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东镇,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
海丰县,位于海丰县东北部,东接
陆河县新田镇、
陆丰市
西南镇,南接
可塘镇、
城东镇,西邻
公平镇,北靠
黄羌镇,距离县城24千米。全镇区域面积133.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平东镇户籍人口30534人。截至2022年10月,平东镇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为12139人。镇政府驻日中社区。
历史沿革
清代为海丰县石塘都。
1949年7月,镇域解放。
1950年,建政属海丰二区。
1953年,属公平区。
1957年,撤区成立平东乡。
1958年,与公平乡组成公平人民公社。
1961年2月,划出另组成平东人民公社。
1963年,又并入公平人民公社。
1974年6月,析置平东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废社设区。
1987年5月12日,撤区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平东镇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日中社区。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平东镇地处
海丰县东北部山区,位于
公平水库库区内,东接
陆河县、
陆丰市,南接
可塘镇、
城东镇,西邻
公平镇,北靠
黄羌镇,地处东经115°26′15′′,北纬23°7′30′′,距离县城24千米,区域面积133.2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平东镇区地形沿公路呈长块状分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公平水库),北、东、南部为丘陵,中部平坦,属成片山坡地的丘陵地带。最高的锅盖山海拔479.2米。乌面岭位于平东镇南端海拔788米。
气候
平东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1.4℃,年降水量2208毫米。
自然资源
平东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3%。平东镇是一个山多地广、农副产品和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农业镇,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芝麻、芋、荞头、生姜等。有锰、硫化铁、锡、铅、锌等矿产,还有可供开采的丰富花岗岩石料。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平东镇户籍人口30534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平东镇共有常住人口12139人,比2010年减少6156人,比重为2010年的2.51%下降至1.65%。
经济
平东镇农业主要生产稻谷、番薯、花生、甘蔗、蕌头、芝麻、木薯、芋头等。林业主种杉、松等。畜牧业主要养牛、猪、“三鸟”等。工副业主要有运输、砖瓦厂及小规模加工厂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锰、硫铁、锡等。
1988年起,平东镇办起“万亩甘蔗种植基地”、“万亩水果种植基地”,兴办“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十万只三鸟养殖基地”。1989年平东棵粒饲料厂建成投产,1996年停产。
1992年底,平东镇工农业总产值32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91万元,占总产值的9.1%;农业产值2909万元,占总产值的90.9%。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2.7%,林业占4.2%,畜牧业占30.3%,副业占12%,渔业占0.8%。已形成甘蔗、水果、蔬菜等商品生产基地。工业方面有饲料、皮革、电力等行业。经济作物生产稳步提高,猪、牛、“三鸟”养殖基础取得较好放益。生姜、芋、荞头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564.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6.5万元,农业总产值16108.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56元。
2016年,平东镇先后引进了陆港、海亮明康汇等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三禾、冠龙生物科技等大型农业企业,拥有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约2万亩。海亮明康汇农业基地被确定为两大国际种业巨头——美国先正达和荷兰瑞克斯旺中国科研基地,2016年获得“广东省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同时,陆港农业基地获得“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等称号;2015年,三禾农业基地被授予“广东省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示范基地”等。观翔观茶业、九龙生姜获得全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海亮明康汇等6家企业产品分别获绿色、有机、无公害等品牌认证。
