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意愿是指在当前物价、
利率以及收入水平等各种情况的考虑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它与消费支出、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越多,居民消费意愿涉及到
消费函数、心理和预期因素等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2011年3月,央行发布消息称居民消费意愿创下10年最低,七成人称房价高。
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四个最主要的消费理论框架和
消费函数形式:
一是
凯恩斯提出了
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是由当期
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函数表示形式为C=abY;二是1949年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
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具有“
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的“
棘轮效应”,消费支出受现期收入、过去消费和四周人的
消费行为的影响,函数表现形式为C/Y=a1Y/Y,其中,Y是现期收入,Y是从前的高峰收入;三是
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
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持久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暂时消费由暂时收入决定,函数表现形式为C=ahYpcYt,其中Yp是持久收入,Yt是暂时收入;四是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等人共同提出
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居民的当期消费支出Ct与其未来收入的现值PVT有关,其函数表现形式为:CTkPV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面四个消费函数进行回归,将居民消费与
居民收入正相关关系作为
经济意义检验条件。实证结果显示
相对收入假说不适合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参考,而
绝对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和
生命周期假说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参考。
消费现状
居民消费率是指
居民消费支出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的
居民消费率在1995—200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0年达到最高值46.4%,随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至2007年已达到35.4%。世界
居民消费率的平均值为61.4%,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处于偏低水平,即使2000年的最高值也距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2.居民消费增长率偏低
居民消费
增长率的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以前(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
增长率高于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1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一直领先于居民消费增长率,最少的时期也有3个百分点。
央行调查
消费出现 十多年来低潮
央行2011年3月16日发布2011年一季度储户、银行家、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
储蓄,包括
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及
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这项调查覆盖了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在当前物价、
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消费出现了近十多年来的低潮。在众多投资方式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达25.1%,虽然比上季减少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仍是居民投资首选。其次为基金(21.9%)、股票(13.5%)。
对于当前房价水平,有74.4%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而且对调控后房价走势,大部分居民表示悲观,只有近20%的居民认为房价会下跌。消费出现十多年来低潮。
近半居民认为 下季度物价还涨
调查还发现目前居民对物价满意度缓和,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减弱;就业与收入情况向好,就业预期乐观,收入预期仍不理想。
居民对
物价满意指数升至17.3%。其中,虽然仍有66.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但这一数字较上季下降7个百分点。对于未来的通胀形势,居民认为下季物价仍将上涨的比例占47.1%,较上季减少14.3个百分点。
在收入方面,居民
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较上季回升3.4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水平。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与上期基本持平,为55.4%,显示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
调查分析
通胀和后顾之忧 抑制消费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2010年以来持续偏紧的政策调控,使得消费者预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
通胀预期出现减弱;但高涨不下的通胀及众多后顾之忧尚未解除也使得消费者减少了消费支出,更多的将钱存在银行或投入股市,这点从2011年一月和二月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回落中可以看出。
网友期望 房价调控再加力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
商品住宅成交量虽然下降,但房价走势仍是扑朔迷离,目前还不能给购房者房价下跌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在选择观望的同时,仍不看好未来房价走势。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多数网友表示结果与公众反应基本一致。一位网友发表评论认为,调查与公众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国家前期的调控措施对
物价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房价调控还需继续加大力度。
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银行贷款需求指数为85.2%,较上季提高2.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攀升。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略有提高,农业与非制造业贷款需求下滑,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贷款需求指数回落。
对下季货币政策,32.1%的银行家预期将保持现有适度水平,较上季下降9.3个百分点;66.1%预期“趋紧”,较上季大幅提高15.8个百分点;1.8%预期“趋松”,较上季下降6.5个百分点。
央行同时发布的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我国
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6.3%,较上季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景气预期指数较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至73.4%,为近3年来最高水平。
尽管央行1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近期我国部分城乡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但种种迹象表明,在
居民收入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政策预期鼓舞下,居民消费意愿必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扩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17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在拉动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需求将保持平稳,甚至比“十一五”略有下降,消费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率方面会进一步提高,
外需将尽可能稳定、拓展。
