阿含经卷二十
忉利天品所载之‘
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
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载,大梵天身长为一逾缮那(
由旬)半,寿量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属初静虑地(初禅天)之中间禅。又阿含及诸
大乘经中,常载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
显密二教所共尊崇。
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
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列位于现图
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据
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种子为揬(pra)。据
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a^,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杂阿含卷四十四、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卷十六坚固经、增一阿含卷十劝请品、大悲经卷一梵天品、大日经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大日经疏卷十、
玄应音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