2015年平东镇农业总产值34960.74万元,比增13.46%。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2016年春节成功举办“油菜花”观光体验节,先后吸引近20万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增加就业机会500余个,带动消费收入1000余万元,增加了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7年,平东镇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完成4.8亿元,比增9%,其中农业总产值约3.9亿元,比增7%,工业总产值约8900万元,比增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2亿元,比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4亿元,比增15%;农民人均年收入约7834元,比增6%.。
2018年,平东镇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完成5.136亿元,比增7%,其中农业总产值约4.14亿元,比增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88亿元,比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亿元,比增10%。
2019年末,平东镇工业企业有12家,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有41家。
2020年来,平东镇农业总产值约5.8亿元,比增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亿元,比增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17亿元,比增40%。
交通
1992年,平东镇有公路总里程50千米,其中省道10千米、县道40千米。正在兴建的海(丰)陆(河)公路穿镇而过,东往陆河28千米,回往海丰县城24千米,南通可塘,北通黄羌、紫金。村村均可通汽车,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平东镇境内有省道335线,
潮惠高速公路互通口距离镇区1.5千米,兴汕高速公路与潮惠高速公路呈T型走向并在平东镇中心区域互通。截至2016年底,平东镇区域内将拥有以潮惠高速公路、省道335线为主要交通路道,与县道城平公路、黄平公路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距离
汕尾市各地均在1小时交通圈内,距离
深圳、
惠州、
揭阳、
汕头、
梅州等地市均在2到2.5小时交通圈内。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88~2004年期间,平东镇先后改造兴建小学10所,扩建平东中学。2004年,全镇在校小学生2220人,中学生666人,教职员工168人。有文化室、图书馆6间。
1992年,平东镇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4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
2019年,平东镇投入220多万元,完成了谷兜小学厕所建设和中心校15间教师宿舍建设,启动南门小学校门及操场零星项目拆除重建。
2020年,平东镇有4所小学,分别是中心小学、南门小学、谷兜小学、平东小学。1所初级中学平东中学。
医疗卫生
1992年,平东镇有医疗保健设施有卫生院1所、医疗站9个。
2004年,全镇有1间卫生院和12间个体医疗站,有医护人员19人。
2019年,平东镇已投入560万元的平东卫生院住院综合楼建设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年底前将投入使用;加大卫生设备投入力度,增加了B超、心电图、血液分析等基础设施配置,充实医务人员6人,提升该镇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坑口、九龙、茅陂、双墩、南门5个村委卫生站工程建设。
文化建设
1992年,平东镇有文化娱乐场所14个。群众文化生活有琴棋书画、戏曲弹唱、客家山歌对唱等。
2019年,平东镇完成了坑口、九龙、茅陂、南门、日中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
2004年,平东镇内建有南门、平龙等中小型水库和水电站、电灌站。
2019年,平东镇完成了兴汕高速公路平东段6千米征地拆迁;完成省道S335线海陆公路(平东段)8千米路灯架设;推进平东镇S335线(双墩)至陆丰西南(海丰段)公路、城平公路渠道桥(K5+550)、镇区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
