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饮食,顾名思义即
客家人的饮食,客家人从
中原黄河边迁移到南方,融洽主流社会,既吸收了南北方的饮食特色,又积累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饮食精髓,创造了自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如同
客家语一样古老,客家饮食文化根在中原,是对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客家饮食主要流行广东的
惠州、
河源、
梅州、
韶关 、
深圳,江西的
赣州,
福建的
龙岩、
三明,广西的
贺州、
玉林、
防城港,台湾
新竹、
苗栗、
桃园等地。分布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
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
赣南、
闽西、
粤东 、
粤北和
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
咸、
烧、
肥、
香、熟、陈”。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在客家的特色饮食中,最为有名的是闽西“八大干”了。在国内以八样联合干物出名的并不多见,八大干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分别是
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长汀豆腐干、漳平笋干。看来一身土气,吃起来却是各有风味, “八大干”之首属宁化老鼠干。
甜芋泥、
蓼花、
清水鲩圆、
捶肉丸、味窖板、
菊花糕、百侯薄饼、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酿卷春、萝卜圆、
柚皮糖、味醇饭、
仙人粄、
笋粄、
腌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在客家地区,有以大米(包括籼、粳、糯)碾成或磨成浆,然后用或搅或蒸或烤或炸等方法制作出的各种不同风味的“粄”,比如糍粑粄、簸箕粄、搅子粄、禾米粄、老鼠粄、绿豆粄、忆子粄、甜粄、发粄、艾叶粄、煎粄、萝卜粄、笋粄等。“粄”是中原一代的传统食品抑或是传统饮食文化。
从宋本《
玉篇》、《
康熙字典》等古代字典词书中对“粄”的记载,南北朝时,不仅有用米粉制作的“粄”,也有用麦面制作的“粄”。在《
民国新修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的“民间文艺”中,收录有民歌“打粄子”、“苦栋子”,说明在大埔一带,“粄”这一字、词早在民间流行。从“粄”的存在,可以论证出客家语言是中原汉族语言的“活化石”。
在《辞源》、《
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均无“粄”字,“粄”字是客家人的专用字,其他民族和民系的人是不用的,这正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