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是
中共山东省委培训轮训领导干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是省委
直属事业单位。
学校领导
先后担任党校校长的有
任质斌、
王众音、
曹普南、
白如冰、
武开章、梁丰、
李昌安、
梁步庭、
姜春云、
赵志浩、
吴官正、
张高丽、
李建国、
姜异康、
龚正、
王文涛、
王可、
王宇燕,为山东党校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目前,周立伟兼任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院)长。白皓任常务副校(院)长。
2017年4月28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
王文涛同志兼任山东省委党校校长,龚正同志不再兼任山东省委党校校长职务。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兼任校长,
徐闻任常务副校长。
王延超、
孙占元任巡视员,
孙黎海、
魏恩政、
张明福、
孙建昌任副校长,
张云汉任
副巡视员。
现任领导
教育长(副厅级): 王钦波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山东省委党校
1938年10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适应党的事业发展和抗日战争需要,决定建立边区省委党校。由省委书记
郭洪涛兼任校长。党校的公开名称是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分校(简称干分校),最初设在
沂水县岸堤西北部白佛寺(今
沂南县中高湖乡石旺庄)。
1938年12月,根据中央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
中共山东分局,党校也由边区省委党校改为山东分局党校。先后由白佛寺迁到沂水县朱位和夏蔚。
1939年10月,郭洪涛赴延安,
朱瑞任分局书记兼党校校长。
1940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建立分局高级党校,分局书记朱瑞兼校长,
肖华兼副校长。
1943年9月,罗荣桓任山东分局书记兼党校校长,分局高级党校复改为分局党校。
1949年9月,山东分局筹建党校,分局委员、宣传部长彭康任校长,校址在
济南市经八纬一路(现省委机关大院),1951年迁至经七纬八路。
1955年1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改为中共山东省委,校名随之改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1955年4月,省委根据中央会议精神,决定建立中级党校,山东省委决定将山东行政学院、政治学校与党校合并建立中央第四中级党校,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夏征农兼任校长,承担山东、安徽两省的中级干部和山东省的初级领导骨干的轮训任务。
1957年7月,中央第四中级党校改由山东省委管理。
1958年12月1日复名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行政学院1949年10月由华东工商干部学校、山东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以及南下干校(也称南下工作队)合并成立。
1955年4月,省委根据中央会议精神,决定建立中级党校,山东省委决定将山东行政学院、政治学校与党校合并建立中央第四中级党校。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92年10月23日,省政府在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3年12月,对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警察学院进行资源整合,山东行政学院独立办学。
2014年1月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
山东警察学院资源整合,将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历教育职能、相关人员、资产等与山东行政学院剥离,划转到山东警察学院。撤销山东行政学院加挂的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牌子,山东行政学院机构编制事项由省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成立于1997年。
2001年5月,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与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合并改建为省委党校省直分校。
2012年12月,更名为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
机构改革
2014年1月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
山东警察学院资源整合,将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历教育职能、相关人员、资产等与山东行政学院剥离,划转到山东警察学院。撤销山东行政学院加挂的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牌子,山东行政学院机构编制事项由省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2018年10月,根据《关于山东省省级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原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三校合并,组建新的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机构设置
机关
师资队伍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教职工6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5人,正高级岗位92人(含二级教授5人),副高级岗位130人,博士181人。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含离退休5人)。
全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83人,166名教研人员中具有
高级职称的101人(其中:4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58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7人。
内设28个处级机构,其中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管理学、文史、政法8个
教研部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校刊编辑部、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等教研机构。
班次设置主要有:市厅级领导干部
进修班、人大政协领导干部进修班、县(市、区)委领导干部进修班、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师资培训班,以及各类专题
研讨班。此外,还有学位
研究生班、
党员领导干部等研究生班次、各种形式的干部继续教育和培训班次。
2003年,山东省委党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6个专业授权点,在校研究生164人;2005年,山东省党的建设
泰山学者岗位设在省委党校。
领导关怀
中央领导非常关心党校工作,1999年1月,胡锦涛同志到山东省委党校视察工作,作了重要指示;2003年5月,曾庆红同志又到该校视察,听取了工作汇报,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长期以来,省委十分重视党校工作,主要领导兼任党校校长,实行党委办党校,不断加大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力度,省委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视察工作、讲课、作报告,指导党校工作。
建设
指导思想
山东省委党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中央党校的有力指导下,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省党校经验,结合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实施了“围绕目标、突出特色、把握重点、建设一流党校”的工作总思路、总目标、总要求,实现了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新跨越。围绕培养目标,即一切工作都围绕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