环境卫生
2016年,平东镇环卫工人从原有的4名增加至20人。配备农村保洁员40名,负责清理收集各村生活垃圾,农村保洁清运覆盖常住人口70%以上。完善了“一站二场”建设,并在各行政村改造和新建一个垃圾中转池,在各自然村根据常住人口及垃圾量设置垃圾桶。新增果皮箱30个、塑料垃圾桶120个。增加配备了六轮车1辆、柴油三轮车2辆、摩托三轮车1辆、电动三轮车2辆、保洁铁斗手推车5辆。
新农村建设
2019年,平东镇大塘、新平2个村委13个自然村均已按照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验收指标,逐项落实,基本完成创建标准。
平东镇现有17个村获得“广东省先进移民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等一批荣誉称号。
历史文化
地名文化
平东之名始于1950年,因处公平镇之东而得名。
日中圩在海丰县城东北19千米。平东镇人民政府驻地。因集市在中午时间最旺而得名。
南门在海丰县城东北22.5千米。属平东镇。相传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前建村,分居东、南、西门,后因南门人多,统称南门。
红色文化
1923年,共产党人彭湃在九龙洞径仔背等村播下革命的火种,广大农民加入彭湃领导的农会,成立“八乡”农舍,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的斗争。1937年7月,中共领导人江水、刘夏帆等以九龙洞为据点,宣传党的主张,在九龙寨村举办党的培训班,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平东镇有许多群众为捍卫革命政权、谋求翻身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革命烈士110人。
移民文化
汕尾市客家人绝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迁徙时到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末年,已有
先民在平东劳动生息。最初的中原先民从
陕甘、
河南经
江夏到
江西跨兴梅山区而达
海丰;后来世居
长江流域的移民从湘赣进入
粤北,顺
北江南下
惠阳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陆丰客家人。明清以后,平东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本省的
鹤山、
高明、
恩平、
阳江、
阳春、
九龙、
香港及
四川省的宜陇等十几个县去开垦荒地,再次重建家园。而一些包括黄羌在内海陆丰客家人多次渡海谋生,主要移居地是台湾,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因此,如今的
台湾和
印度尼西亚都有海陆客的语言社团。
饮食文化
海丰吃
咸茶之风,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的
康乾盛世,在明代以前的海丰百姓,多数来自
江西省和
广东北部的客家人,明代中期以后
福建和
潮州等地人口逐渐迁入海丰,在以客家为主的原始民俗和闽潮民俗的汇融中,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海丰民俗风情。人们喜爱的吃咸茶的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把茶叶擂碎,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出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
平东等山区的擂茶除上述作法外,还有
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入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描浆冲入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
“
菜茶”,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旧时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
宗教文化
明朝末年建筑的平东镇坑口村凤翔观,是海丰县唯一道教活动场所,于2004年向海丰县宗教管理部门登记领证。该场所占地面积83.16万平方米,建筑而积2650平方米。1930年在平东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随1894年日本侵华战争、随之列强瓜分中国而趁机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1940年和1942年平东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随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至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
地方方言
客家话
平东为海丰
客家话区,客家话分布在平东大部分,当地人亦称“客家话”为“平东话”。与
