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云阁位于北京市颐和园
万寿山佛香阁景区西侧,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称铜殿或铜亭。外形仿照
木结构建筑的样式,
重檐歇山顶。
发展历史
宝云阁内原有铜铸佛像,清咸丰十年(1860),
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才最终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
颐和园,后经多方努力,才最终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亭内现存一张铜铸供桌,重约2吨,曾给侵华日军抢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从天津追回,放归原处。
在这稀世铜阁的内壁上,镌刻着督造官员以及制作工匠的名字(40名)等文字,详见宝云阁内部文字。这个铜阁是采用
失蜡法熔模铸造的。这种铸造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据考证,这种铸造法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唐、宋以后,更有较大发展,成为通常应用的一种铸造技术。随着失蜡铸造的日益发展,元代设立了出蜡局,专管失蜡铸造。到了清朝,
内务府造办等处也专职设有失蜡工匠,铜阁内刻的这四个名字,极可能是专职的失蜡工匠。铸造时,工匠们要先将铜阁的各种大小构件分别铸造出来,然后再将各种构件连铸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铜阁。铸成这样一座宏丽奇特的铜阁,在我国熔模铸造史上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铜阁建成后,乾隆皇帝在阁前的牌坊上,书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自此后的清朝统治时期,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阁后石壁上高约10米的周边莲框,就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石壁上方的高阁叫做五方阁。五方是佛家语“无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
每到
颐和园游览的国内外游客,只顾尽情欣赏
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往往不知道在万寿山上还有这样一座“金殿”建筑杰作,殊为惜。
考证
宝云阁历经的灾难和铜亭叫法的来历
铜亭关于慈禧修建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铜亭其实是叫
铜殿或者金殿,铜亭这个叫法是有来历的,这就要说道宝云阁经历的两次灾难:第一次灾难,1860年,
英法联军入侵,纵火烧毁圆明园和清漪园,因宝云阁全由铜铸,无法烧毁,所以才得以幸存;第二次磨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虽然没有放火烧园,但是却洗劫了
颐和园,也将宝云阁里的铜铸佛像和物品以及铜制门窗抢掠一空,后来因为没有门窗,铜殿看起来就像亭子一样,从那时候起宝云阁就有了“
铜亭”的民间叫法。1993年,遗失的门窗在90多年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从海外回到了它们原来的地方,这就是大家见到的铜殿宝云阁的样子。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就一直荒废,宝云阁也几乎淹没在野草之中,二十六年后,1886年9月,即光绪十二年,由醇亲王奕譞奉旨利用海军
军费,秘密开始重修清漪园,修复工程由一直负责清皇家园林设计工程的
样式雷第七代传人,
雷廷昌的负责修复。雷廷昌虽然倾尽心血,但因为修复经费紧张等原因,修复重建了清漪园中大部分建筑,有些就没有修复放弃或者改建,比如昙花阁和治镜阁等。1888年,慈禧借光绪之名颁布上谕,清漪园进入公开修复时期,清漪园也正式更名为
颐和园。修复工程只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仓促结束。
宝云阁内部文字
东坎墙上的文字:
正卿职衔:傅岩
正卿职衔:和尔经额
监 督
郎 中:通福寿
骑 都 尉:佟起
主 事:舒善
总 领:育麟
副总领职衔:衡位
笔 帖 式:何尔金
栢 唐 阿:福重
栢 唐 阿:拴住
领 催:二达塞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镌刻
西坎墙上的文字:
铸 匠:郭文炳、李元麟、王永贵、苏佩鸣、张文成、方玉公
凿 匠:纪会、李国栋、高海绍、王定礼、王之忠、良玉、金瑶章、陈文彩、赵天禄、张永盛
拨腊匠:杨国柱、张成、韩忠、高永固
镟 匠:周光禄、王震坤、朱成禄、王良玉
锉 匠:张国良、牛汉臣、姜得玉、缪德臣、张圣如、张喜鸣、王天福、王进孝、张九龄、邓文英、李德、刘忠
木 匠:赵承业、胡明忠、王瑞、孙有功
从镌刻的文字首先可以看出,各位名字的开列镌刻是奉旨行事的,当然乾隆下旨绝不是为了给大臣、匠人们歌功颂德、流芳百世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追究。乾隆曾经就因为望蟾阁和
须弥灵境工程质量问题处理过有关官员。这一点应该值得现代学习,否则因为质量问题而坍塌的桥梁、建筑等最终找不到责任人。
第二,开列的官衔由最高的“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海望一直到“领催”二达塞涉及官员16人,可谓参与官员种类之多,涉及之广。不过有的官职还是很少听到过,如:郎中(这个可不是大夫)、
笔帖式、栢唐阿和领催等,难道口语“碎催”来源于“领催”不成?
第三,
铜亭的“
拨蜡法”浇铸建造涉及到六个主要工序,根据各工序的工作量不同匠人多少也不一样,工匠共40人。其中拨蜡匠、木匠和镟匠均是四人,铸匠六人,凿匠十人,锉匠最多十二人,看来最终铜亭的精加工工作量最大,所以凿匠、锉匠用人最多。
第四,年款为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六月刻”,同时也告知铜亭的落成时间是乾隆乙亥年即1755年,乾隆乙亥年正好也是
十七孔桥桥头铜牛的落成日期,所以推测铜牛也应该是这些匠人的杰作。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