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鼠,啮齿目鼠科巢鼠属哺乳动物。巢鼠为小型鼠类,体形较小家鼠小,尾长超过体长,尾尖背面光裸无毛,耳较小两侧均生密毛,耳屏极大。雌体乳头4对,胸部2对,腹部2对。头部至体背有部分棕褐色,毛尖黑色,毛基深灰色。口鼻部及两眼间为棕黄色。腹面污灰白色,毛尖白色。两颊、体侧和四肢外侧淡黄灰色。耳内外具棕黄色密毛。前足背面淡黄色,后足背棕黄褐色。因其夏季和秋季在草本植物及粟、大豆等作物茎上营巢,巢圆形,直径2寸左右,由干草构成,因此得名巢鼠。
巢鼠属小型鼠类,体长5~8厘米,体重8g左右,体型比
小家鼠更小,耳壳短而圆,向前拉仅达眼与耳距离之半,耳壳内具三角形耳瓣,能将
耳孔关闭。尾细长,多数接近
体长或长于体,
乳头4 对,
胸部2对,
腹部2对。
头部至体背2/3~3/4处为棕褐色,
毛尖黑色,
毛基深灰色。背后端1/3~1/4
臀部锈棕色。口鼻部及两眼间为棕黄色。
腹面污灰白色,毛尖白色。两
颊、体侧和四肢外侧淡黄灰色。耳内外具棕黄色密毛。前足背面淡黄色,后足背棕黄褐色。尾上面棕黑,下面污白色。尾毛不发达。尾尖端背面光裸。
巢鼠头骨狭小,
脑颅较隆起,颧弓细弱,颧弓比小家鼠窄,鼻骨比小家鼠短小,
鼻骨后缘达不到前颌骨后缘连线,无眶上嵴和颞嵴,
顶骨和
顶间骨的联合缝在中部平直,两侧成两
钝角而小家鼠顶骨和顶间骨的缝不平直而成一锐角。
门齿后方无缺刻,上颌第一臼齿具3
横嵴,第一横嵴上有3个
齿突,中齿突最大,外齿突最小,内齿突向下方。第二横嵴与第一横嵴相似,第3横嵴3个齿突较发达,但齿突间距离较小,因而齿突高度显得较短。第二上臼齿与第一上臼齿相似。第三上臼齿较小,第三横列齿突不明显。
巢鼠常夜间活动,有时
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
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
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
游泳。
巢鼠可在杂草丛及
灌丛的植物茎秆上及
树枝上用植物茎、叶筑巢。巢距地面一般在30~100厘米,巢呈圆球形或
卵圆形,一般只有一个巢口。
夏季,巢鼠在杂草和作物的茎上把许多草茎架在一起,用植物叶子造一个球形巢,大小与拳头相似,只有一个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冬季巢鼠在草垛中造巢,或在地下挖洞用草团筑成一个地面巢。春季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
每年3~10月为巢鼠的
繁殖期,
妊娠期为18~21天。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
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巢鼠在
东北每胎以6~9只居多。巢鼠在
苏联3~10月间繁殖,
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
巢鼠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数量最少的季节为3月,数量最多的季节为10至11月(繁殖的末期)。在适宜的居住地巢鼠数量年份的变化并不大——没有增长到2~2.5倍的情形。
巢鼠栖息于
海拔1000米以下平原地带中比较
潮湿地段,典型生境为
芦苇地、沙地、田园绿洲等。巢鼠喜居于
水塘和湖泊周围的灌丛附近及杂草丛中。在森林边缘的灌木林,草原地带的农作物耕地里都可栖息。秋季巢鼠集中于田间的
谷物捆堆下及打谷场院的粮垛堆里。
中国国内分布于
东北三省、河北、
陕西、甘肃、
福建、广东、
广西、台湾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中国以外分布于欧洲、
蒙古、日本、朝鲜、印度、缅甸、
印度支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