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平原是
钱塘江和
杭州湾南岸的一片东西向的狭长
海岸平原,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因古时东为
宁波府,西为
绍兴府而得名。由钱塘江、
曹娥江、
姚江、
奉化江、
甬江等河冲积而成。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
河姆渡遗址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是闻名世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这里是河姆渡先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后来百越民族的诞生地和发祥地。
河姆渡先民们崇拜一种叫犴的图腾,犴图腾的原型动物是麋鹿。这一原始的动物崇拜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是先民模糊集合思维的产物。河姆渡地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常有台风水患发生,影响水稻的生产。因此,先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无所不能的犴图腾身上,犴图腾给了先民们实现愿望的精神力量。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这一犴舞至今还在余姚的泗门、牟山、马渚一带被人民传承。
根据 《四(泗)门谢氏二房谱》中记载,犴舞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余姚犴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在余姚民间,犴舞不但有祈神、娱神的功能,而且还有娱人的功能。
送犴过年,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廿五,过去人们用稻草扎好犴,然后送到江塘、海边,拿火焚烧,以此来祈求太平。同时,在村口、街头、村庄重要公共场所,举行表演仪式,完事后将犴舞的道具,送到堂屋、宗祠等地方。
夏商周
商朝时,宁绍平原属
于越部落,于越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前身,于公元前2032年建立越国。
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立郡县制,宁绍平原时属
会稽郡。会稽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西汉
西汉初,宁绍平原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又名吴郡。
汉武帝在全国设立
十三刺史部后,宁绍平原时属
扬州刺史部会稽郡。会稽郡下辖二十六县。
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区,是当时辖境最广的郡之一。
西晋至南朝
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宁绍平原的行政单位逐渐形成。
隋
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
唐
唐初复置越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唐玄宗还改越州为会稽郡。
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清
清朝宁绍平原地界属于宁绍台道管辖。宁绍台道为
雍正四年(
1726年)置,治
宁波(今浙江
宁波市)。辖
宁波、
绍兴、
台州三府。
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增辖
定海直隶厅(原属宁波府)。
民国初废。
中华民国
1947年,鄞县、镇海、慈溪、余姚、奉化、象山、绍兴、上虞、新昌等县都隶属于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余姚。到1948年,第三行政督察区被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增辖诸暨县。
地理环境
一衣带水
北部滨海沙堤区,由潮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西段
南沙平原晚至18世纪才逐渐稳定;东段三北平原稍早,今
临山、
泗门、
周巷、
浒山、鸣鹤场、蟹浦一线,系
北宋庆历七年(1047)所建的大古塘旧址,其北新塘逐年扩建,在临山一带多达12条,最外一条海塘已距大古塘23公里,年均外涨35~40米。中段向北突出于
杭州湾中,形成三北平原。
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
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
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
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逐渐被取代。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项目成功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济发展
宁绍平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因水网稠密,农田肥沃,人们勤劳,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宁绍平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农田耕作精细,是浙江省重要粮、棉、麻和淡水鱼产区之一。其中北部沙堤区内侧属潟湖—湖沼平原,地面高程稍低于沙堤区(约5~7米),萧山、绍兴一带河湖并连,素有“水乡”之称。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了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情况汇报,其间特意询问了宁波的现状与前景。谷牧提到,宁波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宁波帮”,第二是宁波港。叙谈之间,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90年代以来,以
