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全联如下:
大事记
对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
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词语注释
(1)五百里:《
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
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4)翥:飞举。
(7)
缟素:白色。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此处指昆明南面的
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9)
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此处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
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15)
唐标铁柱:《
新唐书·
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
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16)宋挥
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
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
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
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17)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
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
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8)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
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19)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
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20)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
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
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
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
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
剑川人
赵藩重书。
全文释义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
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
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
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
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
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
昆明湖操练水军;
唐中宗派兵收复
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
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
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
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
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评价
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滇池大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并列为我国
四大名楼之一。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副长联(原文用繁体字书写,无标点符号)多至一百八十字,对仗工整。上联写
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
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下联联想云南历史。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
民不聊生,诗人有感而发;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60年代
陈毅副总理读大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可见
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正确。
作者
孙髯(1685(乙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
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
弥勒。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
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
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师范公前往咒蛟台拜谒,见先生“白须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荫独鹤,互相问询,乃以诗请。拍案敷陈,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时携饼饵与谈,辄至暮始返。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师范公再次拜访,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孙髯翁的女婿在弥勒赶马经商,往来于
师宗、丘北、
泸西和弥勒间,为人忠厚,
家道殷实,为尽
半子之责,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将先生接到弥勒奉养。弥勒有个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游学,与先生过从甚密。乾隆八年癸亥岁(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渑池县令,为官十八年后,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辞官归里,在弥讲学,得知先生到弥勒安度晚年,当即聘为
西席,共同设馆授徒。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1774)春正月初九日,孙髯翁于
玉皇诞辰跨鹤西归,享年九十上寿。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将先生殡葬于弥勒城西苗氏茔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岁(1907),弥勒士子协力筹资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处士髯翁孙先生墓”十个大字,旁刻一联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
华表上刻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岁(1893)弥勒贡生杨晓云撰写的八十言长联:
读大观楼长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
何能?几经昆池劫灰,常图不磨文字;
出挹爽门半里,追绕
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侪非好事,一存滇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民国三年甲寅岁(1914),爱国志士
杨杰任弥勒县长,又为髯翁修墓,立碑为志。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岁(1937),
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
孙髯翁墓,并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勒石于墓左,其文有“相传先生晚年,伤
伯道无儿,幸
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
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
孙髯先生的墓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修复。并将墓联改为先生生前自
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