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画派是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
祭坛画与独幅
木板画,因为
尼德兰美术脱胎于中世纪的
哥特式艺术,使得尼德兰
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有比较浓郁有宗教气息,总的绘画倾向是:严肃、静穆,人物形象不够生动自然。
简介
尼德兰画派
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
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
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
交通中心,
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
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
文艺复兴时期
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5世纪尼德兰画派成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
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
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
现实主义倾向。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发展历程
康平的艺术具有明显的市民文化特征,其风格的形成则受
细密画、
民间艺术和图尔奈雕刻学派的影响。康平的作品曾给予
凡·爱克兄弟以影响。在
尼德兰绘画新风格的建立中,J.凡·爱克起的作用最为突出。他是从
人文主义的角度来描绘世界的最有
代表性的画家。他力求表现出世界的
整体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创作中,除了重视对
人物性格的刻画外,还在造型问题上,对光和色的表现和
空间构成的问题给予特别的注意。他不仅对油画方法作了重要改进,而且在
肖像画、
风俗画、
风景画方面都有所成就。尼德兰画家们没有写出
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著。他留在画框上的“尽我所能”的题字,是对于尼德兰画家们共同服膺的治艺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继J.凡·爱克之后,成为
布鲁日首要画家的P.赫里斯特斯可能是他的学生。 赫里斯特斯未能全面发扬J.凡·爱克的
艺术传统,但在传播经过改进的油画方法上曾起过一定作用。
创作方法
尼德兰画家大多在木板上作画,用石膏底。先在纸上画好
素描稿,然后“拷贝”到已准备好石膏底子的木板上。有时用
针刺孔“拷贝”,也有在画
稿纸后面涂上
木炭粉“拷贝”的,有时也用铅笔或
蘸水墨汁或
油画笔配以
特种墨水“拷贝”的。 稿子“拷贝”上以后,接着用透明油色勾线,然后画好全部明暗调子。尼德兰画家之所以一定要采用透明色是为了尽量利用白色底色的反射效果。在画受光部分时,采用一种或几种颜色加白粉来表现层次,画出完整的素描,包括笔触效果。
画完后,要等画面彻底干透后才用透明的油画色一层层地罩染,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色彩效果。每罩上一层透明色,也要等到干透了以后才可以再罩下一层,全部罩染完毕还须一段时间等待干透。务必使画面全部干了,才最后上一层蜡克油。
在
比利时根持城的圣·巴冯教堂中有扬-凡-埃克兄弟所画供礼拜用的20张画面组成的
根特祭坛画,此画虽然经历了6个世纪,至今其色彩效果仍很好。说明在那时,尼德兰画派的扬-凡-埃克兄弟已经解决了油画的干燥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油画技术上的一系列问题,如
油画布的底子,油画笔胶的衔接,颜色的龟裂等等问题。 他们当时采用核桃、暑粟、亚麻仁等原料制作
调色油,可使油画的颜色经久不变。从他们存留下来的画上看,色彩透明鲜艳,没龟裂。
创作特点
第一,初期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板滞。
第二,受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以后描写现实主义世俗生活绘画渐渐增多,最终形成尼德兰风格画和早期团体肖像画。
代表人物
扬·凡·埃克(约1390—1441)于1422年成为独立画家,1425年,担任
勃艮第公爵的宫廷画家,约于1425年创作的《教堂中的圣母》刻画了无比亲切的圣母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扉,通过高窗射进来的柔和阳光不只冲淡了教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照在圣母的脸上,使她端庄秀美的面庞神采奕奕,流露出的微笑也更加亲切动人。这件作品体现的世俗思想和画家在描绘室内光线方面独具匠心的探索,使它成为尼德兰早期室内画的重要代表作,也是17世纪荷兰室内风俗画的先声。《
根特祭坛画》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作。这幅作品是根特市圣贝文大教堂的一组祭坛画。平日两翼闭合,可以看到外侧,节日庆典时两翼打开,显现出内侧画面。整个祭坛画内外侧共由23个画面组成。内侧中间的四个画面系主要画面,上面中间为上帝,两面为圣母和施洗者
约翰,下面是祭坛画的主体部分 《羔羊的礼赞》,
人物形象端庄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画家热烈地赞颂了人类与大自然,对现实世界采取了肯定的积极态度。除了《根特祭坛画》之外,扬·凡·埃克还有一系列传世佳作:
《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尼古拉斯·罗林的圣母》、《凡·德尔·巴力的圣母》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幅新婚夫妇的全身肖像画,也可以视为一幅出色的
风俗画,画家精心刻画了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宣誓对婚姻信守忠诚,表现了他们的内在情感,也表现了当时
市民阶层的
道德观念。虽然扬·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
宗教画,他却突破了宗教画的传统技法,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非常注意写实,细心研究了光和色的表现,还对油画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他的笔下展示了现实世界
丰富多彩的景象和现世人生的生活,冲破中世纪的
禁欲主义,体现了人文主义观念,为尼德兰
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希罗尼穆斯·
博斯(约1450—1516),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
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
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了辛辣讽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
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在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一些怪诞、夸张的形象,这些形象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又和艺术家本人的幻想相结合,同时写实性的
表现手法与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紧密结合,形成博斯独特的
绘画语言,也是他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在《切除结石》、《愚人船》、《魔术师》、《干草车》、《
圣安东尼的诱惑》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领略到博斯独特的绘画风格。
老
彼得·勃鲁盖尔(约1525—1569),可称为尼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与人民共同战斗。他早年曾以
铜版画家身份,从事风景画创作而闻名遐迩。1556年左右开始较多地描绘人物,表现出博斯的影响。自1563年直到逝世这段时间进入了其创作的辉煌时期,产生了最重要的油画杰作。要农民风俗画中满怀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如《农民舞蹈》、《农民婚礼》,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勃鲁盖尔的风景画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意境开阔,风景和人物紧密结合,描绘了农民丰富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秀丽景色。如田园风景
组画《收割干草》、《收割》、《牧归》、《
雪中猎人》、《暗日》,表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与农民的劳动,情景交融,生机盎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尼德兰农村景色与生活的动人写照。
他的作品《通天塔》取材旧约《
创世纪》,传说挪亚后代迁居
南亚底格里斯河与
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块
大平原,因为祖先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就齐心修建一座高塔使全体人员都住进去永保平安。塔越修越高达至天界,触怒了上帝。上帝决定施神术搅乱造塔人的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勾通而造不成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不同
民族语言的来源。
画家以宏大的构图来描绘通天塔(一名“巴别塔”),以云雾拦断显示通天塔之高,以风俗画手法描绘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画家以细密画的技巧功力,描绘了众多有情节性的人物活动,借以揭示人战胜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