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这一目标来开展。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责任,党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突出党校特色,即始终坚持党校姓党这一原则不动摇。这是党校区别于其它院校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党校必须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创造性地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
把握工作重点,即把握教学的中心地位、科研的基础作用、信息化装备和新校建设三个工作重点。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科研是党校教育的基础,是教学的先导,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活校之源,也是党校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信息化装备和先进的行政后勤服务是办好党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要保障;新校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大规模培训干部要求的重大举措,事关党校事业的长远发展,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建设一流党校,即在教学、科研、管理、信息装备、后勤服务、教职工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一流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找准定位、瞄准目标、精心策划、全力实施,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努力创建一流党校。
发展思路清晰、任务目标明确使省委党校充满了活力,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山东省委党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领导对党校工作的新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的力度,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做出了应有贡献。
教学工作
始终坚持党校姓党,与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好干部培训。坚持深挖潜力,积极扩大
办学规模,不断加大培训力度,2006年至2008年,共举办各类班次176期,培训学员13476人;另外,派出50多位骨干教师深入基层宣讲800多场次,受众达30多万人。
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灌输式教学向研究式教学模式转变,从素质培训向素质与能力相结合培训转变。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不断充实完善“四个单元、十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新体系;教学形式不断创新,坚持“精、深、实、新”的教学原则,实施分类教学,案例式、研讨式、模拟式等各种教学形式得到全面应用;开门办学力度加大,实施了设立一批教学基地、设计一批教学案例、聘任一批兼职教授的“三个一批”建设工程,现场教学、异地教学、体验式教学得到全面开展;学科建设不断推进,确立了学科建设总框架,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材体系。
科研工作
坚持“四个服务”的方针,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融入社会、融入实践;注重人才培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强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和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了全方位开放的科研体系,在党建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注重发挥挂靠的三个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五个省级学会、研究会科研阵地作用;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调研基地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的机制;实施精品战略,按照出精品、出力作、进决策的要求,注重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课题、举办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做好科研成果的推介转化工作。
2006年至2008年,学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283篇,出版专著69部,编写教材37部,有57项研究成果被中央和省领导批示、转发和批办;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65项,省软科学项目2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个。1998年以来,连续四次获全国党校系统科研工作组织奖。校刊《
理论学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学员管理
以“党校要成为坚持党性原则的一块净土”为目标,把加强学员党性锻炼、提高学员党性修养作为首要任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学员党支部的作用,长班注重文化熏陶,短班强化纪律要求;坚持“六严”标准,即严格教育、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组织生活、严格考试考核、严格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实行
规范化管理,提出了“五个不允许”和“六不准”的纪律要求,制定了学员管理“八项制度”;兼顾学员合理的个性需求,实行人性化服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增强管理效果。
信息化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
信息化建设。图书馆近60万馆藏文献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提供7×24小时网上信息服务;整合数字资源加快特色
数据库建设,已建成馆藏书目、校科研成果、省情以及领导学案例等多个
专题数据库。校园计算机网络在千兆核心、百兆到桌面的基础上,通过推行精细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网络效率和技术保障能力;加大自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成多种类教学科研特色资源库;互动式多媒体课件教学广泛普及,远程教学网延伸到县级党校。图书馆被中央党校确定为全国党校数字化建设示范馆,信息网络中心远程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中央党校表彰。
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动岗位自学、培训提高、人才引进三大工程建设,通过挂职锻炼、学习进修、教学观摩、以老带新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业优化、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满足党校事业发展需要的教职工队伍。
近两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5人,硕士学位26人,现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硕士学位6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6%。从2007年开始,每年选派20名骨干教师到基层进行为期半年的
挂职锻炼。
行政后勤
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一流”的理念,推行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倡导“忠诚、求是、创新、守纪”的良好校风,学校连续8年获得省直文明机关称号,连续4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坚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重点做到“两抓”、“三提高”:即抓发展、抓配套;提高保障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省委党校新校已于2008年7月1日举行奠基仪式,正在建设中。
获得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
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