陆河及
陆丰客家话区基本连成一片,统称为海陆客。平东客家话音系共有声母21个(含零声母),韵母54个(含声化韵),声调7个。韵母中单韵母6个,复韵母10个,鼻韵母21个,塞音韵母17个。
平东客家话的声调无论调类和调值均与海陆丰各地客家话相同。1987版《
中国语言地图集》B15图将其列为粤台片新惠小片,2012年版划归为新设立的海陆片。台湾省的海陆腔客家话与平东在内的海陆丰客家话语音系统极为接近,差别甚微。
军话
海丰平东镇龙吟塘村为汕尾市五个
军话方言岛之一(其余分别为陆丰
西南镇青塘村、两军村,
河西镇大埔村、
大安镇坎石潭村),龙吟塘军话是一种跟明代卫所的军户关系密切,含有
官话成分但深受
客家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最早是由
潘家懿先生发现。该地的军话与陆丰青塘的军话相似,祖先是从陆丰青塘搬迁而来。现今的龙吟塘村位址,据说是1959年海丰当地兴建
公平水库后所建造,原居地居民辗转迁徙而来,而该地的居民原本是居住在现今公平水库的范围内。龙吟塘当地操持军话的居民,其祖先应当是从福建
闽西而来。
龙吟塘军话的声母16个(含零声母),主要元音有6个,音节共有55个,阴声韵19个,阳声韵14个,入声韵19个,成音节鼻音3个,声调7个。龙吟塘村民都是多语人,除了本身的语言军话之外,尚且会说当地客家话。因所处的地区是客语区(海丰平东),所以和海陆丰地区的客语相当接近。
传统民居
“厅屋组合”型,
客家人称堂为厅,为主屋中心,两侧辅房为屋。若前后两进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连,便形成上厅和下厅,两个单元以上组合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若在正房两侧扩建多间横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连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场。
“
围楼”型,又称四角楼、或称城寨。四周以三合土夯筑围墙,中间排列两进以上房屋,或以屋墙形成闭合型大型建筑,四角设置两个以上角楼。如平东谷大茂楼。
传统民歌
海陆丰民间音乐中的山歌分布在汕尾市北部山区的海丰平东等地。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拓荒垦殖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抒发、 沟通感情的口头文学。
民间舞蹈
“感仔”狮,流行于客家山区。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貌的制作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塌,嘴巴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嘴狮。虽其貌不扬,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他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其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其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风景名胜
平东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九龙峒”所在地。辖内有知名的省级鸟类湿地生态保护区——
公平水库湿地鸟类保护区,三大水库包括公平水库、南门水库、平龙水库,海丰古八景之一“南门吊涧”(明代军屯时所开凿的水利工程),南门山森林公园,海陆丰著名的“九龙峒”革命根据地旧址,海陆丰中心县委党训班旧址,海陆紫地下党华水塘据点旧址,民俗学家
钟敬文(出生地)旧址,凤翔观道教圣地,双墩“将军碑”、“九龙宫”,黄甘岭古道等。
谷大茂楼位于谷兜村,占地600多平方米,完整时拥有48个房间的大宅,主楼附楼高两层,两进深,三个天井,屋顶燕尾飞翘,附楼设有风火山墙。碉楼高达四层,居于附楼主楼相连的后侧角,右侧附楼碉楼已倒塌。上青砖下麻石的齐整坚固的屋墙,布满着葫芦形、拱形、狭长方形的密密麻麻的射孔。墙体厚达45厘米,外为青砖,内则为三合土夯筑。两重栊柱麻石大门凿着上圆下方,在门的两旁有刻着金钱图形厚重的门枕石。屋内有门厅、天井回廊、客家敞口大厅。檐下有精美的木雕,后厅和门廊的壁画书法有美女吹笛图、美女怀春图等。
楼的主人江达三原为紫金南岭人,为伪团长。据说欠着不少的命债,请了一个紫金的地理先生廖学云择地迁家,最终选择了此地购置大量的田产收租,并在这个僻远的山村向黄姓人购地营建此楼。从1937年营建至1939年完工,历时三年,麻石取自本地犁头山,先在山上打好粗坯,然后用鸡公车推至建筑工地再行打制,并自建灰窑和砖瓦窑烧制建楼用的壳灰、砖瓦,建楼用去四万七千五百个大洋,外打有水井,建有碓间、砻间、马房,而围墙甚至还来不及围上。
南门水库位于平东镇北部,集雨面积12平方千米。总库容175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46万立方米,死库容79万立方米。主坝长156米,坝顶高程127.6米,加防浪墙1.2米,最大坝高32.6米,顶宽3.8米。设计灌溉面积933公顷,全部属平东镇。