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以宁波、绍兴和萧山为代表的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浙江经济”。以2015年为例,当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886.5亿,宁波市人均GDP为16467.61美元,绍兴市人均GDP为14470.35美元,别位列浙江省第二和第四。图1反应的是2015年浙江省各县市区人均GDP排名。2018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5.5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五个GDP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2016年的G20峰会,萧山第一次亮相国际,盛装接待四方来客惊艳了世界。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的主场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萧山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这次峰会,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应邀与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会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有关活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萧山更期待以现代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区、亚太重要国际门户枢纽。亚运村选址萧山,一个指标是便捷的对外交通。亚运村选址临近杭甬高速出口,距萧山国际机场18公里,距杭州东站10公里,与杭州南站直线距离仅9.5公里,处于城市交通枢纽15分钟交通圈内。
交通设施
杭甬高速
杭甬
高速公路是
浙江省内第一条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连接
杭州市至宁波市,其中红垦至高桥路段为
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G92(杭州湾环线高速)的组成部分,彭埠至红垦、高桥至
宁波东属于
浙江省级高速公路,编号分别为S2和S5。杭甬高速公路全长145公里,于1996年全线通车,其中有7公里利用了1992年建成的钱江二桥及附属路段。建成初始为双向四车道,已于2007年12月全线扩建完成双向八车道。
萧甬铁路
萧甬铁路是浙江第一条连接杭州和宁波的铁路,是中国民营资本修建铁路的一个典范。起点是杭州
钱塘江南岸的
萧山站(即杭州南站),终点在宁波站,全长147.32千米,建成于1937年。
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7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首家在既有线上改制的合资铁路公司,由
上海铁路局、浙江省铁路建设投资总公司、
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股东出资,公司注册资本金24.796亿元。公司管辖线路东起宁波站,西与萧山站接轨,营业里程147公里。管内共有13个客、货运车站,主要经营:铁路客货运输;
货物运输保险;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
杭甬客运专线建成后以客运为主,而原来的
萧甬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将实现客货分离,主要承担货运功能。
宁波、绍兴利用萧甬铁路既有的富余能力开行市域城际通勤列车,为城区间提供快速、大容量、公交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杭甬高铁
杭甬高铁,又称杭甬客运专线,是国家高速铁路客运网和规划建设中的长三角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沪深沿海高铁的一段,西起杭州东站,向东经
萧山、绍兴、
上虞、
余姚,通过
萧甬铁路从庄桥引入改建的宁波站,宁波段长约64.5公里,其中新建铁路56公里,利用庄桥至宁波站既有铁路约4.2公里。杭甬客专全长149.89公里,总投资约212亿元,设计时速350公里,设有杭州东站、杭州南站、绍兴北站、绍兴东站(原上虞北站)、余姚北站、庄桥站和宁波站7个站。
杭甬客运专线于2009年4月1日开工,已于2013年7月1日运营,宁波至杭州只需1.5小时,比城际列车缩短1小时30分钟。将开行双向电气化动车组,设计速度目标值为每小时350公里,初期运营速度310km/h,全程四十分钟之内。杭甬客运专线与
京沪高速铁路一样,采用无咋轨道,全线实行全封闭、全立交,其中,桥梁、隧道121.8公里,占总长度的83%。
杭甬高铁开通运行,会大大缩短城市间居民出行的时间,城市间的同城效应会显现。杭甬高铁开通后,无论是绍兴到南京,还是到上海,两地间行车时间都将缩短到一个多小时,这意味着,高铁让绍兴与沪宁间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同时,绍兴到杭州、宁波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至半小时以内,长三角城市间同城效应将得以最大化显现。
美食特产
三北豆酥糖
梁弄大糕
新昌香糕
历史文化
浙东学派
宁绍平原是浙东学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或称
浙东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派别,源起于宋(代),发达于明清时期。其代表人物多为活动于今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
浙东学派继承、发展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不守
门户之见,博纳兼容,贵专家之学,富创新精神,倡导“
经世致用”,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社会服务。其为“
宋学”及明清学术中的
显学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及海外学术(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
四明学派
四明学派是南宋时期以传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人们尊称他们为“甬上淳熙四先生”。
学派活动区域近似于浙江东部
宁波即明州一代,是谓时“浙东学派”之主力之一。绍兴、宁波和台州地区有四明山脉,故该区域亦称“四明”或四明地区,学派以山得名。
姚江学派
姚江学派,又名
阳明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
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后分化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泰州王学等七派。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
影响。其中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蕺山学派
蕺山学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学者
刘宗周创立的一个学派,因刘宗周长期讲学于家乡浙江山阴(今绍兴)城北蕺山,学者习称其为蕺山先生,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