田锦尘表示:投资、消费、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
贡献率和整个
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增加了大量投资,“十二五”期间不会保持这么高的
投资强度。
在预测“十二五”期间消费的
贡献率时,他说,“我的判断是会进一步提高”。现在国家特别强调坚持实施
扩大内需的战略,特别是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重点。
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建立扩大
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
消费需求作为
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
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
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姚景源认为,城镇化、工业化将继续推动
中国经济加快前进。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城乡居民的需求仍然会推动
中国经济发展。
专家们认为,今后5年,随着
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和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手中的钱会多,也更敢花钱。
长期研究
中国的
耶鲁大学教授
史蒂芬·罗奇对中国
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充满信心。他说,
中国“十二五”规划可能引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费浪潮,对中国、亚洲及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二五”规划将改变中国的
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发展将从过去30多年来以出口及基础建设投资为导向转向以国内消费为主要驱动的增长模式。
他认为“十二五”规划首次将重点放在扶持国内消费市场,这将刺激
中国的个人消费从约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36%在2015年提高到占
GDP的42%~45%。
理论解释
收入作为居民消费的硬约束,其是居民消费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毋庸置疑,但近年来居民消费出现了难以用传统的收入决定理论充分解释的现象。如2002年
城镇居民消费出现了高速增长,但收入决定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这种现象。即使2002年第8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有所帮助,但从前7次的降息效果看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下面我们从
城镇居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意愿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首先,居民在2002年对
物价的预期相对处于低谷,根据前面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城镇居民物价预期的
财富效应大于
替代效应,居民未来收入现值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其次,居民在2002年期间的收入预期较2001年及以前明显上升,增强了居民
即期消费的能力;再次,2002年居民消费意愿处于高位,促使居民消费能力得到充分释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意愿促使2002年消费增速出现高于收入增速的超速增长。
2006年上半年,我国GDP实现了10.9%的近年来最高增幅,居民
名义收入保持了11.59%的稳定增速,但居民名义消费支出增速仅为9.57%,低于GDP和收入的增速,这不能用传统的收入决定理论充分解释,然而考虑到居民的心理及预期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此现象。
首先,尽管居民的收入预期相对平稳,但教育、居住、医疗等刚性消费支出较大,在相关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形下,居民不得不为未来的
刚性支出进行足够的储备,进而缩减当前的消费支出;其次自2003年物价走高以来,物价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居高不下,居民物价预期总体呈高位振荡,未来收入现值减少,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能力;最后,居民消费意愿出现持续下降,在2006年二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降至26%的历史新低,从而严重抑制了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水平。
原因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2010年以来持续偏紧的政策调控,使得消费者预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通胀预期出现减弱;但高涨不下的通胀及众多后顾之忧尚未解除也使得消费者减少了消费支出,更多的将钱存在银行或投入股市,这点从2011年前两个月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回落中可以看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
商品住宅成交量虽然下降,但房价走势仍是扑朔迷离,目前还不能给购房者房价下跌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在选择观望的同时,仍不看好未来房价走势。
反映问题
一方面,折射出目前公众出现了暂时的消费迷茫。就目前而言,CPI一直居高不下,存钱是不划算的,而且这种
负利率时代,还会存在较长时期。然而,央行的这项调查却指出,85.8%的城镇居民仍倾向于
储蓄。对此可以这样理解:不是不想花钱,而是欠缺合适的投资方向与目标。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居民收入没跑过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有后顾之忧。
居民收入、经济增长与消费存在着辩证关系,经济的增长,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从而也能刺激消费增长,进而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又使得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导致
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倘若从居民后顾之忧的视角来观察,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但是,住房、教育、医疗仍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主要建议
第一,继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大力提高
居民收入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根本所在。一方面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以增强国民财富的总量,并致力改变在
国民收入宏观
分配关系中居民实际
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GDP增长的相对劣势;另一方面改善
国民收入微观分配关系中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根据边际
消费率递减规律,降低居民收入分配的
基尼系数有利于促进居民总体
消费水平。
第二,加强
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
消费环境,扭转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势头。一是通过
税收及
转移支付等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有效提高
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公平;二是通过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和推进住房、
医疗保险与
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居民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未来开支的担忧而形成的储蓄刚性,以及
挤出效应下降低的
消费需求;三是改善居民
消费环境,促使居民
刚性支出成本减少和对
物价的满足程度提高,扭转居民消费意愿长期低迷和持续下降之势,让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第三,加强对居民预期的引导,降低居民物价上涨预期。治理
通货膨胀必须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要尽量减小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代价,在居民心理承受期内实现物价的平稳回落。若单纯采取紧缩
货币供给,在微观主体预期高位粘住时,物价仍会继续上扬。经济因为严厉紧缩会出现衰退,甚至会出现滞胀,因此应将降低微观主体预期和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降低居民预期,在预期黏性下可为暖和的货币政策赢得时间。同时政府要增强政策的信用度和持续性,实现微观主体的良好预期,刺激消费合理增长和经济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