水库泄洪闸设双孔,净宽2X2~4米,最大泄洪量101立方米每秒。输水管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内径1.5米,最大输水量6.28立方米每秒。坝后电站装机1台250千瓦,二级电站装机2台500千瓦。
南门水库于1958年冬动工,1959年春下马,1969年冬复建,由县主办组织10多个公社参加施工,1970年4月开始蓄水,同年8月全面完成。
南门上下水库和一二级电站成立统一管理处,归县水电局直辖,为国家专管单位。
工程按水电部颁布的标准进行复查,1000年校核洪水位达129.5米,比现有坝顶高程127.6米超过1.9米,属未达标工程,县水电局正在编制达标加固计划。
平龙水库位于平东镇的九龙洞,因属公平、平东两社所建,故取名平龙。集雨面积10.6平方千米,总库容147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20万立方米,死库容5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水田240公顷,旱地317公顷,另加计划开发的海丰塘荒地667公顷。主坝高程60.5米,加防浪墙1米,最大坝高30.5米,坝长500米,顶宽5米。泄洪闸设于主坝北侧,为圬工涵洞式结构,设双孔净宽2X2~4米,最大泄洪量88.5立方米每秒。输水管2条,主管1米口径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最大输水量6立方米每秒。坝后电站装机2台250千瓦。淹没两个村庄计28公顷耕地,移民244人。
工程于1974年8月14日正式开工,1977年夏全面建成。主坝因两社交界处填压不实,发生严重渗漏,后经多次灌浆得到妥善处理。水库设立管理处,受县水电局直辖,属国家专管单位。经费基本自给,灌溉效益因渠道失修,实际受益不到466.6公顷。
南门吊涧位于平东镇南门村南门水库副坝口约50米处,是明代军屯时所开凿的水利工程灌溉石渠。“南门吊涧”位于南门峡谷悬崖峭壁,横亘石渠,瀑泉飞泻,是一道长约200余米的石渠,悬空架设在30米高的峭壁处,这是明代军屯水利工程建设的引水渠道。明洪武28年(公元1359年)秋,海丰站碣石卫,驻军5600人;为解决军需,实行屯田政策,每次轮换三分之一的士兵在屯田务农;为解决水源,下令士兵用绳索绑腰,吊挂在南门谷口的悬崖峭壁处,手执铁锤钢錾,每隔1.5米处进行凿孔,然后将长约1.5米的石条锲入石壁,石条上平铺石板;以此悬空架设石渠,将山谷内的水源引进山下,灌溉军屯田。至今完好无损,仍然发挥其引水灌溉的功能。1969年,在“南门吊涧”上面建设南门水库,分上下库两座,该水库具有灌溉、发电与供水的功能。
横挂距谷底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之间,全长2000多米,中间经过200米长的花岗岩大石壁。峡谷水落差最大,每逢山洪爆发,谷口处便出现6米多高的瀑布,冲泻而下,水花溅起,远远望去一片烟雾,周围几个千米可闻其水声隆隆响,由于长年水流冲刷,谷底怪石嶙峋,或似鲤鱼,或似水盆……阳光下金光闪闪,令人称绝。
古石碑地处平东镇府西南面约5千米的石碑处,有一块花岗石板的古石碑,高1.92米,宽0.92米,厚0.16米,碑座高0.3米、宽1.03米、厚0.5米,碑石正面直书阴刻“大元戌荣公单骑克捷处”(行书)10个大字,上款有“明崇祯……”字样(已风化)。据《海丰县志·下卷·邑事》记载:“明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农历四月十六山寇曾振流劫下灶村,六月十八劫堂尾村,乡勇御之,时曾振流闻知,总兵宋纪大队人马征剿,即转移。宋纪伏兵子于要道口,并单骑兼程至黄羌屯射杀贼首数人,伏兵齐出把山寇剿灭。”此碑是为表彰当年宋纪的战绩而竖立的。
凤翔观,俗称“凤髻庵”或“凤冠庵”,位于海丰县平东镇九龙洞革命老区坑口村北侧虎山上,是当时邻近“十三乡”群众崇拜的道教圣地。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载此山“盘郁幽深,茅庵梵刹、联络山脉,居民多持长素,以种茶为业,恍然别有洞天”。
乡民传述及现存“纳租记事碑”等文物考证,此观在明代建于现址右侧,在清初“移民缩界”后乡火旺盛,进行扩建,遂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租用山上李姓地基,择址建成两进三间的道观模式,内祀“三宝佛祖、三清佛祖、元天上帝、三官大帝、司命帝君、大峰祖师、福德老爷”诸神像,并祀当年主要捐建者“清大檀越主曾公妈”神位及“林桂花长生禄位”等。建至民国,随着山上生态空间的局限及山民的迁徙,凤翔观随之淡落,仅存一名道长住持。1923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五日),海丰赤山约总农会遭受当局反动武装的袭击。彭湃、彭汉垣、李劳工、张妈安、林沛、洪垂等数十人逃至此观避难,由道长接济,并召开紧急会议,确定新的斗争路线,史称“七五农潮”。此后,凤翔观一度成为革命据点。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此观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纵火焚毁,仅留残墙断垣,以及一批石刻文物。
南门村委是黄甘岭古道的必经之路,黄甘岭古道走向为:
黄羌镇上头洋,经平东镇
谷兜村委黄甘岭、华照楼村、谷兜村、嶂下村,至平东镇
南门村委上新村、南门村、桥头村、九菜坑村,再到
陆河县龙须径,全长13千米,路面宽约2米。该路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当时
海丰通往
陆河至
揭阳古道,一直用至改革开放初期,其中南门村委上新村段古道路边建有排灌渠。相传,曾有位惠东高潭的富人途经此地,捐建了黄甘岭石阶。由于现代交通发达,该古道基本荒废,但森林密布,成为驴友们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汕尾市陆港生态种养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港)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致力于农业产业化、集果蔬种植、鱼禽养殖、加工、销售、科研、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企业。
陆港在海丰县平东镇经营各类耕地、鱼塘共11000余亩。其中耕地5000亩,己建成鱼塘5000多亩,园林中心200亩,名茶培育中心100亩,年生产蔬菜2万吨,水产品5000吨,产值达1亿元以上,是当地重点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2016年春节,陆港投入300余万领先推出油菜花观光节,春节期间迎来十余万游客,日均入园客流多达六千余人,引起多地报纸与电视媒体争相报道其盛况。油菜花项目的成功举办,使公司具有建设生态农业公园的信心。2016年,该基地成功申报“广东省农业公园”项目,公司计划再投资1.5亿元,建设成一个以农业为主题,集农科示范、农产品展示、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户外训练为主的省级十大农业公园。
九龙峒泛指近代公平的九龙约,地域涵盖今平东镇的一半,毗邻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等县区交界点,山岭纵横,易于防守,故在革命年代是一处相对安全的天然据点。
九龙峒最初的星火闪现在虎山北麓的凤翔古观,它以1923年保护过“七五农潮”时前来避难的彭湃、李劳工等革命志士而闻名海丰。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国民党调动近千武装对九龙峒的赤卫队实行“冬防会剿”,苏区沦陷,凤翔观遭焚。1935年海丰党组织恢复活动,九龙峒成为重要的交通站与联络点。
抗日战争时期,九龙峒重新组建了海陆丰中心县委,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游击区,1941年7月和1942年7月,海陆丰中心县委在九龙峒举办了两次党训班,为党和军队培养了一批人才,堪称海丰的“延安”。
九龙峒作为海陆丰地区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党的革命事业,为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为党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九龙峒革命先烈。
九龙村属我县著名革命根据地“九龙峒”所在地,1941年7月和1942年7月,当时的海陆丰中心县委在九龙举办了两次党训班,为党和军队培养了一批人才,堪称海丰的“延安”。九龙现存有“党训班旧址”等一批革命旧址,是平东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方特产
“九龙生姜”、“坑口芋头”、“平东蕌头”是平东镇的名优特产。其中九龙姜是“国家A级绿色食品”。
南门的花生、九龙的生姜、荞头和坑口的芋以果实大、味美而闻名全县。远销香港、日本等地。
著名人物
钟敬文(1903.3~2002.1年),原名谭宗,笔名静闻、金粟。平东镇山下村人。7岁随家迁入公平镇鱼街75号房屋居住并开始上学。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
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毕业后在家乡一带教小学,20年代中期到广州岭南大学国文系工作并学习。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被喻为“中国
民俗学之父”,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
陈达孝
陈达孝,1945年出生,平东镇人,生于
台湾省旅居
美国,大学文化。大唐公司集团董事长、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1972年应
周恩来总理邀请访问祖国,并回海丰寻根问祖。
李萝
李萝,1974年1月出生,商人,1992年创办公平镇金太子服装有限公司。2004捐资重建坑口村“七仙姑庵”,同时开办有机农场,投资坑口村虎山机砖厂等。
李火来
李火来,生卒年或出生年月1912~1946年,主要身份烈士,主要事迹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当上海丰二区区长,1946年3月在坑口村三九塘垅被敌人围攻而被捕壮烈牺牲。
刘展雄
刘展雄,1976生,主要身份军官,主要事迹曾任云浮市人民武装部教导员、中队长等职。团级干部。
刘威俊
刘威俊是海丰县平东镇上楼村人,在2019年6月27日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冲浪(桨板)项目比赛颁奖仪式上,刘威俊作为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参赛队员获得男女混合团体赛第三名。